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魚台縣

鎖定
魚台縣,隸屬山東省濟寧市。地處魯西南,位於魯蘇兩省交界處,微山湖西岸,因境內遺有魯隱公觀魚處而得名,素有“魚米之鄉孝賢故里、濱湖水城”之美譽。面積654平方公里,人口48萬,轄9鎮2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共234個行政村。
魚台是“千年古縣”,是儒家“孝賢文化”的特色文化區域,運河文化、湖西紅色文化、湖漁文化、民俗文化等也獨具特色。魚台是孔子著名弟子,七十二賢閔子騫樊遲宓子賤的故鄉,“五里三賢”“蘆衣順母”等佳話流傳不衰。水資源總量5.04億立方米;煤炭總儲量48億噸,探明儲量5.4億噸;鈉鹽、石油、天然氣、鐵等礦產也有較大儲量。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是全國棉花百強縣、全國食用菌優秀主產基地縣,擁有“魚台大米”“魚台龍蝦”等5箇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濱湖大道直通濟寧,濟南—徐州高速公路貫穿南北,嵐山—菏澤高速公路橫貫東西,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京杭大運河魚台段總長32公里,17條河流縱橫交錯,通航里程220餘公里,年吞吐量過億噸。境內數百條溝渠連貫相通,千餘方池塘星羅棋佈,12萬畝生態濕地風景如畫。
2022年,魚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3.1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6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97元、21392元。先後榮獲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全國信訪工作示範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省現代農業強縣、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全省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縣等榮譽。
中文名
魚台縣
外文名
Yutai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370827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寧市
地理位置
山東省西南部,微山湖西岸 [25] 
面    積
654 km² [26] 
下轄地區
2個街道、9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26] 
政府駐地
濱湖街道觀魚大街
電話區號
0537
郵政編碼
272300
氣候條件
暖温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孝賢故里 [30] 
惠河濕地 [30] 
舊城海子景區 [30] 
車牌代碼
魯H
生產總值
233.17億元(2022年) [37] 
户籍人口
48萬 [25] 
常住人口
42萬
港    口
魚台港

魚台縣建置沿革

魚台縣歷史沿革表 魚台縣歷史沿革表
西周,今魚台縣境域為極國封地。
春秋魯隱公二年(公元前721年),極地入魯國,置棠邑
戰國初期,置方與邑,屬宋國。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國湖陵邑
秦代,置方與縣(治所在今張黃鎮古城集)、湖陵縣,屬薛郡
西漢,境內置方與縣、湖陵縣、橐縣,屬山陽郡
新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湖陵縣更名為胡陸縣。
東漢初年,胡陸縣複名湖陵縣,章帝時又稱胡陸縣。東漢永平二年(59年),胡陸縣、橐縣併入東平國
三國魏,方與縣屬山陽郡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改山陽郡高平國。東晉,改高平國為高平郡,胡陸縣、方與縣屬之。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裁撤胡陸縣,其境域大部歸方與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方與縣,入永昌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方與縣,屬彭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方與縣屬金州。武德五年(622年),改金州為戴州,方與縣屬戴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廢戴州,方與縣改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寶應元年(762年),因境內有魯隱公觀魚處方與縣更名為魚台縣。元和四年(809年),縣治遷至黃台(今舊城海子)。
五代,後梁魚台縣時屬兗州魯郡,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皆屬單州
北宋,魚台縣屬京東西路單州。
金代,屬南京路單州。
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魚台縣改隸經州。至元二年(1265年),廢魚台縣,併入金鄉縣。(1266年),復置魚台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魚台縣屬徐州。洪武七年(1374年),改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濟寧府降為濟寧州,升兗州為府,魚台縣屬兗州府
清代魚台縣地圖 清代魚台縣地圖
清雍正二年(1724年),魚台縣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寧直隸州。(1730年),改屬兗州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洪水灌城,縣治遷至董家店(今魚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復屬濟寧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魚台縣署改稱縣公署。民國二年(1913年),魚台縣屬山東省岱南道,縣公署改稱縣知事公署。民國三年(1914年),屬濟寧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兗濟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魚台縣直屬山東省;縣知事公署改稱縣政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魚台縣建制沿革
國民黨政權
日偽政權
人民政權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魚台縣城淪陷,魚台縣政府官員棄城南逃。駐單縣第七路軍推舉朱啓森任魚台縣長。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日軍再次佔領縣城,縣政府逃至谷亭、南陽一帶;7月,縣政府被抗日武裝擊潰解體。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夏,國軍佔領魚台縣第六區(湖東),建立縣遊擊政府。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後,縣遊擊政府時有時無。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魚台縣第二次淪陷,漢奸組建縣維持會,代行政府職權。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設立偽魚台縣公署,魚台縣屬偽山東省魯西道。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屬偽山東省兗濟道。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偽縣公署改稱“縣政府”。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日偽政權解體。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谷亭成立,由中共蘇魯豫區湖邊地委領導。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屬蘇魯豫區湖西專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0月,湖西專區由山東省劃出,魚台縣屬冀魯豫區湖西專區;12月,改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專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5月,在金鄉、濟寧、魚台毗連地區建立金濟魚抗日辦事處(縣級);8月,在魚台南部、豐縣北部建立豐魚縣,魚台縣撤銷。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撤銷豐魚縣和金濟魚抗日辦事處,恢復魚台縣,屬冀魯豫行政區第十一專區。
抗戰後至新中國成立前魚台縣建制沿革
國民黨政權
人民政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復建魚台縣政府;9月,國民政府軍佔據魚台,魚台縣復屬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華東野戰軍攻克魚台縣城,縣政府解體。此後山東省政府4次委任縣長,組建縣政府。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魚台全境解放,魚台縣國民黨政權結束。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冀魯豫行政區第十一專區改稱冀魯豫第三專區,魚台縣屬冀魯豫第三專區;6月,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稱魚台縣民主政府。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魚台縣民主政府改稱魚台縣人民政府;8月,建立平原省,魚台縣屬平原省湖西專區
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魚台縣隨湖西專區劃歸山東省。
1953年7月,撤銷湖西專區,魚台縣改屬濟寧專區
1956年3月,撤銷魚台縣,併入金鄉縣
1964年11月,恢復魚台縣建制,屬濟寧專區,縣治駐谷亭。
1967年7月,濟寧專區改為濟寧地區,魚台縣屬濟寧地區。
1983年10月,撤銷濟寧地區,設立地級濟寧市,魚台縣屬濟寧市。 [1-2] 

魚台縣行政區劃

魚台縣區劃沿革

明代,魚台縣設二十七里社:坊廓社、林丘社、降丘社、文香社、西方社、武台社、相里社、趙橋社、白沙社、東單社、垤斛社、馮莊社、班村社、義城社、湖陵社、向村社、永豐社、永安社、崇福屯、眉丘屯、苗村屯、朱村屯、大村屯、秦旺屯、馬陵屯、張莊屯、武台屯。
清代魚台縣區劃
清代魚台縣區劃(2張)
清康熙年間,歸併為十五里社:坊廓社、班村社、義安社、林丘社、降丘社、文香社、西方社、武台社、趙橋社、沙向社、馮胡社、相里社、東垤社、眉福社、西屯社。後又分里社為八方,以八卦冠方名。乾隆中期,將八方之名由八卦改為“孝弟忠信仁義禮智”;同時,全縣劃分為一個城區、七個鄉區(人和鄉、羅屯鄉、王魯鄉、谷亭鄉、南陽鄉、古村鄉、三鄉鄉),與八方相互重疊、交錯。
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城區,7個鄉區不變。
1930年代初魚台縣行政區劃
1930年代初魚台縣行政區劃(2張)
民國十九年(1930年),將原7個鄉改劃為7個區,下設81個鄉、8個鎮。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將各區鄉名分別以“和平奮鬥救中國”7個字為首字命名,全縣轄7個區,37個鄉、3個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9月,日偽魚台縣政權下設7個區:第一區(城關)、第二區(李閣)、第三區(谷亭)、第四區(王魯)、第五區(南陽)、第六區(古村)、第七區(閻集)。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設7個區:一區(城關)、二區(羅屯)、三區(谷亭)、四區(王魯)、五區(南陽)、六區(古村)、七區(老砦)。
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第六區(古村)和第五區的南陽一帶劃歸湖東縣委。同年,日偽將第六區(古村)劃歸鄒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5月,羅屯區(二區)、武台區(四區)和合集區劃入金濟魚抗日辦事處;8月,城關區(一區)、谷亭區(三區)、老砦區(七區)劃入豐魚縣,魚台縣撤銷。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撤銷豐魚縣和金濟魚抗日辦事處,復設魚台縣,城關區、谷亭區、老砦區、武台區和羅屯區的萬福河以南地區劃歸魚台縣。魚台縣設第一區(城關)、第二區(羅屯)、第四區(武台),改三區為谷亭區,新設李閣區、湖上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增設舊城區、谷亭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濟寧縣合集區、相里區劃歸魚台縣,將相里區併入羅屯區;8月,撤銷李閣區,併入城關區,撤銷谷亭鎮,併入谷亭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國民黨魚台縣政府撤銷區級建制,合併鄉和保。調整後,魚台縣轄3個鎮、10個鄉(大同鎮、谷亭鎮、南陽鎮、李閣鄉、周堂鄉、相里鄉、王魯鄉、武台鄉、宋寨鄉、羅屯鄉、黃山鄉、古村鄉、老砦鄉),163個保。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程子廟、大孫莊、壩上3個自然村劃歸沛縣;10月,復置李閣區;12月,湖上區、合集區合併為臨湖區,撤銷老砦區,併入谷亭區。調整後以序數稱謂為一區(城關)、二區(李閣)、三區(羅屯)、四區(武台)、五區(舊城)、六區(谷亭)、七區(臨湖)。
1952、1955年魚台縣行政區劃
1952、1955年魚台縣行政區劃(2張)
1952年7月,從第六區劃出11個行政村,第七區劃出4個行政村,設立第八區(老砦)。
1953年1月,區下建鄉;10月,魚台縣七、八區位於湖區的7個鄉81個自然村劃歸微山縣。
1955年11月,區名由序數改為地名稱謂,即城關區、李閣區、羅屯區、武台區、舊城區、谷亭區、臨湖區、老砦區。
1956年3月,撤銷老砦區、臨湖區、李閣區,撤銷魚台縣,併入金鄉縣。原魚台區域的谷亭區轄15個鄉,武台區轄14個鄉,舊城區轄7個鄉,魚城區轄13個鄉(含金鄉縣的周大莊、謝集、大李樓3個鄉),羅屯區轄13個鄉(將姜莊鄉併入金鄉縣高河店區)。
1957年5月,嘉祥縣新萬福河以南的王台、李早、小王莊、北劉樓、小吳、南陳、朱莊、軍城、車樓、北倪莊、南倪莊、陳莊、董莊、大武等14個自然村劃歸金鄉縣。
1964年11月,魚台縣從金鄉縣析出,並縣前原屬魚台縣的王莊、劉油坊、劉心田、姜井、姜莊、金魚店、殷樓、東夾河灘、西夾河灘、東李莊、北張莊等11個自然村劃歸金鄉縣,魚台縣轄谷亭、王魯、魚城、王廟、相里、羅屯、李閣、老砦8個人民公社。
1966年7月,析王魯公社82個自然村,設立武台公社;析相里公社64個自然村,設立東張公社;析羅屯51個自然村,設立石集公社;析魚城公社46個自然村,設立陳樓公社;析王廟公社64個自然村,設立周堂公社;析谷亭公社61個自然村,設立唐馬公社。全縣轄14個人民公社。
魚台縣行政區劃(1994年) 魚台縣行政區劃(1994年)
1982年1月,谷亭人民公社改為谷亭鎮;2月,東張公社更名為張黃公社,相里公社更名為清河涯公社。
1984年5月,實行鄉鎮制。魚城公社改為魚城鎮,清河涯公社改為清河鎮,其餘11個人民公社改為鄉。魚台縣轄3個鎮、11個鄉,389個行政村,共有930個自然村。 [3-4] 
1995年5月,撤銷王魯鄉,設立王魯鎮
1996年8月,撤銷張黃鄉,設立張黃鎮
1998年7月,撤銷王廟鄉,設立王廟鎮
魚台縣簡圖(2021年) 魚台縣簡圖(2021年)
2000年12月,撤銷武台鄉,併入王魯鎮;撤銷石集鄉,併入清河鎮;撤銷李閣鄉、陳樓鄉,合併設立李閣鎮;撤銷周堂鄉,併入王廟鎮。
2007年12月,王魯鎮的原武台鄉區域劃歸張黃鎮。
2010年6月,撤銷谷亭鎮,設立谷亭街道濱湖街道;撤銷唐馬鄉,設立唐馬鎮;撤銷老砦鄉,設立老砦鎮
2013年1月,撤銷羅屯鄉,設立羅屯鎮 [5] 
2016年10月,王魯鎮的佃户李、七所樓、大李莊、於屯、吳集、陳年、後聶、大聶8個行政村劃歸濱湖街道

