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橫穴

鎖定
大橫穴是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足太陰脾經。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直刺1~2寸,短刺0.5~1.5寸即可起到效果。
中文名
大橫穴
主    治
泄瀉,便秘,腹痛
配    伍
配天樞、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短刺0.5~1.5寸

大橫穴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大橫穴進針層次

大橫穴的斷面解剖 大橫穴的斷面解剖 [1]
1.皮膚 皮膚為腹部最高處,較背部薄,神經較為豐富。為第10肋間神經向前、改名為腹壁下神經的前皮支支配,來源於第10胸神經。
2.皮下組織 皮下組織的皮下脂肪較厚,內有上述神經分支和腹壁淺動、靜脈。腹壁淺動脈是股動脈的分支,越腹股溝韌帶的前面上升至臍平面,分佈於腹前壁皮膚和淺筋膜。腹壁淺靜脈為大隱靜脈的屬支。
3.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由下第6胸神經前支支配。淺層為深筋膜的淺部,肌纖維從外上走向內下,靠近中線,與腹內斜肌的淺層深筋膜一起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
4.腹內斜肌 腹內斜肌由下第6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的前支支配。肌纖維從外下走向內上,靠近中線,腹內斜肌的後層深筋膜與腹橫肌腱膜一起構成腹直肌鞘的後層。此肌由第6~11肋間神經和肋下神經支配。到此穴的是第10肋間神經纖維。腹壁下動脈是髂外動脈的分支,腹壁下靜脈是髂外靜脈的屬支。 [1] 
5.腹橫肌 其神經支配同腹內斜肌。 [1] 

大橫穴針刺注意事項

該穴部位為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較豐厚。若針尖繼續深刺則可穿過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大網膜,進入腹膜腔而刺中升、降結腸,一般患者可無症狀或有輕微的局部疼痛。若再加以提插、捻轉等強刺激針刺手法,可造成結腸壁及血管的損傷。輕度損傷,除腹上區疼痛外,還可能有少量的血液和腸內容物滲出,在大網膜下形成包塊;甚至少量的血液和腸內容物可流入腹膜腔,刺激腹膜而引起中腹的緊張和壓痛。出血較多或不能止血時,後果更為嚴重。一般採用壓迫止血及內科治療。 [1] 
若向內斜刺,可刺中空、迴腸。在肝脾腫大時或向上刺可刺中肝臟、脾臟。向下刺中結腸下部。 [1] 

大橫穴主治

泄瀉,便秘,腹痛
用於治療氣血瘀滯化熱引起的便秘、腸癰、以及虛寒洞泄、着涼腹痛、體虛多汗。有除濕散結、理氣健脾、通調腸胃的作用。

大橫穴配伍

天樞足三里治腹痛。

大橫穴附註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參考資料
  • 1.    姜國華. 局部解剖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