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江歌罷掉頭東

鎖定
《大江歌罷掉頭東》是中國革命家、政治家周恩來於1917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充分表現了作者青年時代力圖“破壁而飛”的凌雲壯志和獻身救國事業的革命精神。全詩感情強烈,氣勢豪邁。
作品名稱
大江歌罷掉頭東
作品別名
無題
作    者
周恩來
創作年代
20世紀10年代
作品出處
周恩來早期文集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大江歌罷掉頭東作品原文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羣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1] 

大江歌罷掉頭東註釋譯文

大江歌罷掉頭東詞句註釋

⑴大江:這裏泛指氣勢豪邁的歌曲。語出宋代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⑵邃(suì)密:深入,細緻,這裏是精研的意思。羣科:即社會科學。辛亥革命前後曾稱社會科學為羣學。一説指各種科學。濟世窮:挽救國家的危亡。濟,拯救,變革;世,社會,國家;窮,瀕臨絕境,危亡。
⑶面壁:面對牆壁坐着。據《五燈會元》載,達摩大師住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們不知道他在幹什麼,都説是在看牆壁。這裏用來形容刻苦鑽研。破壁:據《名畫記》記載,南北朝畫家張僧繇在金陵(今南京)安樂寺,畫了四條沒有眼睛的龍。他説:如果點了眼睛,龍就要飛走。別人認為這話説得荒唐,他於是點了龍的眼睛,不一會兒雷電大作,轟毀了牆壁,巨龍乘雲飛去,而沒有點眼睛的龍還在牆上。“破壁”典故即來源於此。這裏表示學成之後,像破壁而飛的巨龍一樣,為祖國和人民做一番大事業。
⑷難酬:難以實現,目的達不到。蹈海:投海殉身。晚清時期,出洋尋求真理亦稱“蹈海”。 [2] 

大江歌罷掉頭東白話譯文

唱罷豪放雄壯的歌曲毅然掉轉身軀向東而去,這是為了精心研究科學來挽救國家的危亡。
面壁鑽研十年希望能像破壁而飛的巨龍那樣,即使理想難以實現投海而死也不失為英雄。

大江歌罷掉頭東創作背景

1917年9月,青年周恩來於天津南開中學畢業赴日留學前夕,與幾個好友告別,寫下這一首氣魄雄偉、熱情奔放的七言絕句。 [1]  [3] 

大江歌罷掉頭東作品鑑賞

大江歌罷掉頭東整體賞析

此詩起句氣勢雄偉,表達了青年周恩來負笈東渡尋求真理的決心。周恩來把自己出國求學看作是對自己的淘洗磨鍊,所以引用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典,並賦予了積極的含義。“掉頭東”一詞,是出自梁啓超的詩。梁啓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時,曾寫過一首長詩《去國行》,詩一開始即説:“嗚呼!濟艱乏力兮儒冠容容,佞頭不斬兮俠劍無功。君恩友仇兩未報,死於賊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淚出國門,掉頭不顧吾其東。”最後兩句又説:“前路蓬山一萬重,掉頭不顧吾其東!”梁啓超歌頌了日本的明治維新,並表達了自己要效仿明治志士的願望。周恩來東渡時的立志救國的抱負和向日本尋求真理的心情和梁啓超有一定的近似之處,再加上他當時熟悉梁的著作,於是化用了梁啓超詩句。
次句“濟世窮”是“濟世之所窮”,藴含有扶助救濟世上所缺少的東西之意。可從周恩來當時所撰寫的文章中去分析他認為當時世上(實即中國社會)所缺少的東西是什麼。周恩來在1916年11月寫的《中國現實之危機》一文中認為當時中國精神方面的危機是:“吾國國民之道德,可謂已達淪喪之極。江河日下,挽救乏人。”“一般無智愚民,昏昏噩噩,不知國家為何事”,缺乏“國性、國魂”。他在《吾校新劇觀》中認為:“夫中國今日所急者,人民之貧極矣、智陋矣!……昏聵愚頑,羣眾禹域。”在《試論奢靡二説》中認為:當時中國“文化黑暗,生活低微,舉國痴頑,如入昏夢”。可見,周恩來認為當時中國所缺少的是國魂、國性,亦即羣眾的覺悟。因此,“邃密羣科濟世窮”就是學習各科知識(當然也包括西方的先進思想),並用來改造中國社會的“舉國痴頑”狀態,即用科學文明對羣眾做啓蒙工作。
三句“面壁十年圖破壁”是“邃密羣科濟世窮”句的發展,講的是“濟世窮”(即對羣眾做啓蒙工作)時所遇到的困難和周恩來所表現出來的不怕困難的毅力。周恩來在1919年5月《給留日南開同學的信》中肯定了即使“為社會所不容”也要做“為社會開路的事情”的精神。做啓發羣眾覺悟的事情而又暫時“為社會所不容”,正是詩中所説的“面壁”。這句詩中的兩個“壁”字代表一件事物,那就是借喻尚未覺悟的羣眾。周恩來當時東渡日本,準備求學濟世,啓發社會羣眾的覺悟。但當時羣眾尚未覺悟,對此暫不理解,甚至有所“不容”有如石壁。而周恩來下決心,要以堅韌的毅力,堅持工作,經過長期的教育(即詩中的“十年”),最後感化羣眾,提高他們的覺悟,羣眾一旦覺悟了,也就等於石壁溶化了。這種以宏大意願、耐心啓發人民覺悟的思想寫成詩,就是“面壁十年圖破壁”。
末句“難酬蹈海亦英雄”則表明他此次為了革命需要放棄留學的豪氣。“難酬蹈海”可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難酬蹈海之志,就是説不能出洋尋求真理而從事革命也不失為英雄。第二種理解則是即使不能實現革命理想而跳海殉身也可以説是英雄。近人陳天華留學日本,為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1905年毅然投海自殺,以示警醒。周恩來在詩末使用“蹈海”一詞,當與陳天華的事蹟有關。
整首詩表現了青年時代的周恩來力圖“破壁而飛”的凌雲壯志和獻身救國事業的革命精神。 [2]  [3]  [4] 

大江歌罷掉頭東名家點評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朱有華《周恩來與詩》:此詩壯懷激烈、催人奮進、流傳極廣。看其氣勢、品其韻味,很難想象,這是周恩來19歲時的作品。100多年前的1917年夏天,周恩來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準備東渡日本求學,尋求革命真理,臨行前,他揮毫寫下經典詩句。 [5] 

大江歌罷掉頭東作者簡介

周恩來(1898—1976),中國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曾長期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等職務。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編為《周恩來選集》。 [6] 
參考資料
  • 1.    中共淮安市紀委 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周恩來“五德”故事選編.淮安:江蘇農墾機關印刷公司,2013:5
  • 2.    王洪範.文選與寫作(第七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0-16
  • 3.    宋實.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詩別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2(04)
  • 4.    劉宗漢.《大江歌罷掉頭東》詩新析.文史知識,1981(03):35-38
  • 5.    朱有華.周恩來與詩.檢察日報,2018-05-14(8)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