魚台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魚台縣轄2個街道、9個鎮。縣人民政府駐濱湖街道觀魚大街。 [26] 
行政區劃代碼
街道、鎮
行政區域面積
人口(2021年)
所轄居委會、村委會(2021年)
370827001
33.20㎞²
30407人
演武坡村、楊樓村、汪莊村、李更卜村、雙韓村、土樓村、蔣莊村、八里灣村、胡集村、繆集村、王子亮村、龍申村、西姚村
370827002
38.86㎞²
39352人
微湖村、和眾村、城西村
370827101
77.60㎞²
44717人
相里村、鞏莊村、蔡王村、王台村、大程村、大薛村、袁家村、學吳村、大王村、王樓村、杜屯村、萬福村、張集村、潘莊村、石集村、鹿窪村、盛窪村、韓廟村、西田村、和新村、魏莊村、陳莊村、馬河村、楊口村、張莊村、呂屯村、馬新村、張油坊村、清河村
370827102
53.89㎞²
41916人
牌子王村、蔣莊村、灣裏村、馬莪村、卜橋村、喬莊村、李黨村、夏莊村、張莊村、洪廟村、雙廟村、田集村、李管村、胡閣村、李樹白村、郭莊村、羅莊村、華村村、中西北村、中東南村、中西南村、中東北村、楊邵村、楊樓村、林莊村
370827103
38.54㎞²
33542人
李魏村、王魯新村、魯南新村、張廟村、王響村、碌碡屯村、陳堂村、劉莊村、史樓村、小周村、潘莊村、閻廟村、孟樓村
370827104
98.13㎞²
63600人
李早村、王莊村、車樓村、小吳村、順和村、袁窪村、殷王村、鎮西村、劉樓村、興張村、陳店村、望湖新村、六菏新村、梁崗村、西劉村、大田村、吳家村、御錦湖村、吳馬村、宋灣村、古城集村、武台村、卞李村、崔屯村、仁祖廟村、興安村、大閔村、後杜村、三里屯村、於梅村
370827105
95.82㎞²
63063人
馬莊村,南房村,舊城裏村,大奚村、海南村,朱廟村、仇莊村、張玉村、常店村、程莊寨村、東堤村、大李村、樹李村、冀廟村、周樓村、大場村、張莊村、宋集村,杜莊村、中心村、王廟村、謝廟村、田吳村、高莊村、舊城村、郭廟村、三堂村、八和村、富興村、北興村、炳靈村、冀陳莊村、徐陳堂村、振興村、周堂村、家和新村、蘇店村、清華村、魚豐集村
370827106
73.70㎞²
41984人
李閣村、姜樓村、史廟村、太公廟村、團結村、郭齊村、三雙樓村、張平村、柳店鋪村、中王村、文集村、駱莊村、任寺村、四聯村、陳樓村、胡樓村、範莊村、老君廟村、宋楊村、王廟村、李楊村、合集村、陳焦村、張莊村、李樓村、房莊村
370827107
41.50㎞²
31898人
唐馬村、朱莊村、甄窪村、郭樓村、楊宅子村、左崮堆村、石莊村、安莊村、甄莊村、陳莊村、楊辛莊村、趙莊村、宋砦村、捲棚樓村、宗莊村
370827108
52.35㎞²
30782人
老砦村、許樓村、盛莊村、陸姚村、西城村、仁南村、仁北村、東里村、中心村、獨山村、劉寨村、臨湖村、沙河村、前六屯村、義和村、老北村、李集村
370827109
54.45㎞²
32401人
羅屯村、堽上村、許劉村、隨集村、高莊村、屈莊村、馮樓村、後軍村、王樓村、孫樓村、陳樓村、郭莊村、苗村村、八户村、劉莊村、隨海村、新駱村、沈集村、前李村、盧閣村、大閆村、沈莊村、郭河村、前軍村

魚台縣地理環境

魚台縣位置境域

魚台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東臨南陽湖昭陽湖,南與江蘇省沛縣豐縣毗鄰,西與金鄉縣接壤,北以新萬福河為界與任城區隔河相望。縣域地處東經116°23′—116°49′,北緯34°53′—35°10′之間,南北最大距離23.5千米,東西最大距離37.5千米。 [6]  行政區域面積653.07平方千米。 [23] 

魚台縣地質

魚台在大地構造單元上屬華北陸台組成部分,處於尼山凸起西部凹陷區。境內無基岩顯露,整合覆蓋新生界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地質年齡距今約200萬年。二迭系石炭系有煤系地層,在下第三系岩鹽地層。第四系陸相沉積堆積較厚,375—400米之間多為礫石、沙、粘土。主要巖性為粘土、亞粘土。受燕山運動影響,境內斷層較發育,有魚台斷層、鳧山斷層、菏澤斷層、孫氏店斷層、濟寧斷層5條斷層過境。 [7] 

魚台縣地形

湖西大堤內外 湖西大堤內外
魚台縣地處黃泛沖積平原北部,地勢西南部略高,東北部稍低,地面坡降為1/10000—1/15000。平均海拔35米,最高點在魚城鎮,海拔37.3米,最低點在東部沿湖地區,海拔33.3米。東西相對高差3.5米,南北相對高差2.3米。 [7]  全縣可劃分為西南崗坡區、中部微斜平地區、東北部近湖窪地區3個地貌分區。
  • 西南崗坡區:海拔36.5—37.6米,坡度1/5000,面積165.5平方千米,分佈在羅屯鎮、李閣鎮西南部、魚城鎮全部、王廟鎮南部及老砦鎮西南角;地下水埋深1—2米,多屬壤質土壤,耕性適中,保水保肥性一般。
  • 中部微斜平地區:在崗坡地以下,近湖窪地以上,海拔35—36.5米,坡度1/5000—1/8000,面積295平方千米,主要分佈在唐馬、王廟、李閣、羅屯、清河5個鎮以及王魯鎮南部、濱湖街道西南部;土壤質地多為重壤和黏土,地下水埋深約1米,保水保肥性能良好。
  • 東北部近湖窪地區:海拔33.5—35米,坡度1/8000—1/10000,面積193.7平方千米,分佈在老砦鎮北部、唐馬鎮東北部、張黃鎮北半部;土壤屬於濕潮土類型和潛育型幼年水稻土,土質黏重,保肥保水性強,生產率低,地下水埋深0.2—0.6米,夏季受湖水頂託,積水影響作物生長。

魚台縣氣候

魚台縣濕地景觀 魚台縣濕地景觀
魚台縣屬暖温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春季回暖快而變化劇烈,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氣候乾燥;夏季為暖濕的東南氣流所控制,炎熱多雨,多有雷雨大風;秋季光照充足,氣候宜人,晝夜温差較大;冬季為寒冷的西北氣流所控制,低温乾燥,雨雪稀少。年平均 氣温14.2℃;7月平均氣温30.9℃,1月平均氣温4.9℃;極端最高氣温40.1℃(1988年7月7日),極端最低氣温-17.0℃(1990年2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672.4毫米,夏季降水最多,佔年降水量的40.6%。年均相對濕度72%。平均無霜期213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90.2小時。太陽輻射年平均總量492.1千焦/平方釐米。常年盛行風向為東南風,冬季多北風、西北風。自然災害以乾旱、雨澇、低温、乾熱風為主,各類災害性天氣頻繁。 [27] 

