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場村

(山東省魚台縣王廟鎮下轄村)

鎖定
山東省省魚台縣縣大場村隸屬於王廟鎮大場村委會,屬於華北平原鄉村。位於 魯西南南邊東臨微山湖南接徐州豐縣。
據《魚台縣志》記載,明洪武年間,由陝西洪洞縣移民遷此立村,中期王氏十二世,從山東汶上遷此立家。因村貧窮農耕及打場無牛馬牲畜為力,王氏家人便以綿羊拉磨打場,故名大場村,又名羊打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大場村。現大場村有500户,人口2000餘人,多為姓王、趙、劉、張的村民。
中文名
大場村
外文名
Dachang
別    名
楊大場
羊打場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魯西南
地理位置
地處“鐵道游擊隊”的故鄉微山湖西畔,位於魚台縣境西南。
下轄地區
大場、後趙兩個街道
政府駐地
大場村
電話區號
0537
郵政編碼
270300
氣候條件
大陸温帶季節
人口數量
2580餘人(2015)
著名景點
大場村農場
周堂地道戰大場遺址
機    場
曲阜機場
火車站
濟寧火車站
車牌代碼
魯H
方    言
中原官話蔡魯片
宗    教
基督教
耕    地
5800畝
產業結構
以農業為主

大場村村情介紹

大場村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水肥魚鮮,稻花飄香。陽春三月,那雪白的梨花、嬌豔的海堂花、楚楚動人的櫻桃花,放出泌人心脾的芬芳。金秋十月,稻黃蟹香。那萬畝荷花爭奇鬥豔,游魚時而躍出,處處生機盎然,一派繁榮昌盛景象。大場村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風光秀麗的微山湖畔。
大場村位於山東省魚台縣南9公里,地處平原村域東西1公里,南北1.3公里,面積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00餘畝。大場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北鄰王廟鎮1.5公里處為省一級棗曹公路和濟徐高速,大場村水陸交通便利,縣一級王周公路橫穿境內,幸福河環繞東西,南靠東魚河。距京杭大運河只有15公里,距京蒲鐵路僅55公里,到達濟寧機場只需1個小時。全村道路縱橫形成網絡,村村通柏油路,通訊設施完善,程控電話國際聯網,閉路電視進入農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簡便快捷的通訊設施,為全村的經濟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農產品豐富 開發誘人。
據《魚台縣志》記載,明洪武年間,由陝西洪洞縣移民遷此立村,中期王氏十二世,從山東汶上遷此立家。因村貧窮農耕及打場無牛馬牲畜,王氏家人便以綿羊拉磨打場,故名大場村,又名羊打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大場村。現大場村有500户,人口2000餘人,多為姓王、趙、劉、張的村民。
大場村歷史上以農業為主。舊社會因地劣、土瘠、生產工具落後,生產方式原始。解放後,農業生產逐年發展,並相繼興辦了工、副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突飛猛進,近幾年通過對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劃出了農場,村辦小型企業興起,工商業有了較大的發展。
隨着經濟的發展,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發展,廣泛開展了評選“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户”等活動,使村民素質不斷提高,村風村貌煥然一新,該村先後多次被評為“三個文明建設先進村莊”、魚台縣委命名“五個好帶頭村黨支部”等。

大場村鄉村特產

大場村特產-大場村手工大米 大場村特產-大場村手工大米
魚台大米,山東省魚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魚台縣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魚台大米”熱銷中國30多個大中城市,並出口韓國、日本、俄羅斯、港、澳、台及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大場村位於風光旖旎、美麗富饒的微山湖西岸,素有“北國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大場村屬暖温帶季風性濕潤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雨量集中,無霜期長,特別有利於水稻種植。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微量元素和營養元素含量高於全縣省平均值,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緊靠南四湖生態保護區,原生態的水、土、大氣環境保護了稻米的內在品質。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場村”牌老字號“魚台大米”就曾享譽全國。
其中,魚台大米系列之大場村特產的“大場村“、”羊打場“品牌大米營養豐富,粒大均勻,晶瑩透亮,潔白如玉,蒸煮質量佳,氣味清香,飯粒完整,柔軟爽滑,冷後不硬,剩飯温食後仍保持原有風味;做大米稀飯,米粒懸浮,香甜爽口。富含蛋白質、粗脂肪、賴氨酸、高鈣、鐵與維生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

大場村種植環境

水稻 水稻
水稻系水中農作物,對水源的質量要求很高。大場村位於微山湖西岸,水資源豐富。
淮河流域泗運河水系,境內有2條河流交會貫通,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都十分豐富,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總量達到1億立方米,況且這裏的排灌設施齊全,橋、涵、閘配套,水利設施完備,能夠充分保障水稻灌溉用水的需要。隨着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微山湖水質質量更是大大提升,湖水常年清澈,無污染,這就保證了魚台水稻灌溉用水的清澈碧綠;不僅如此,大場村因是以農業為主,減少了工業帶來的污染,這裏水質清澈,空氣清新,土壤肥沃又富含豐富的中微量元素,優良的農業生態環境為大米的“優質、綠色”提供了有機保障,據地質礦產部省中心實驗室測定:魚台大場村的農田灌溉用水和空氣質量分析測量結果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標準,達到“A”級標準。原生態的水、土、大氣為保持稻米的內在品質、生產優質無公害提供了優勢環境。

大場村種植歷史

大場村水稻系魚台水稻重要組成部分,魚台水稻有着悠久的種植歷史。在魚台發掘的漢墓中,就曾發現發現魚台先民種植的稻穀,這説明魚台縣境內至少在漢代就已經開始種植水稻。但是,由於舊中國水患較多,黃河多次氾濫,魚台又地處濱湖澇窪,水利設施較差,十年九澇,災害頻繁,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魚台水稻種植不能旱澇保收,更不能高產、穩產。當時的“魚台大米”雖然品質很好,但由於產量偏低,沒有形成商品糧,外地根本不流通,僅僅魚台人自給自足,也只在魚台當地有名,外地人根本不知道。再加上當時不注重對外宣傳與推介,好米也怕巷子深,“魚台大米”曾經遭遇了“藏在深閨人未知”的尷尬。
1949年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魚台人民發揚愚公移山、戰天鬥地的精神,大興水利建設,徹底改造稻田,打了一場漂亮的農業翻身仗。1965年秋,魚台縣35萬畝水稻喜獲大豐收。1968年,魚台縣因水稻種植成功被評為山東省模範縣,成為全省農業學習的一面旗幟。自20世紀70年代魚台縣連續20多年成為山東省人均向國家貢獻商品糧最多的縣,並且魚台縣水稻種植面積一直都保持在35萬畝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北國江南·魚米之鄉”。
大場村大米 大場村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