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愚公移山

(漢語成語)

鎖定
愚公移山,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 [1] 
這則成語形容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艱難,自能成事。其結構為主謂式,在句子中可作主語、定語等。 [1-2] 
中文名
愚公移山
拼    音
yú gōng yí shān
近義詞
鐵杵磨針
出    處
《列子·湯問》
語法功能
作主語、定語

愚公移山成語出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 [6] 
後人根據這則寓言提煉出成語“愚公移山”。 [1] 

愚公移山成語故事

古時候,在冀州以南、河陽以北矗立着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
在北山的山腳下住着一位老人,年紀快到九十歲了,人稱愚公。由於南邊的大山擋路,愚公一家出來進去都要繞路。因此,愚公召集起全家人,要把這兩座大山移開,修築一條大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説:“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説,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説:“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去。”
就這樣,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有個叫智叟的老人聽説了這件事,跑來勸説愚公:“你已經九十多歲了,在世上還能活幾年?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怎麼可能移動兩座大山呢?”北山愚公長嘆回答道:“你説得不錯,我一個人的力量確實非常有限。但我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而山是不會增高的,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聽説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天帝知道了,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動,於是命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把兩座山揹走了。 [3-4] 

愚公移山成語寓意

愚公移山這則故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恆,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説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這則故事還張揚了勞心者未必智、勞力者未必愚的人類平等思想。 [5] 

愚公移山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愚公移山,形容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比喻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作主語、定語等。 [1]  [2] 
運用示例
清·黃宗羲《張蒼水墓誌》:“愚公移山,精衞填海,常人藐為説鈴,賢聖指為血路也。” [2] 
參考資料
  • 1.    李一華 呂德申.漢語成語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73
  • 2.    愚公移山的解釋|愚公移山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10-20]
  • 3.    文心主編.中華成語全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224
  • 4.    (戰國)列禦寇.列子.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6:50-51
  • 5.    “愚公移山”移自哪裏?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6-03-01[引用日期2021-11-05]
  • 6.    王強模譯註.列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