魚台縣水文

西支河魚台縣城段 西支河魚台縣城段
魚台縣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7條,境內長度267千米,河網密度0.41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0.46億立方米(年提湖水量1.8億立方米)。主要河道有一級河道京杭運河、東魚河、新萬福河、老萬福河、惠河、西支河、復新河、姚樓河8條,總長155.58千米;二級河道有白馬河、魚清河、東溝、幸福河、蘇魯邊河、金魚運河6條,總長88.97千米;三級河道有蘇河、俞河、郭河3條,總長20.1千米。最長河流為京杭運河,沿南四湖斜貫縣境東北部,境內長度32千米,流域面積19.84平方千米。東魚河為1967年新開挖的一條大型排水河道,總長172千米,流域面積59.23平方千米,其中境內長度30.7千米。 [8] 

魚台縣土壤

魚台縣土壤共有2個土類、3個亞類、6個土屬、33個土種
  • 潮土:主要分佈在魚城、王廟、李閣、羅屯、清河、老砦等鎮,面積20500.4公頃,佔耕地面積的50.8%。有潮土和鹽化潮土2個亞類、2個土屬、18個土種。由黃泛沖積物湖積物受潛水作用發育而成,土壤剖面衝擊層次明顯,石灰反應強烈,層間質地差別大,心土層以下有較多的鐵錳鏽紋鏽斑底土層碳酸鈣淋溶形成的細小砂姜
  • 水稻土:有幼年水稻土一個亞類,面積19830公頃,佔耕地面積的49.2%,主要分佈在老砦鎮、谷亭街道、濱湖街道、王魯鎮、張黃鎮、清河鎮東部、唐馬鎮東北部。水稻土是在潮土的基礎上改旱田為水田後形成的,耕作層向水稻土熟化的方向發展,有機質含量較潮土明顯增加。種稻時間長的土壤有明顯的黏化層,但還不具備水稻土的特徵,又不同於原潮土,故為幼年水稻土。

魚台縣自然資源

魚台縣水資源

魚台縣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2834萬立方米(不含跨區調取水),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4963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1974萬立方米,兩者之間重複計算量為4103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281.45立方米/人,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約為19470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32304萬立方米。
魚台縣當地水資源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為11354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8376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2978立方米,過境客水可利用量為19470萬立方米,合計總水資源可利用量為30824萬立方米。多年平均淺層地下水總補給量15193.2萬立方米。2021年魚台縣供水總量2.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9395億立方米,地下水0.2941億立方米(含中水回用0.085億立方米)。 2022年魚台縣供水總量2.3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9404億立方米,地下水0.4246億立方米(含中水回用0.0884億立方米)。 [27] 

魚台縣土地資源

2021年,魚台縣土地總面積65309.41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51095.23公頃(耕地39018.62公頃),佔總面積的78.24%;建設用地面積11783.75公頃,佔總面積的18.04%;未利用地面積2430.43公頃,佔總面積的3.72%。

魚台縣礦產資源

魚台縣礦產資源種類較少,至2022年底,已發現礦產4種,按礦產性質和主要工業用途可分為:能源礦產煤、建材類非金屬礦產石膏、磚瓦粘土、非金屬礦產岩鹽。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2種,煤和磚瓦粘土,主要分佈在東魚河兩岸、羅屯鎮隨集村等地。磚瓦粘土分佈廣泛,但禁止開採,粘土礦全部關閉。魚台——王魯石膏遠景區位於魚台縣城及其以北,面積約63.2平方公里,是石膏成礦有利地區。岩鹽資源調查區位於魚台縣城西部李閣鎮及周邊地區。煤炭是魚台縣優勢礦產,含煤面積600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91.8%,主要分佈在張黃、清河、老砦鎮等地,煤種以氣煤、氣肥煤為主;已查明資源儲量6.68億噸,預測遠景資源量26億噸,是濟寧市煤炭工業發展的後備基地之一。

魚台縣人口

人口數量
元末,魚台縣地曠人稀。明洪武、永樂年間,有山西之民遷入。1855年黃河決口,鄆城、鉅野數千災民遷居老砦一帶。1919年,魚台縣人口195631人。1941年,魚台縣東北部湖區和鳧山地區的6個鄉約3萬人劃出。1949年,全縣共有206261人。1953年,將沿湖81個村7772人劃歸微山縣。20世紀60年代中期,微山縣湖區村莊遷入魚台縣2939人。50年代中前期、60年代中後期有兩次人口增長高峯。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後,人口增長勢頭放緩。1976年人口超過30萬, [9]  1991年突破40萬。 [10] 
魚台縣主要年份户籍人口數據
年份
總人口(人)
非農業人口(人)
性別比(女為100)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1950年
207289
16949
90.16:100
317
1960年
202718
9260
95.32:100
310
1970年
277959
8090
102.52:100
425
1980年
318987
12961
104.16:100
488
1990年
392678
34288
102.83:100
600
2000年
448162
61260
102.90:100
685
2010年
470935
82260
105.46:100
720
2022年,全縣常住人口41.6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8.68萬人,農村人口22.97萬人。據計生部門統計,2022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6.3‰,人口死亡率為6.9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 [38] 
民族構成
魚台縣絕大多數人口為漢族。2022年有少數民族人口2820人,佔總人口的0.669%;其中回族2498人,主要聚居在谷亭街道古亭社區、魚城鎮中西南村、唐馬鎮楊宅子村和郭樓村、王廟鎮舊城裏村、李閣鎮滿莊村等地.

魚台縣經濟

魚台縣綜述

魚台縣主要年份地區生產總值(單位:億元)
年份
地區生產總值
第一產業增加值
第二產業增加值
第三產業增加值
1949年
0.0911
0.0841
0.0024
0.0046
1952年
0.1578
0.1428
0.0048
0.0102
1965年
0.3797
0.3357
0.0088
0.0352
1970年
0.3633
0.2944
0.0163
0.0526
1975年
0.7083
0.5422
0.0736
0.0925
1980年
0.9970
0.7071
0.1303
0.1596
1985年
2.7042
1.9351
0.2681
0.5010
1990年
5.6679
4.0676
1.0817
0.5186
1995年
19.3342
7.3568
7.9155
4.0619
2000年
23.1683
9.8926
5.6223
7.6534
2005年
48.1019
14.2169
20.1375
13.7475
2010年
93.9680
24.6926
40.2297
29.0457
2015年
156.12
33.41
63.71
59.00
2020年
186.53 [33] 
49.77 [33] 
53.19 [33] 
83.57 [33] 
2022年,魚台縣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233.17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0.02億元,增長5.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4.39億元,增長3.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8.75億元,增長4.3%。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5.7:27.6:46.7,服務業佔比同比提升0.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9.9%、23.7%、56.4%,分別拉動GDP增長1.6、0.8、2.0個百分點。
魚台街景 魚台街景
2022年,魚台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2%,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117個,實現投資83.34億元。房地產市場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和積累,商品房總量已達一定規模,房地產行業迎來新的挑戰。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3.06億元,降低7.8%;商品房施工面積106.01萬平方米,下降21.8%;商品房銷售面積61.47萬平方米,下降6.4%。
2022年,魚台縣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3.60億元,增長8.5 %,其中税收收入9.97億元,下降5.5 %。地方財政支出32.88億元,增長5.7%。金融信貸運行平穩有序。全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63.19億元,比年初增加33.85億元,其中住户存款餘額212.04億元,比年初增加24.77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16.73億元,比年初增加14.85億元。其中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30.07億元,較年初增加55.87億元。
2022年,魚台縣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全縣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51元,增長7.1%。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97元,增長5.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92元,增長7.8%。 [38] 
魚台經濟開發區成立於2002年5月,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近年來,先後榮獲“濟寧市創新驅動示範區“、“山東省級節能環保產業基地”、“中國工業防爆潛水泵創新示範區”、“山東省省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園區”等稱號。2020年完成新一輪體制機制改革任務,實行“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大部制管理和全員聘任績效考核制。實施一區多園,將魚台經濟開發區、張黃化工產業園(含老砦分園)、長青生物科技產業園進行優勢整合,實行統一管理,形成“一區三園”格局,規劃面積由8.93平方公里增加到17.41平方公里,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5.41億元。 [46] 

魚台縣第一產業

綜述
水稻收穫
水稻收穫(7張)
2022年,魚台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07.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7%,其中農業產值完成63.90億元,增長4.0%;林業產值完成3.00億元,增長22.6%;牧業產值完成9.42億元,增長6.3%;漁業產值完成21.90億元,增長16.4%;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9.67億元,增長9.5%。糧食產量達到38.36萬噸,棉花產量7821噸;畜牧業發展平穩,全縣生豬、羊、家禽出欄分別為20.41萬頭、7.34萬隻和167.37萬隻;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分別為2.04萬噸、1.69萬噸和751.32噸。 [38] 
清河鎮杞柳種植 清河鎮杞柳種植
農業
2022年,魚台縣全年糧食產量達到38.36萬噸;棉花產量7821噸。
主要農牧業產品產量
指 標
單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糧食
383563
1.0
小麥
168326
0.1
水稻
187245
-4.3
棉花
7821
-2.3
蔬菜
744785
3.3
園林水果
7853
16.0
生豬年末存欄
萬頭
12.6
-4.6
牛年末存欄
萬頭
0.06
25.1
羊年末存欄
萬隻
4.37
3.0
肉類
萬噸
2.04
8.4
禽蛋
萬噸
1.69
8.1
奶類
0.08
111.5
漁業
2022年,魚台縣全年水產放養面積8.9萬畝,水產品總產量85356噸。
林業
2021年,魚台縣人工造林面積503公頃,育苗面積133公頃。全縣森林面積為2244.0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9%。 [38] 

