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洋生態系統

鎖定
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具有深而廣闊連的水域,遠離陸地,受陸地影的較小,温度鹽度密度垂直分佈相對穩定。水層中大部分細菌自由行動,浮游植物藍藻,角藻等為主。浮游動物以放射蟲有孔蟲,甲殼蟲、管水母等為主。藻類是初級生產者。浮游動物,魚類具有捕食繁殖、逃避敵害和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等特點。這些對能量流動物質循環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1] 
中文名
大洋生態系統
外文名
pelagic zone ecosystem
釋    文
沿岸帶至開闊大洋的海洋生態系統
學    科
環境科學

大洋生態系統生境特徵

深海 深海
相對於近岸淺海區而言,大洋區的環境是相對穩定的。大部分大洋表層的陽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在那裏進行光合作用。大洋區的水温,在表層水和深層水之間常有温躍層存在,其厚度從幾百米至上千米。在温躍層的下方,水温低、變化小。1500 m 以下的水温基本上是恆定的低温(-1~4
)。
大洋區的表層溶解氧含量是高的,幾乎近飽和狀態,在500~800 m 出現氧最小值的水層,這主要是由於生物的呼吸消耗和缺少與富氧水交換的機會。大洋更深的水體是由北極和南極富氧表層冷水下沉而來的,加上深水區生物數量少,氧的消耗相應減少的緣故,所以含氧量增高。到了深海底部,氧含量又有所下降,因為那裏生物棲息密度相對高一些。
大洋區的鹽度基本上是恆定的。壓力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海底部的廣大面積都覆蓋以細微的沉積物,通常稱為“軟泥”。在北方主要是硅藻類的外殼;在其他水域主要是含鈣質的外殼,特別是原生動物的球房蟲屬。 [2] 

大洋生態系統深海生物的適度

大洋生態系統對黑暗的適應

許多深海的動物通過發光器產生它們自己的光線,如燈籠魚,星光魚和烏賊腹部都有發光器。
在深海中層,雖然沒有足夠的光線進行光合作用,但還有少量光線透入很深的水層(特別是在清激的熱帶海洋)。有些動物有特別發達的眼睛,如燈籠魚科(Myclophidae)的魚類。生活在200~700 m深的一些烏賊(Histiothidae科),兩隻眼睛中有一個特別發達,大眼朝上,小眼朝下。前者可對從上層來的微弱光線產生反應,而小眼可對其本身的發光器發出的光產生反應。在更深的完全黑暗的水層,不少種類的眼睛很小或完全退化,併產生與此相應的體色適應,生活于海洋中層的魚類多呈銀灰色或深暗色,無脊椎動物則為紫紅或亮紅色,甲殼動物也常為紅色。這些體色都與海洋中層基本上沒有光線的條件相一致(例如,紅光很快被海水吸收)。再深的大洋深處向物則通常是無色或白色的。

大洋生態系統捕獵食物器官的特化

深海食物稀少,動物特別是魚類,常具有很大的口,尖鋭的牙齒和可以高度伸展的頜骨,能吞食很大的捕獲物。例如鮟鱇魚(Leratoiden)。還有一些魚類的背鰭高度延伸特化,其上有發光器官起誘餌作用以吸引它們的獵物有的魚,如巨口魚,它們的誘餌是長在它們頦上的魚須

大洋生態系統種羣延續的適應

食物奇缺造成的生物短缺,使得這個浩瀚而黑暗的區域中的生物在尋找配偶進行繁殖方面遇到了問題。在這種條件下,有的種類的雌性個體具有“補雄”,即雄性個體寄生在雌體上。例如鮟鱇魚的雄性個體很小,通過嗅覺作用找到雌體後就寄生在雌體上。這種現象對種樣的延續有重大的生物學意義。

大洋生態系統對高壓的適應

由於深海常年低温高壓以及高的二氧化碳含量,使得鈣的沉澱產生了困難。同時,深海海流緩慢,動物亦不需要堅硬的保護外殼,因此多數深海動物是柔軟的,缺少鈣質骨骼。此外,多數深水魚類沒有,這樣可以減少動物體和外界環境的壓力差。

大洋生態系統對柔軟底質的適應

由於深海多為軟泥底質,因此,深海底棲動物都具有長的附肢,豐高的刺枘和其他的支持方式。例如,深海蟹類的附肢特別長,海綿、水螅蟲海百合都具長柄。 [3] 

大洋生態系統生物羣落組成

大洋的生物羣落組成包括,上層生產者以“微型浮游植物”佔優勢,在貧營養大洋區,藍細菌固氮藍藻是重要的自養性浮游生物。大洋上層的動物最為豐富,經濟價值比較大的有金槍魚、烏賊、鯨等。大洋中層(200~1000m)的浮游動物主要是大型磷蝦類,它是重要的食物鏈環節,常與魚類(主要是有鰾魚類)結成大羣,形成深散射層。白天,深散射層能達600 m甚至1000 m。這一層的魚類大約有850種。
深海魚類有角鯪縑、寬明魚、深海鰻和其他多種魚類。無脊椎動物主要是甲殼類(如等足類、端足類)、多毛類棘皮動物等。
深海底棲動物種類很豐富,大部分門類都有深海底棲種類。在超過6000m的超深海也有很多種類,即使在10000m的深處,也發現有多毛類,海蔘、海葵等足類、端足類、雙殼類等底棲動物。從數量上看,那些穴居的小型多毛類在大型底棲動物中最佔優勢。甲殼類(端足類、等足類、異足類)、軟體動物(蛤類為主)以及各種各樣的蠕蟲都是常見底棲種類。有的海城海蛇尾在大型底棲動物中佔最重要地位。 [4] 
參考資料
  • 1.    張存浩,陳竺.彩圖科技百科全書 第3卷 生命.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0
  • 2.    李永峯.環境生態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11:326
  • 3.    李博.生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02
  • 4.    李永峯.環境生態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11: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