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清溝鄉

鎖定
大清溝鄉位於河南欒川縣縣境東部,東、西分別同合峪、赤土店兩鎮交界,南北依次與廟子鄉潭頭鎮為鄰,總面積48平方公里。大清溝街距縣城17.6公里。
中文名
大清溝鄉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河南欒川縣縣境東部
面    積
48 km²
郵政編碼
471513

大清溝鄉鄉鎮概況

大清溝鄉萬壑交錯,山巒疊嶂,谷幽溝深。東有伏牛山支脈,西有熊耳山支脈,形成一道溝川。伊河由南向北流經全境。
鄉政府駐大清溝街。至2000年,轄6個行政村,42個村民組,1285户,5881人,耕地3720畝。

大清溝鄉經濟

農業 大清溝鄉“九山半水半分田”,過去農民單一生產糧食。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豆類等。90年代,大搞農業產業化,全鄉形成了以獼猴桃為主的林果業,以食用菌為主的種植業和以牛、羊、甲魚為主的養殖業等3大支柱產業,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農業生產的新路子。至1999年,建千畝獼猴桃基地1個,板栗基地6個,核桃基地5個,生漆基地2個。種植油桐4.5萬株,蘋果1.3萬棵,山茱萸1.2萬棵。香菇木耳猴頭總產量達1萬餘公斤。甲魚、肉鴛鴦養殖漸具規模。糧食生產穩中有升,全鄉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1990年的300多元增至2000年的1626元。
林業用地8.1萬畝,其中有林地7.8萬畝,灌木林1966畝,暫不宜造林地478畝。90年代,營造白桃、獼猴桃等經濟林8500畝,四旁植樹56萬株。森林覆蓋率達80%。
山坡面積大,有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90年代,畜牧品種更新,羊有淮山羊、小尾寒羊、豫西大白山羊;豬有長白豬杜洛克和本地品種的雜交二元豬;雞有京白938和939系列以及海蘭福等品種。至2000年,全鄉肉、蛋產量比1989年增長8倍,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例由1989年的26%上升到1999年的34%。
鄉鎮企業 1990年以前,建石墨廠1個,歷時4年,總投資400萬元,後因礦石不足倒閉。1990年,建食用菌開發公司、天源獼猴桃公司兩家企業。食用菌開發公司投資200萬元,由於公司法人涉嫌詐騙被判刑,公司破產。獼猴桃公司投資140萬元,負債經營瀕臨倒閉。2000年,相繼建成了金恆礦業有限公司、廣大鋼傢俱廠和佳美食品有限公司,生產正常。
商業 大清溝有街無集,商户寥寥無幾。90年代,鄉域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外地客商紛紛到大清溝購貨,本地商户不斷增加。至2000年,大清溝街的商户由24家發展到47家,其中百貨20家,飲食業、旅館10家,山珍門市8家,加工業2個。工商管理費也由1990年的2100元上升到1999年的1.1萬元。 [1] 

大清溝鄉教科文衞

教育 2000年,全鄉有幼兒班7個,入園幼兒38人,幼兒教師7人。村完小6所,31個教學班,680名學生,36名教職工。鄉辦初中1所,7個教學班,159名學生,22名教職工。90年代,全鄉投入資金130萬元,3萬個工日,建起7座教學樓,改善了中、小學辦學條件。
科技 90年代,大清溝鄉科委和成人學校聯手抓科技培訓。採取請進來派出去的辦法,多次舉辦段木香菇和代料香菇培訓班。中國科學院鄭州果品研究所黃貞光教授曾來講授獼猴桃栽培技術。1991~2000年,全鄉參加培訓的有數萬人(次),95%以上的村民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期間,鄉承擔了市科委6個科研項目。“50畝獼猴桃人工培育示範”項目,已開發出早、中、晚3個成熟期、軟毛、硬毛系列26個品種。“豫西地區優質香菇產業化示範基地綜合開發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探索出人工控制香菇生長過程温度、濕度,大大提高了花菇等高檔菇的產出率。科技促進了全鄉種植業、林果業和養殖業3大支柱產業的形成。1999年6月,大清溝鄉榮獲“河南省科技示範鄉”稱號。
文化 2000年,有文化商户4家。鄉文化站設有圖書室、閲覽室、歌舞廳。有電視差轉枱1個,實現了電視村村通,豐富了羣眾的文化生活。
衞生 大清溝鄉有鄉中心衞生院1所。1998年,建醫療門診樓一幢,設病牀12張。投入20多萬元,增添了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等。有衞生技術人員14人,其中中醫師1人,西醫師1人,西醫士1人。6個行政村都有衞生所。

大清溝鄉行政村

街上村 7個村民組,326户,1422人,耕地720畝,人均0.5畝。1990~2000年,大力發展商業服務業,並從事食用菌、板栗、獼猴桃以及畜牧業生產。1998年,工農業總產值達170萬元,人均純收入1300元。有完小1所,衞生所1個。
北鄉村 位於鄉境北部,4個村民組,127户,485口人,耕地405畝。土地瘠薄,資源匱乏。1990~2000年,建成香菇場2個,板栗基地1000餘畝,甲魚養殖場3個。人均純收入由1990年的不足300元提高到1999年的1320元。村支部於1998年被縣委命名為“明星支部”。有完小1所,衞生所1個。
四秋村 四秋村位於鄉境東部,6個村民組,214户,862人,耕地525畝。90年代,把糧食生產和食用菌生產作為主導產業,1998年人均純收入1380元。有完小1所,衞生所1個。
新南村 新南村位於鄉境東南部,13個村民組,409户,1642人,耕地1095畝。新南村在發展糧食生產和經濟林的同時,利用地下礦產資源,開礦口3個。辦機磚廠1個,木材加工廠2個,秸稈飼料廠1個。1999年,企業產值120萬元。人均純收入1300元。有完小1所,教學點6個,衞生所1個,商户8家。
磨灣村 磨灣村位於鄉境中部,7個村民組,270户,1075人,耕地735畝。以農業為主,種植小麥、玉米等。多數農户從事食用菌生產。辦毛刷廠和修配廠各1個。有完小1所,衞生所1個。有名的百年銀杏樹生長在磨灣村,銀杏樹胸圍3.5米,修直挺拔,枝葉茂密,樹冠直徑60米。
楊莊村 楊莊村位於鄉域西部,5個村民組,88户,335人,耕地240畝。有板栗、核桃、木耳、香菇等土特產和大鯢、獐子等稀有動物,血蔘豬苓等中藥材豐富。1999年,楊莊村投資80餘萬元,開通了50門程控電話。有完小1所,衞生所1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