魚台縣第二產業

綜述
2022年,魚台縣實現工業增加值52.09億元,增長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新增規模以上工業17家,達到13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81.1億元,增長8.9%;實現營業務收入189.3億元,增長5.8%;實現利潤總額3.8億元,下降43.7%。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名 稱
計量單位
本年生產量
大米
萬噸
46.2
小麥粉
萬噸
10.6
龍蝦
萬噸
3
萬噸
17.9
焦炭
萬噸
133.4
礦用泵
16584
水處理設備
台(套)
73
電光源(燈泡)
萬隻
5399
2022年,魚台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59家,完成總產值21.36億元,增長11.7%,期末從業人員4846人,房屋施工面積65.3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0.4萬平方米。 [38] 

魚台縣第三產業

貿易
魚台飛躍時代購物廣場 魚台飛躍時代購物廣場
2022年,魚台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9億元,增長0.6%。其中,限上單位實現零售額12.3億元,增長26.5%。從用於GDP核算的四大行業銷售額看,全縣限上批發業實現銷售額99.9億元,增長37.6%;零售業實現銷售額8.7億元,增長16.3%;住宿業實現營業額0.2億元,增長56.3%;餐飲業實現營業額0.8億元,增長37.9%。限上批零住餐四個行業增勢強勁,成為推升GDP增長的“主引擎”。 [38] 

魚台縣社會事業

魚台縣教育事業

2022年,魚台縣教育經費總收入97565萬元。共有在編教師3987人,其中中小學教師3464人(高中500人,初中1143人,小學1821人),幼兒教師326人,職專教師173人,特校教師24人。高中階段在校生為8184人,初中在校生為14441人,小學在校生為30156人。針對鎮、村學校師生明顯減少的現實問題,探索實施以資源整合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改革,重點做好城區、鎮駐地教育佈局規劃調整和農村中小學資源整合,大力發展鎮街中心小學、中心中學,在總結完善先行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大部分初中進城、多數小學入鎮目標。
高等教育學校名錄
高等教育學校名錄
序號
名稱
層次
1
專科
高中學校名錄
序號
名稱
層次
1
高中
2
3
4
5
魚台縣育才學校
6
職高
7
8
特教
義務教育學校名錄
魚台縣義務教育學校名錄
小學
魚台縣實驗小學、魚台縣第二實驗小學、魚台縣第二實驗小學濱湖分校、魚台縣第三實驗小學、魚台縣第五實驗小學、魚台縣第六實驗小學、魚台縣第七實驗小學、李閣鎮中心小學、李閣鎮中心小學路屯分校、李閣鎮中心小學陳樓分校、老砦鎮中心小學、羅屯鎮中心小學、羅屯鎮中心小學沈集分校、羅屯鎮中心小學趙樓分校、羅屯鎮中心小學苗村分校、唐馬鎮中心小學、王廟鎮中心小學、王廟鎮中心小學舊城分校、王廟鎮中心小學周堂分校、清河鎮中心小學、清河鎮中心小學杜屯分校、清河鎮中心小學石集分校、清河鎮中心小學王莊分校、魚台縣第七實驗小學宋莊分校、魚城鎮中心小學、張黃鎮中心小學、張黃鎮中心小學望湖分校、張黃鎮中心小學閔子分校、張黃鎮中心小學明德分校、張黃鎮中心小學後杜分校、張黃鎮中心小學吳馬分校
初中
魚台縣實驗中學、魚台縣第二實驗中學、魚台縣第三實驗中學、魚台縣棠邑學校、魚台縣第一中學附屬中學、王廟鎮中心中學、李閣鎮中心中學、清河鎮中心中學、清河鎮石集中學、張黃鎮中心中學、魚城鎮中心中學、魚台縣育才學校
特教

魚台縣醫療衞生

魚台縣總醫院 魚台縣總醫院
2022年,魚台縣擁有衞生機構401個,其中,醫院6個(含民營)、衞生院9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2個。各類衞生機構擁有牀位2313張,衞生技術人員2549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045人,註冊護士1065人。2021年以來,魚台縣深入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改革工作,先後整合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組建縣總醫院,分設為南、北、西院區,構築起以縣總醫院為龍頭、11個鎮街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為成員的緊密型醫共體,實現縣鄉村一體聯動、分級診療、資源共享。2022年,魚台縣域醫共體建設被山東省衞生健康委評為省深化醫改十大創新舉措,魚台縣被山東省衞生健康委評為全省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縣。

魚台縣社會保障

2022年,魚台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5410人、45829人、28238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43200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29813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40006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75776人。2022年為全縣8784名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低保資金4563萬餘元,為2265名城鄉特困供養人員發放供養金3373萬餘元,為206户鄉困難家庭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112萬餘元。

魚台縣交通

魚台縣公路

魚台地處淮海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圈核心區,濱湖大道和濟徐高速縱貫南北,棗菏跨湖高速徹底打破了東西跨湖的天塹。
濱湖大道 濱湖大道
截至2022年,魚台縣公路通車裏程1326.3公里,其中國道36.3公里,省道48公里,高速公路49.8公里,縣道115.3公里,鄉道327.6公里,村道749.3公里;按照技術等級,一級公路100.2公里,二級公路105.2公里,三級公路140公里,四級公路980.9公里。縣城到各鄉鎮及各鄉鎮之間全部實現了由三級以上公路相連接,農村公路通達深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有出租車150輛,長途公共汽車26輛,城際、城鄉公交車216輛,公交線路44條。
濟徐高速公路魚台段全長26.7千米,途經清河、羅屯、李閣、王廟鎮29個村莊,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120千米/小時,設金鄉東、魚台西2個互通立交,1個服務區,與江蘇交界處設有魯蘇界主線收費站,2016年12月通車。 [39] 
嵐菏高速公路魚台段全長23.1千米,途經張黃、清河、王廟、李閣16個村莊,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120千米/小時,設魚台北1個互通立交,2020年8月通車。 [39] 
G237國道(原S251,濟寧—魚台)魚台段長36.3千米,途徑清河、石集、武台、王魯、魚台東環、魚台南環、唐馬、蘇魯邊界,為濟寧至魚台的幹線公路。2012年金鄉界至王魯段改建為一級公路,2016年自西劉莊改道至蔣莊接348省道。2016年底升級為國道237(濟寧—寧德)。
S318省道郯蘭線(原S348,棗莊—曹縣)境內長35千米,途徑老砦、魚台縣城、王廟、魚城等地,為二級公路。
S328省道豐長線(原S346,東明—豐縣)自魚城鎮杜莊村西入境,向西南經魚城至胡閣村南出境,境內長13千米,為二級公路。
濱湖大道魚台段全長26.53千米,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路面寬20米。2013年建成通車。2016年南延至江蘇徐州界。
縣道有魚清線(魚城—清河)、武張線(武台—張黃)、清陳線(清河—陳店)、金清線(金鄉—清河)、皮淳線(皮店—淳集)、魚豐線(魚台—豐縣)、王周線(王魯-周堂)、老砦-濱湖大道、濱湖路等9條道路。 [39] 

魚台縣水路

西支河魚台縣城段 西支河魚台縣城段
截至2022年,魚台縣有合法港口7個,作業區3個,泊位16個,吞吐能力650多萬噸,各類運輸船舶180餘艘,水運企業7家,造船廠1家。各作業區臨近煤礦,以長航運輸船舶南運煤炭為主,下行至江浙滬一帶;短途運輸船舶主要從微山、鄒城等地途徑魚台向金鄉、沛縣、豐縣運輸砂石。港口碼頭分別是:魯泰港、融孚港、盛源港、金順港、金福港、福興港、捷達港。渡口有14個分別是:谷亭街道西姚渡口、高莊渡口;王魯田廟渡口、李集渡口;張黃大王渡口、陳店渡口、梁剛渡口、張集渡口、袁窪渡口、小吳渡口;清河大王渡口、張集渡口、杜屯渡口、鑑窪渡口等。客運碼頭1個,位於龍蝦廣場西側,惠河航道上,擁有客運船舶7艘,客位196個,航線可達微山南陽古鎮、滕州紅荷濕地、濟寧北湖景區等。
魚台水資源豐富,現有河道17條,緊鄰京杭大運河,水路通航里程達220公里,千噸級單船和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長江各口岸,形成北融濟寧“半小時經濟圈”、南依徐州“一小時經濟圈”的黃金區位,魚台逐步邁入區域“交通樞紐”時代。目前,通航航道有6條,其中老萬福河,新萬福河為三級航道,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復新河,西支河,白馬河為四級航道,可通航500噸級船舶;惠河規劃為四級航道,目前用作旅遊觀光航道。另有姚樓河、魚清河、蘇魯邊河等支流航道,暫未實現通航,根據發展需要,經疏浚後可實現通航。 [39] 

