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樞

(足陽明胃經上的腧穴)

鎖定
天樞,經穴名。出自《靈樞·骨度》。別名長溪、長谷、補元。屬足陽明胃經。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深部為小腸。主治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月經不調、痛經。直刺1-1.5寸。 [1] 
中文名
天樞穴
出    處
《靈樞·骨度》
隸屬經絡
足陽明胃經
穴    性
大腸之募穴
位    置
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    治
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月經不調、痛經
功    能
理氣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濕熱
操    作
直刺1-1.5寸
主要配伍
配氣海穴、水分穴治腹痛

天樞名稱釋義

樞,指樞紐。人體上應天,下應地,本穴位於臍旁,在人體正中,為天之樞紐,故名天樞。 [1] 

天樞功能作用

理氣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濕熱。

天樞定位

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天樞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深部為小腸。

天樞主治

1、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證。
2、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病證。 [1] 

天樞操作

仰卧,於臍中旁開2寸處取穴。直刺 1-1.5寸。不宜深刺,否則可刺破小腸。婦女經期及月經過多不宜針刺,以免引起經水過多。艾炷灸5-9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

天樞臨牀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痹、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泌尿系統結石、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腎炎、水腫、高血壓、腰痛、小兒驚厥、間歇熱、膽道蛔蟲症等。
2、現代研究,實驗證明針刺天樞穴,對腸功能有調整作用,可使腸功能趨向正常。以針刺天樞穴為主穴,配合腎俞穴、三焦俞穴等穴,對泌尿結石排石率達到百分之五十。

天樞配伍

1、配巨虛穴治急性細菌性痢疾。
2、配足三里穴治小兒腹瀉。
3、配上巨虛穴、闌尾穴治急性闌尾炎。
4、配大腸俞穴、足三里穴治腸炎。
5、配中極穴、三陰交穴、太沖穴治月經不調,痛經。
6、配氣海穴、水分穴治繞臍腹痛。
7、配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等治黃疸。

天樞附註

因本穴氣血強盛,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特性相符,向外傳輸是輸入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大腸經氣血的主要來源之處,故為大腸經募穴。

天樞相關論述

1、《千金方》:“小便不利……灸天樞百壯。天樞,主瘧振寒,熱盛狂言。天樞,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
2、《針灸大成》:“婦人女子症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
參考資料
  • 1.    天樞穴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引用日期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