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紅袍

(豆科豇豆屬植物)

鎖定
大紅袍(學名: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et Ohashi)是豆科豇豆屬植物, 豆粒大飽滿,色澤豔麗,紅裏泛紫,皮薄肉厚,粉質細膩、容易起沙。國內產地主要分佈在江蘇省啓東、海門、南通和上海市崇明一帶。該品種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含有鈣、鐵、核黃素、煙酸等營養物質,具有補血功效,中醫作利尿、消腫、去毒、排痛藥用,此外還富含三萜皂甙和煙酸,對粗皮病患者擁有明顯療效,是全國紅豆品種中屈指可數滋補養生佳者。可以製作成不同品種的糕點、冷飲與特色小吃,如八寶飯、赤豆粽、豆沙包、赤豆糕、豆沙湯圓、赤豆湯和紅豆棒冰等。
中文名
大紅袍
拉丁學名
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et Ohashi
別    名
小豆,紅豆,紅小豆,唐本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薔薇目
亞    目
豆亞目
豆科
豇豆屬
豆種
分佈區域
中國南方
功    能
利水消腫,解痛排毒

大紅袍形態特徵

一年生、直立或纏繞草本。高30-90釐米,植株被疏長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盾狀着生,箭頭形,長0.9-1.7釐米;小葉卵形至菱狀卵形,長5-10釐米,寬5-8釐米,先端寬三角形或近圓形,側生的偏斜,全緣或淺三裂,兩面均稍被疏長毛。花黃色,約5或6朵生於短的總花梗頂端;花梗極短;小苞片披針形,長6-8毫米;花萼鍾狀,長3-4毫米;花冠長約9毫米,旗瓣扁圓形或近腎形,常稍歪斜,頂端凹,翼瓣比龍骨瓣寬,具短瓣柄及耳,龍骨瓣頂端彎曲近半圈,其中一片的中下部有一角狀凸起,基部有瓣柄;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近先端有毛。莢果圓柱狀,長5-8釐米,寬5-6毫米,平展或下彎,無毛;種子通常暗紅色或其他顏色,長圓形,長5-6毫米,寬4-5毫米,兩頭截平或近渾圓,種臍不凹陷。花期夏季,果期9-10月。

大紅袍分佈範圍

我國南北均有栽培。美洲及非洲的剛果、烏干達亦有引種。

大紅袍營養價值

赤豆每百克含水分12.6克,蛋白質20.2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63.4克,膳食纖維7.7克,維生素A13微克,視黃醇當量,胡蘿蔔素80微克,硫胺素0.16毫克,核黃素0.11毫克,尼克酸2毫克,維生素E14.36毫克,鈣74毫克,磷305毫克,鉀860毫克,鈉2.2毫克,鎂138毫克,鐵7.4毫克,鋅2.2毫克,硒3.8微克,銅0.64毫克,錳1.33毫克。
赤豆富含澱粉,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飯赤豆”,它具有“生津、利尿、消脹、除腫、止吐”的功能,被李時珍稱為“心之谷”,是一種高營養、多功能的雜糧。
據古代《本紅》、《本草》和現代《中國藥典》記載,赤豆可入藥治病,具有下水腫、排癰腫膿血,療寒熱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消熱毒、散惡備、除煩惱、通氣、健脾胃等功效。
我國南北均有栽培。美洲及非洲的剛果、烏干達亦有引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