魚台縣風景名勝

位於張黃鎮南八公里處的武台村和大閔村。“三賢”是指閔子騫樊遲宓子賤,皆為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中人,孔子逝世後,閔子騫守墓三年。此後,為躲避戰亂,閔子騫、樊子遲、宓子賤自魯國都城(今山東省曲阜市)遷移至棠邑(今山東省魚台縣)設壇講學,從學者數百人,因他們三人居所相距不過五里,故稱“五里三賢”。
三賢故里現有閔子祠樊遲墓魯隱公觀魚處超化寺伽藍殿等資源。閔子祠武棠亭遺址樊遲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閔子祠位於大閔村,清康熙六十年重建,雍正三年欽賜“門宗孝行”匾額,懸掛於大殿正中。
魯隱公觀魚台遺址(武棠亭遺址)位於武台村西,為春秋時期棠邑治所,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魯隱公在武棠亭觀魚,遺址南北長125米,東西寬96米,高3米。現存“魯隱公觀魚處”碑,碑陽文字是崇禎九年(1639年)所刻,碑陰文字“重修武棠亭魯侯觀魚處記”是清雍正三年(1975年)所刻。
樊遲墓位於武台村西南,高出地面0.8米,周長10米。
超化寺座落於武棠亭遺址頂端,始建於唐鹹通五年(864年),2006年重修伽藍殿,恢復佛教活動。 [29] 
京杭大運河魚台段風光帶 京杭大運河魚台段風光帶
京杭大運河
舊名漕河,俗稱運糧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
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裏,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全長
1794公里,魚台境內航道原是利用泗水故道修浚而成,全長32公里 [47] 
惠河濕地
位於微山湖西部,在南四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內,面積11000餘畝,濕地水清草綠,植物長勢茂盛,生物多樣性明顯,魚、蝦、鱉、蟹種類、數量繁多,多種水鳥彙集於此,形成了“一湖清水、三季花香、四季鳥鳴,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優美濕地生態景觀。春天可聽百鳥爭鳴,觀百花鬥豔;夏天可賞荷採蓮,怡然垂釣;秋季可摘菱收芡,觀蘆花鷺影;冬季可欣賞蘆葦搖曳,野鴨翻飛。而乾隆六下江南,泊船於此——漁獵、戲水、採蓮、尋女的傳説,更是令人遐想、憧憬和嚮往,為美麗的惠河濕地增添了温馨、神秘和魅力。 [47] 
嘟嘟魚花園(舊城海子景區
位於魚台縣王廟鎮,總佔地面積約700畝,其中水域面積約450畝,陸域面積約250畝。景區分為水上觀光區、科普展示區、生態遊樂區和生產展示區四大主題片區,包含了水下觀賞棧道、水森花海、漫花堤、魚鄉文博館、PUPU熊主題元素、水趣園、遊樂天地、錦鯉花圃等特色項目。嘟嘟魚花園按照4A級景區標準打造,是魯西南地區遊客生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2022年3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47] 
魚稼裏 魚稼裏
魚稼裏
位於魚台縣城北部,是魚台龍蝦節的活動主會場,集節慶活動、觀光旅遊、文化博覽、展示銷售、餐飲住宿等功能於一體。每年夏季,豐富的龍蝦節主題活動在魚稼裏舉辦,以蝦為媒,以蝦會友,四海賓朋齊聚一堂,天天萬人龍蝦宴。在魚稼裏,可以參觀龍蝦科普館,通過多媒體互動,瞭解小龍蝦的“前世今生”;可以打卡龍蝦主題雕塑,留下“獨家記憶”;可以從惠河碼頭出發,坐船直達微山湖濕地風景區、南陽古鎮,觀賞湖光水色;還可以通過惠河濕地天橋進入惠河濕地,與大自然親密相處。 [47] 
稻改公園 稻改公園
稻改公園
位於觀魚大街與振興路交叉口西南角,是集弘揚“稻改精神”、水系治理、休閒娛樂三大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市民公園,主題雕塑通過三個篇章展現了魚台人民“居弱圖強、同心同德、艱苦奮鬥、拼搏奉獻”的偉大稻改精神。 [47] 
棠邑公園 棠邑公園
棠邑公園
位於湖陵四路與北二環路交叉口東南,總面積約8.6萬平方米,分為人文景觀體驗區、兒童遊樂區、康體休閒區、生態濕地涵養區4大片區,滲透春秋歷史文化,把自然、人文、歷史緊緊地融為一體,注入了悠久的傳統文化,延續了“千年古縣”的歷史傳承,提升了魚台城市建設的形象面貌。 [47] 
柳清湖生態濕地公園 柳清湖生態濕地公園
柳清湖生態濕地公園
位於清河鎮大薛村及周邊區域,依託杞柳、塌陷地、紅色文化等資源,發展水上休閒娛樂、杞柳風情觀光、鄉村採摘、農家樂、“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研學體驗等業態,着力打造集種植、採摘、旅遊、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區。 [47] 
惠河畔·桃花源 惠河畔·桃花源
惠河畔·桃花源
位於魚城鎮楊邵村,桃樹已有千餘畝,形成了以惠河、東魚河、白馬河為景觀帶綿延30餘公里的帶狀經濟林。楊邵桃林形狀各異、姿態唯美,每年3月底4月初桃花綻放之時,周邊縣市區遊客紛至沓來,駐足賞花、繫帶許願、隨花留影,場面極其壯觀,是“遠離塵世喧器、步入秦晉田園、探尋科學奧秘、迴歸綠色天堂”的絕佳去處。 [47] 
稻田畫 稻田畫
稻田畫
位於魚台縣王魯鎮豐谷有機稻穀基地,以田地為宣紙,水稻為筆墨,通過種植不同顏色的水稻苗呈現巨型3D稻田畫,為鄉村風光增添了新的景點,突出了魚台“魚米之鄉”的特色。稻田畫的繪製要經過彩稻選育、圖案設計、定點測繪、人工栽種、田間管理等環節,等秧苗長高以後,就會顯現出預先設計的圖形或文字。通過人工木棧道、觀光塔可進行稻田畫觀賞,觀賞期從每年6月中旬持續至10月初。 [47] 
太公廟景區
位於李閣鎮太公廟村,始建於唐貞觀初年,毀於民國兵患水災。2002年,姜太公141代孫姜廣祥等族人籌資在其舊址重建,有大殿、東西廊坊、大王殿、隨緣門、全神殿、碑亭等建築,存古碑七通,廟內共有泥塑神像85尊。2010年開始接待遊客,2012年被批准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成為AAA級旅遊景區。
孝賢文化主題公園位於湖陵二路東、建設路南,西支河北。按照“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理念,建設孝賢閣、西支河風雨廊橋、文化雕塑柱廊、櫻花園名人故事景區、釣魚台景區及大體量綠化等配套功能設施建設,形成高台樓閣、疏林草坪、廊橋卧波、濱水漫步的錯落景緻,成為廣大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和展示魚台城市形象的美麗窗口。
稻改館 稻改館
稻改館
位於魚台縣市民中心。稻改館以魚台稻改事蹟為主線,設有“回望·水患頻仍”“銘刻·稻改記憶”“再造·魚台輝煌”三個場景復原,將栩栩如生的藝術場景與多媒體手段巧妙結合,讓遊客不僅能夠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稻改歷史,更能夠感受那段歷史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47] 
博物館 博物館
博物館
博物館成立於2016年,現位於魚台縣市民中心一樓,是魚台境內的一所綜合地誌性博物館,2020年12月,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館藏文物10萬餘件/套,其中二級文物3件/套,三級文物17件/套。藏品主要有陶瓷器、玉石器、金屬器、古錢幣、碑刻石刻等,涵蓋的時間段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博物館展廳主要由“文明肇始先民留痕”(新石器時期)、“商王之都孝賢故里”(先秦時期)、“城邑初興漢風雅韻”(秦漢)、“治水遷城大河精神”四個單元組成,集中展示魚台境內出土的歷代文物以及一些發生在魚台的著名歷史事件,通過展示我縣豐厚的歷史文化,呈現出我縣發展的歷史脈絡,並通過對文化的傳承、培育、積澱與創新,實現對魚台文化的塑造。 [47] 
周堂地道戰遺址展覽館 周堂地道戰遺址展覽館
周堂地道戰遺址展覽館
位於王廟鎮周堂村,是以周堂地道戰遺址為基礎,由紀念廣場、魚台軍史館、周堂地道戰展覽館、復原地道、黨羣服務中心、鄰里中心六部分組成,融合傳統、現代建築技術,依託現代化光影設備,通過虛擬現實、3D投影等技術生動再現當年場景的黨員教育重要服務載體。該場館現為“濟寧市黨史教育基地”“濟寧市理論宣講基地”“濟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7] 
文物古蹟
古遺址
棲霞堌堆遺址、前李堌堆遺址、左堌堆遺址、重鄉故城遺址、徐莊堌堆遺址、馬堌堆遺址、武棠亭遺址、方與城遺址、舊城遺址等
古墓葬
樊遲墓、隨集墓羣、張澄甫墓等
古建築
魚台孔廟大殿、閔子祠、太公廟遺址、魚城清真寺、樑子祠、翟氏家祠等
古石刻
漢畫像石、唐樓台出列圖浮雕、大唐方與縣故棲霞寺講堂佛鐘經碑、唐密多心經碑、魯隱公觀魚處碑、明王世聰墓誌銘、韓氏墓碑、至聖先師孔子贊並序碑、康熙御碑、漢楊叔恭殘碑、麒麟畫像石、龍頭碑、明天啓四年律碑等 [29] 
棲霞堌堆遺址 棲霞堌堆遺址
棲霞堌堆遺址:位於李閣鎮滿莊村西約300米,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及商周遺址,還是一處漢墓羣,具有珍貴的考古價值。出土的大唐方與縣故棲霞寺講堂佛鐘經碑為國家二級文物,其碑文書法體現了唐代隸書碑刻多樣的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現展陳於魚台縣博物館,遺址高出地面約14米,頂部南北長38米,東西寬26米;底部東西長110米,南北寬90米,頂面積9900平方米。頂端原有棲霞寺一座,曾列為魚台縣十大古景之一,名日:“棲霞返照。”寺已不存在,僅存唐碑一塊。碑文為《大唐方與縣棲霞寺講堂佛鐘經碑記》。進士登仕郎朱懷隱撰文,宣德郎騎都尉徐伯興書。頂側8米以下為灰褐土、深灰土、紅燒土,夾有大量陶片、獸骨、鹿角、石器、蚌器等。出土文物有石錛、穿孔石斧、半月形一面刃石刀、長條形一面刃石鐮、穿孔蚌刀、蚌鐮、骨錐、骨匕、夾砂紅陶鬲、高柄杯、弧形杯、灰陶瓶、白陶鬹、鳥面鼎及0.6~0.8毫米厚的黑色蛋殼陶殘片。1980年經鑑定遺址頂側8米以下為龍山文化遺址,8米以上至頂端1.5米為商至周代文化遺址,頂端至1.5米處為漢至唐代文化遺址。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鄉故城遺址:位於羅屯鎮駐地西南5.4千米。為商代至漢代文化遺址。據考,此村春秋時為重館,後建重鄉邑。明代改稱文香社,後因此地殘存舊城海子,故又稱香城海。遺址高出地面0.5米,長60米,寬50米,面積3000平方米。土質為灰褐土、紅淤土。出土文物有鬲足、豆把、甑口沿、陶壺、陶罐、陶馬、陶人、銅鏡、銅佛像等。
魚台孔廟大殿:座落於魚城鎮中心中學院內。始建於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部分建築材料從原縣城文廟(位於魚台縣王廟鎮舊城海子)拆運而來。主體建築大成殿長23.7米,寬15.3米,高15.5米,佔地面積362平方米。建築形式為五脊歇山式,七楹四十二柱,每柱徑42釐米。單層飛檐,上覆綠色琉璃瓦,前側正中有黃色琉璃瓦飾成的菱形圖案,飛檐飾以陶製飛獸,殿脊兩端“二龍”對峙,內外施斗拱,平拱雙昂,五彩繽紛。殿兩側東、西兩廡各9楹,前有戟門、欞星門各三楹。中為泮池,東西列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節孝祠。殿東北有啓聖祠,後有明倫堂,堂後有敬一亭。文廟四周築有圍牆,大成殿正前方彩色照壁上,飾有九龍、二鳳圖案,形象生動。照壁前有青雲橋,橋南沿魚城東西大街北側建有文明坊,飛檐彩繪,上書“千古道源”四字。1938年5月,日軍攻打縣城時,炮火摧毀了大居殿正中二楹。1942年春,魚台縣孔孟學會捐資修復。1945—1948年附屬建築相繼拆毀,今唯餘大成殿及附屬碑刻四塊,即唐樓台出列圖,康熙御碑,孔子贊碑,龍頭碑,其中尤以唐樓台出列圖和康熙御碑比較珍貴。2004年,由市縣財政出資40餘萬元對大殿進行了搶救維修。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修復孔子及四配(包括顏回、曾參、孔己、孟軻)塑像。2017年修復神龕、天花、藻井。2021年以來,先後開展孔廟大殿防雷工程、安防工程、消防工程。1985年10月,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閔子祠:位於張黃鎮大閔村,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欽賜“門宗孝行”匾額,懸掛於閔子祠大殿正中,閔子祠主殿東西長14米,南北寬8米,高12米,重梁起駕,雕樑畫棟,六根巨大圓柱頂梁,系典雅宮殿式古建築,正殿兩側為磙龍脊暗樓,院內存有清代碑刻三通,分別為重修鞭打蘆花碑、重修閔子祠碑、閔子祠祭田碑,是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閔子騫是孔門著名弟子,十二哲之首,古二十四孝子之一,在孔門中以德行並稱。孔子稱讚説:“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樊子遲遺址樊遲墓):位於魚台縣張黃鎮武台村西南20米處·墓暴露在地面為土丘狀·高出地面0.8米,周長10米·樊子名須字子遲·春秋末年魯國人(亦説齊國人)出生於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丙申春任北樊莊(今濟寧任城區南張鎮).當地現存有樊三公(樊子六世祖)冢,樊子父親樊皮等樊氏漢墓羣,俗稱樊家堌堆·漢代樊遲十一世孫樊宗,樊巖在樊遲墓旁修建了樊廟,樊府,樊林,樹碑於墓前,規模可觀,歷代祭奠。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演武坡:唐·貞觀17年(公元644年)李世民不納朝臣意見,執意御駕東征。是年太宗派大將張亮、薛禮率戰艦500艘,士兵四萬三千人;派李績率步騎兵六萬及一部分胡兵,合勢東征,在此練兵,這裏就是演武坡故事的發源地,給此地留下一個帶有歷史印跡的名字——演武坡。 [29] 
樑子祠:樑子祠位於張黃鎮梁崗村,是祭祀魚台梁氏祖先梁鱣(字叔魚,系孔子弟子七十二賢第三十二位賢人)的場所。2012年被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祠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佔地約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多平方米,是一座由大殿、門樓和院牆等組成的晚清建築大院,建築風格為中國傳統建築風格。中國傳統建築藝術與孝賢文化在這裏融合,文化氛圍濃厚,其歷史、文化價值極高。
武棠亭遺址武棠亭遺址位於魚台縣張黃鎮武台村西。是春秋時期棠邑治所。公元前718年(春秋隱公五年),魯隱公在武棠亭觀魚。現遺址面積1.2公頃,南北長125米,東西寬96米,高3米。土層為黑花土、灰土、黑淤土。出土文物有鬲足、鼎腿及粗、細繩紋陶器片等。北部斷崖處,曾出土商代石器;西北部頂至1.5米處,曾挖出石匣墓,墓中有漢代陶器和漢畫像石。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亭內有超化寺,座落於武棠亭遺址頂端。始建於864年(唐鹹通五年)。先時殿宇僧舍峻整,僧眾幾百。迨明弘治初年,寺傾圮過半。僧人宗昭(俗姓樊)費資百金重修,正德年間建伽藍殿3間。未及塑像而流寇火其方丈。至嘉靖初年,樊驥以己資工塑伽藍神像,建方丈三間。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伽藍殿為霪雨傾壞,驥之弟騏,亦出已資命匠修建,並於殿側立碑記之,名為“重修超化寺殿記”,邑人王秀民撰文(此文見魚台縣志,康熙版)。1990年唯餘伽藍殿。2006年重修伽藍殿,現檐阿華彩而軒翔,為魚台唯一現存唐建古剎。觀魚台上現存“魯隱公觀魚處”碑,碑陽文字是崇禎九年(1636年)所刻,而碑陰所刻“重修武棠亭魯侯觀魚處記”卻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撰文。明、清兩代相隔89年同樹一碑,實屬罕見,堪稱美談。台上原有古柏一百多棵,歷經滄桑,現存14棵。為加強對該遺址的保護,文物管理部門安排專人看管,並植松、柏、花、草進行綠化,現已成為一處集文物保護和旅遊觀瞻為一體的園林式風景勝地。景區距魚台縣城10公里,距武張公路300米,距濟徐高速魚台段1.5公里。
舊城遺址:舊城遺址位於王廟鎮舊城裏村一帶。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1400米,總面積為2.8平方公里,以水面為主。舊城原為《左傳》所載之郎城,又稱郎台,原城邑毀於楚漢爭霸時期,後訛稱黃台,或因黃水不沒而易名。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始遷縣治於此。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七月,黃河決口於銅山縣的孫家集,9月13日,洪水灌城,官舍民房全部倒塌,城址淪為湖泊。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縣治所遷至董家店(即今魚城)。1985年公佈被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魚台縣民俗文化

魚台縣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曲藝
山東清音墜子落子山東快書、湖濱大鼓
民間文學
民間美術
民間音樂
傳統舞蹈
傳統醫藥
紅丹膏藥
傳統手工技藝
綰結葫蘆、梁公硯 [34]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獨杆子橋
又名“平調三絃”、“平調清腔”,是山東省內稀有曲種之一,流傳並盛行於魚台及周邊地區主要樂器是鋼板、鋼棍,伴奏使用揚琴大阮墜胡二胡木魚等,主要板式和曲牌有起板、評調、大小清腔、串子、大小曲溜子、平頭、彩腔9種,經典劇目有《劉公案》《白蛇傳》《盜靈芝》《雷峯塔》《合缽》《三省莊》《鶯鶯聽琴》等以及新編劇目《買嫁妝》,故事有頭有尾、短小精悍,情節曲折連貫,唱詞通俗易懂。山東清音曲調過於委婉,適於唱短小精悍的故事,難唱大書,經典劇目多是中篇唱段,逐漸被琴書、墜子取代,其傳承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2016年,山東清音被列入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閔子騫傳説
閔子騫是孔門四大弟子之一,被列為聖門十二哲之首,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也是歷史上十二哲中唯一入選二十四孝人物之一,是2500年以來聞名華夏的著名孝子,是中華傳統倫理、孔子孝道文化、與時俱進先進文化的生動藝術體現。2007年,閔子騫傳説入選濟寧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8年,閔子騫傳説入選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木版年畫
魚台木版年畫有手繪、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種表現方式,以線條粗獷、色彩絢麗、造型簡練、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為特色。裝飾手法上突破傳統,丹作底色,色彩強烈富麗,人物衣飾上的花紋用線條流暢的寫金描銀渲染,俗稱“寫花”,極富民間畫的韻味,且可印製大幅作品,為其他地區民間年畫所罕見,具有魚台本土文化的顯著特徵。流傳至今大多已失傳,唯有李閣鎮陳集村陶家依然在傳承着這項瀕危的傳統技藝。2007年,木版年畫入選濟寧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夯歌
魚台夯歌起源久遠,是本地勞動人民和民間曲藝者的合成創造,流行於微山湖西平原及周邊地區,是在建房打夯時人們喊的具有一定的音樂節奏的勞動號子。夯號分為大中小三級韻律,大部分夯號演唱者是夯把式,也有的夯把式因年老體弱,不能再扶夯把,只演唱夯號。其節拍規整,音域適中,對比度很強,音樂堅定有力。一般以一個領,眾人合的形式來表現。2009年,夯歌入選濟寧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墜子
墜子的前身是流行於河南的道情和"鶯歌柳"兩種曲藝形式。其唱腔可歸納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 4部分,在主體唱腔進行中,根據唱詞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韻、巧十字、拙十字、寒韻、滾口白等唱法,產生節奏和旋律上的變異,表現不同的感情。魚台縣傳承的墜子是由道情改唱而來的,多用簡板演唱,方式是單口演唱,由1至2把二胡伴奏。2009年,墜子入選濟寧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綰結葫蘆
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以葫蘆為主體,衍生出多種藝術,其中綰結葫蘆是一項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綰結葫蘆在民間被稱為“打結葫蘆”或者“係扣葫蘆”,唐朝就已出現,清朝曾風靡一時。由於綰結葫蘆技藝難度高、只在家族內傳承等因素,造成綰結葫蘆技藝在民國後幾近失傳。張黃鎮趙廟村村民趙銀剛是這項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的傳承人。2011年,綰結葫蘆入選濟寧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湖濱大鼓
宋代時説唱大鼓已在山東境內流傳,明代流行於魯西南地區,在微山湖西岸融合本地的文化特徵後形成獨具特色的大鼓説唱形式,清中葉始稱“魚台大鼓”。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整理發掘後稱“湖濱大鼓”。湖濱大鼓的演唱形式多為單人站唱,演唱時演員左手操簡板(或月牙板、梨花板),右手執鼓楗擊小盤鼓,演唱多用慢腔、平腔、快口等。演唱風格明快有力,唱腔簡潔,似説似唱,韻味獨特。非常鮮明生動地表現了魯西南湖區人民率真、豁達、明朗的性格特點。演出時也可有專人操弦伴奏,伴奏樂器主要為:揚琴、三絃、二胡、阮、琵琶等。2015年,湖濱大鼓入選濟寧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古琴製作
古琴作為中華先賢的修身之器,是推行禮樂文化的重要工具,它“形神兼備,天人合一,德藝相容,心聲契合”,從萌發階段起,就不只是一件單純的樂器,更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思想。古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寬六寸象徵六合;面為弧形,象徵着天圓;底板為平,象徵着地方;琴面有十三個徽位,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及閏月;古琴最初由五條弦,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條弦,武王伐紂時,為了提升士氣又增一弦,所以古人又稱“文武七絃琴”,後加的文武二絃又象徵君、臣之合恩。2018年,古琴製作入選濟寧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鋦瓷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講得就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工技藝——鋦瓷。焗瓷是一種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針一樣的鋦釘修復起來的技藝。鋦瓷作為民間傳統技藝,展現給世人的不僅僅是古代先民對自然界的崇拜與對自然資源的珍視,也體現了長久秉持的一種保物惜福的生活態度,同時它還藴藏着中華民族恪守千年的勤儉美德。2018年,焗瓷入選濟寧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布貼畫
布貼畫是民間很常見的一種手工藝,它以粗布為原料,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採用不用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創作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畫面。魚台布貼畫是在傳統民間剪紙、刺繡、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以剪代筆,以布為色進行創作,充分利用布料的天然紋理和花紋,選取輕薄到厚實的布塊,用布貼的形式表現類似工筆畫的藝術韻味,具有筆墨不能取代的奇效,集工藝性、藝術性為一體。2018年,布貼畫入選濟寧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掄鐵花
掄鐵花是魚台縣魚城鎮中東北村元宵節的傳統節慶活動,屬於民間煙花會中的一種,在中東北村歷史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間,當時是為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免於火災而祭祀“火神”。 作為一種傳統節慶活動,掄鐵花表演時,先慢慢轉動花架,使花筒內燃燒的木炭產生離心力向四周甩濺鐵花,隨着轉動的速度增加,花筒內温度升高,碎鐵融化、鐵花飛濺,整個場地中央金花四射、流光溢彩,形成一座光線交織的光環,景象壯觀。掄鐵花須在夜晚進行才能達到最佳視覺效果。表演時,先由3至5人慢慢搖動,出現“繁星”閃閃;接着出現“小魚兒”飛竄;大約30分鐘左右開始甩花,當火燃燒正旺時,搖動花架的速度逐漸增加,平均6至8人一組輪流轉動,隨着速度的加快,金色的鐵水被一層層地甩出來,火樹銀花,耀眼奪目,氣勢磅礴,景象之美之壯觀,令人驚歎。2018年,掄鐵花入選濟寧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梁公硯
梁公硯是古代澄泥硯的一個品種,是古代澄泥硯中的名硯,梁公硯質地堅細,表面滑膩,色澤藴潤,造型多樣,燒製工藝較精,常見的有三足鼎形、四足長方形等,硯背多有銘文,銘文內容多以崇儒勸學為主,存世量稀少,以其製作精良、品貌華貴為世人所稱道鍾愛,且價格昂貴。2014年秋,谷亭街道銀都小區工地施工時,集中出土10多方款識為梁公硯的殘硯。為切實傳承發掘保護利用這一珍貴文化遺產,谷亭街道從2020年4月組織文化站及研發團隊進行復原研發,一塊梁公硯的成型需要經過22道工序,找泥、晾曬、沉浮、浸泡、雕刻、打磨、燒製、水磨、包裝等,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從一塊膠泥到精美的梁公硯,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經過不斷的實驗,終於用當地的膠泥燒製出做工精美、原汁原味的梁公硯。

魚台縣孝賢文化

魯隱公觀魚過去200多年,孔子的三位高徒,在這兒又演繹出一段“五里三賢”的歷史佳話。閔子騫、樊子遲、宓子賤,皆為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中人。孔子去世後,閔子騫、樊子遲、宓子賤三人返鄉,在當時的魯國棠邑即今山東省魚台縣設帳講學,弘揚儒家學説,從學者數百人。因他們的居所相距不過五華里,故稱“五里三賢”。
閔子騫,今張黃鎮大閔村人,孝行突出,被列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相傳閔子早年喪母,後母冬天以蘆花為其絮衣。被父親鞭打後發現,即欲休妻。閔子跪父力勸: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從而感動了後母和家人。孔子對他大加讚賞:“孝哉,閔子騫!”
樊子遲來到魚台後,不但積極辦學,還關心當地農業生產,其重農重稼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
宓子賤故居在今大閔村西,曾為單父宰,鳴琴而治,人民安樂,賢士遺風傳於後世。
閔氏先祖是魯國第四代國君魯閔公,為躲避戰亂,舉家遷居魯國武棠邑閔染坊(今魚台縣張黃鎮大閔村)隱耕為農。相傳,閔子騫七歲時,其生母姜氏病故。不久,繼母樂氏進門,又生二子。一年臨近年關,其父攜三子外出訪友,閔子騫趕車,行至半路,天氣驟變,寒風刺骨,閔子騫手指凍僵,將牛繮繩和鞭滑落在地,牛車翻倒。其父見狀非常生氣,以為閔子騫懶惰無用,拾起牛鞭抽打,不料鞭落衣綻,露出蘆花,蘆英紛飛,其父見此驚奇不已。撕開其他兩個兒子的衣服,皆是絲絮。這才恍然大悟,急忙返家,鞭打後妻,當場寫下休書。閔子騫長跪在父親面前,哀求父親不要趕走後母,説:“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閔父遂罷,繼母深受感動,痛改前非,待三子如一。
五里三賢、五里三進士
閔子騫十五歲時,投師孔門,成為孔子的首批弟子之一。孔子逝世,弟子守墓三年後,為躲避戰亂,閔子騫同樊子遲(樊遲)、宓子賤自魯國都城(今曲阜)遷移至棠邑(今魚台)設壇講學,從學者數百人,因三人居所相距不過五里,故稱“五里三賢”。
明代天啓年間,舊城北王集的王四聰鄉試、會試連中,聲名籍甚,初任户部郎署,後遷永平知府,順治八年奉旨入鄉賢祠。清順治十五年,舊城裏劉芳聲與同鄉朱之玉同榜中進士。世人稱王、朱、劉為“五里三進士”。
後世紀念
歷史上,先後有十多位帝王對閔子騫嘉封,其中宋度宗封其為“篤聖”,清康熙三十八年封閔子騫第65代傳承人為世襲翰林五經博士。為弘揚孝賢文化(“孝”是精心侍親,“賢”是德才兼備),2008年以來,魚台先後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魚台)孝賢文化節。 [35]  2017年舉辦了紀念閔子誕辰2553年公祭活動暨2017年中國(魚台)孝賢文化論壇。

魚台縣稻改精神

魚台稻改
魚台稻改(7張)
1964年以前,魚台地勢低窪,十年九澇。在魚台縣委的“稻改”號召下,1964年冬到1965年春,全縣大幹150多天,付出勞動日286萬個,開挖干支斗渠7296條、2753千米,完成土方工程1500萬立方,磚石工程8.5萬立方,修建渠系建築物3500餘個,疏通舊河道4條、100多千米,新建、改建排灌站46座,把荒湖澇窪建設成體系的排灌系統。1965年即取得大豐收,每畝平均收成330斤,總收成1.15億斤以上,魚台縣由解放以來一直靠吃統銷糧的缺糧縣一舉變成了餘糧縣。1968年,魚台縣被評為山東省模範縣,成為全省農業學習的典型。1973年12月1日,《人民日報》報道魚台縣1970年以來糧食總產以40%的速度增長,1972年糧食總產達到2.63億斤,畝產第一次上綱要,提供商品糧6320萬斤,是山東省人均向國家貢獻商品糧最高的縣。四十餘年來,魚台縣整挖了十七條河流,建排灌站182座,打機井萬餘眼,渠系聯網配套,形成湖、河、站、井、溝、渠、路、林、田一體化格局。“稻改”見證了魚台人民同心同德、眾志成城、艱苦創業、改變現實、造福後代的實踐,居弱圖強、同心同德、艱苦創業、拼搏奉獻的“稻改”精神成為魚台的精神符號。 [11] 
魚台縣瀕臨南四湖,地勢低窪,水澇頻發,羣眾飽受自然災害之苦,鑑於當時的條件制約,一時無法改變現狀。面對絕境,1964年12月,剛剛恢復魚台縣建制後的縣委領導班子提出了改水“患”為水“利”、旱田改水田、種植水稻的決策。當時全縣廣大幹部羣眾積極響應號召,全縣大幹150多天,開挖干支斗渠7396條、2753公里,完成土方工程1500萬立方,磚石工程8.5萬立方,修建渠系建築物3500餘個,疏通舊河道4條、100多公里,新建、改建排灌站46座。搬動的土石方,如果築成1米高的土壩,可以繞赤道一週半。1965年,35萬畝水稻喜獲豐收,人均500斤,外出逃荒的7萬羣眾全部返鄉,“稻改”取得了歷史性勝利。魚台“稻改”是在特殊困難時期,魚台縣委團結帶領全縣人民羣眾創造歷史、改造自然的生動實踐,集中體現了廣大幹部羣眾堅定的信念、堅強的黨性、奉獻的精神、優良的傳統和紮實的作風。
魚台“稻改”是從創造羣眾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現實要求出發,在變革舊的生產方式和耕作制度上做出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突破,是在特殊困難歷史條件下完成的一個具有史詩意義的壯舉。其內涵是:解放思想、實事求的時代風範;居弱圖強、艱苦奮鬥的英雄氣概;同心同德、眾志成城的大局觀念;不畏艱險、拼搏奉獻的擔當精神。其最本質、最主要的思想精髓可概括為:“居弱圖強、同心同德、艱苦奮鬥、拼搏奉獻”。
魚台“稻改”,記載了魚台人民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見證了廣大幹部羣眾艱苦創業、實事求是、甘於奉獻、改革創新的偉大壯舉。半個世紀以來,“稻改”精神已成為魚台的一個“精神符號”,是歷史留給全縣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新時代,大力弘揚“稻改”精神,對於進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氣,激發幹羣擼起袖子加油幹,建設美麗富饒、生態宜居、和諧幸福的現代化魚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

魚台縣著名人物

閔子(前536—前447),名損,字子騫。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以德行與顏回並稱,被尊為“篤聖”。有“鞭打蘆花”(蘆衣順母)的典故。孔子逝世後為避戰亂,與樊子遲、宓子賤遷至棠邑(今武台)辦學,定居於今大閔村。大閔村建有閔子祠
樊遲,名須,字子遲,通稱樊遲。春秋魯國(一説齊國)人。孔子弟子。曾任“車右”,在伐顓臾之戰中立下戰功。後從孔子學。孔子逝世後定居於今樊莊村。武台村有樊遲祠、樊遲墓
宓子,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弟子。孔子逝世後定居於今侯堂村後的宓家堌堆。
屈萬里(1907—1979),字翼鵬,東華村人,圖書館學家、目錄學家經學家。先後任魚台縣立圖書館館長、山東省立圖書館館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助理研究員、國立中央圖書館編纂及特藏組長等職。1949年赴台灣,歷任台灣大學教授、“中央圖書館”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等。著有《詩經釋義》《尚書釋義》《古籍導讀》《尚書今注今譯》《漢魏石經殘字校錄》、《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記》等。 [12-13] 
聶補吾(1908—1989),原名繼昌,大聶村人。1932年考入北大數學系。1938年回鄉參加革命。歷任魚台縣抗日動員委員會宣傳部長、冀魯豫邊區抗日聯合會政治部秘書、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湖田局局長、平原省文教廳視導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後,參與創建平原大學(今河南師範大學),先後任學校黨組書記、副院長、院長、黨委書記、校長等職。
金燦然(1913—1972),原名金心聲,編輯出版家,唐馬鎮梁莊村人。1936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38年赴延安。歷任國家出版署編審局辦公室主任、圖書期刊司副司長、出版局局長、文化部出版局局長、國務院規劃委員會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中華書局總經理兼總編輯等職,創辦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主持了一大批重要古籍點校和影印出版工作,使中華書局成為全國古籍整理出版中心。 [14] 
董小吾(1920— ),原名董慎吾,谷亭和平村人,現代劇作家。1938年赴延安入陝北公學,後又入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歷任晉西北八路軍120師359旅劇社副社長,晉綏野戰軍戰鬥劇社副社長,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團長,總政文工團第一副團長兼歌舞團團長等職。作品有話劇《南京與重慶》、歌劇《新舊光景》《劉胡蘭》、歌曲《黃繼光》等。 [15] 
郭路生(1948— ),筆名食指,籍貫王廟鎮程莊寨村,生於朝城縣(今併入莘縣),當代詩人,朦朧詩代表人物。其作品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廣為流傳。2001年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詩歌獎。代表作《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魚兒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等,被稱為“新詩潮第一人”。 [16-17] 
李貫通(1949— ),王廟鎮三教堂村人,當代作家,80年代文壇魯軍代表作家之一。畢業於聊城師範學院中文系,任魚台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後調入省作家協會,任作協理事、創作室副主任。1988年獲第八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出版詩集《正是樑上燕歸時》《洞天》《天下文章》《天缺一角》《魚渡》《無邊波瀾》《水性》《迷濛之季》等。 [18] 
蘇小明(1957— ),山東魚台人,海軍政治部歌舞團演員,歌唱家。在北京海軍大院長大。1975年進入海政歌舞團。1980年在北京“金秋新星音樂會”上演唱《軍港之夜》一曲成名。 [19] 
此外,還有革命烈士馬霄鵬郭耕夫聶峨亭,教育家趙紫生等。

魚台縣所獲榮譽

2017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毛木耳之鄉”榮譽稱號。
2017年,被國家糧食局確定為“中國好糧油行動”示範縣。
2017年,獲評“中國最美宜居宜業宜遊宜學名縣”。
2017年,被確定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
2017年,成功入選全國首批100個“千年古縣”。
2018年,被省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全省憲法主體宣傳先進縣”“省級‘七五’普法中期先進縣”。
201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濟寧市生態環保工作先進集體”“濟寧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集體三等功”。
2018年,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生態龍蝦之鄉”。
2018年,被國家農業農村部機械化管理司授予“全國第三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2019年10月,被列為全國殘聯基層組織專項改革試點縣。
2019年,被評為“全國農機化示範縣”和“全省‘兩全兩高’農機化示範縣”。
2019年,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
2019年,魚台大米榮獲“2019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金獎”。
2019年,被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授予“中國工業防爆潛水泵產業創新區”,被省工信廳授予“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2020年,成功創建省級衞生縣城和省級健康促進縣。
2020年7月,山東省政府通報表彰2019年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單位,魚台縣獲得“專項評價先進縣”。 [20] 
2020年12月,被評為第六屆山東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 [21] 
2020年12月30日,入選“第六屆山東省級文明縣(市、區)”名單。 [22] 
2021年4月被評為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 [31]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4] 
2022年6月,入選山東省2022年現代農業強縣名單。 [40] 
2022年,成功創建全國科普示範縣。 [41] 
2022年,成功創建全國信訪工作示範縣。 [42] 
2023年2月,被評為全省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縣。 [43] 
2023年3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 [36] 
2023年5月,被評為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44] 
2023年5月,魚台縣被確定為“中國計生協會第五批地方計生協綜合改革試點”。
2023年6月,魚台縣入選“第四批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名單”。
2023年6月,入選山東省2022年現代農業強縣名單。
2023年6月,魚台縣入選“2023年全省供銷系統農資流通服務示範縣培育名單”。
2023年,魚台縣被山東省工商聯表彰為“萬企興萬村”行動典型縣。

魚台縣名優特產

魚台大米:堅持“綠色、生態、營養、健康”的理念,選用魚農1號等優質品種,實行標準化生產,稻穀收穫後進行清理(磁選)、去雜、礱谷、谷糙分離、碾米、白米精選、色選、拋光、白米分級、檢驗、包裝、入庫等流程。米粒呈半透明,有光澤,堊白小,堊白率低,外形呈短橢圓形。米飯飯粒潔白完整,有油光,軟而不粘、有韌性,氣味清香,軟硬適口,涼後仍能保持良好口感。1985年,被農牧漁業部評為優質農產品獎。2008年,通過國家質檢總局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2009年,通過國家工商總局證明商標認證;同年,“魚台大米”在中國(武漢)第九屆稻博會上被評為金獎;2016年,“魚台大米”被農業部認定為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成為全國優質大米的代名詞;2017年,創新提出“五統一”綠色稻米發展理念;2019年,發展“五統一”綠色稻米生產基地112處、面積突破10萬畝。2022年,“魚台大米”成功入選“好品山東”品牌,獲批籌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目前,魚台縣境內水稻常年種植面積35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26萬畝,平均畝產稻穀在650-750千克,年產稻穀約24萬噸。
魚台甲魚:體色為黃褐色或土黃色,腹部呈黃白色,體形橢圓,裙邊大而薄,爪尖而長,體質健壯,翻轉靈活,蒸煮後,肉質鮮香富有韌性。2011年,“魚台甲魚”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21年,魚台甲魚保護水域面積23.7萬畝,年產量1000噸,產值1億元。
魚台龍蝦:個體大長,頭胸甲、腹甲及螯足、步足呈褐色,體表光潔,無附着物,腹部潔淨,腸管清晰可見,蒸煮後甲殼呈鮮紅色,殼薄而光滑,肉質潔白細嫩,味道鮮美。自2017年起,連續6年舉辦了“龍蝦節”。2011年,“魚台龍蝦”被農業部登記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8年,魚台縣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生態龍蝦之鄉”稱號;2020年魚台小龍蝦特色農產品入選第三批山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同年“魚台龍蝦”品牌獲得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金獎。2022年魚台龍蝦被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
魚台毛木耳: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全縣毛木耳種植面積7900畝,產值13.62億元,從業人員約7.7萬人,年產鮮耳42.56萬噸,為全國毛木耳生產規模最大縣。2015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優秀主產基地縣”。2016年,獲得農業部“國家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產品”認證。2017年底,魚台縣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中國“毛木耳之鄉”稱號。2018年5月,我縣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魚台)毛木耳產業發展大會暨2018全國食用菌產業博覽會”,進一步擴大了魚台毛木耳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20年,入選山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魚台杞柳:杞柳常年種植面積3萬餘畝,現有杞柳深加工企業30餘家,從事加工農户8900餘户,專業技術工人600餘人,產品研發人員100餘人,帶動20000餘人就業。產品主要以柳簾、柳籬笆、伸拉簾、柳屋、柳亭等園藝品為主,柳編工藝品為輔,產品形成200多個系列近1000個品種,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美國、加拿大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2012年,魚台縣被國家經濟林協會評定為“中國杞柳之鄉”,2015年,山東潤柳牌產品獲山東名牌產品稱號,2019年,魚台杞柳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魚台辣椒:常年種植面積6萬餘畝,種植品種為三英椒、豔椒、天宇、豔紅、天問等。辣椒烘乾企業有30餘家,辣椒烘乾量佔據全國總量的40%,是魯西南最大的辣椒烘乾交易市場。產品暢銷全國,直供“老乾媽”等知名企業。 [45] 
魚台縣主要旅遊商品名錄
魚台縣十佳旅遊商品
魚台縣優秀旅遊商品
微湖一建荷葉茶茶雕
鶴來香湖珍雜糧
湖珍松花蛋、鹹鴨蛋、雜糧
羅屯鎮根雕
美晶魚台大米
天灡山荷葉茶、荷花茶、天然荷葉水
綰結葫蘆
微湖一建荷葉茶
微湖一建木耳醬
張黃鎮柳編
豐谷大米
荷香酥魚
黑蒜
孔府宴“荷風漢韻”
羅屯鎮蓮子佛珠
李閣鎮木板年畫 [32] 
三賢佳釀
天晴食用菌掛麪
一品香鵝
魚台龍蝦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