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坪鄉

(貴州省銅仁市大坪鄉)

鎖定
大坪鄉,為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下轄的一個鄉,位於銅仁市西南部,地處武陵山主峯梵淨山東南面,鄉政府距銅仁城區48公里,東與銅仁市魚塘鄉相鄰,南與玉屏縣亞魚鄉交界,西與岑鞏縣羊橋鄉接壤,北靠江口縣民和鄉
中文名
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鄉
行政區類別
銅仁市萬山區
所屬地區
中國黔東
面    積
155.72平方公米
下轄地區
地慢村、白果村、柴山村、大坪村、
政府駐地
大坪村街上
電話區號
0856
郵政區碼
554300
人口數量
約2.6萬人
車牌代碼
貴D
長途區號
0856
行政級別

大坪鄉位置

大坪鄉位於銅仁市西南部,鄉政府距銅仁城區49公里,東與本市魚塘鄉相鄰,南與玉屏縣亞魚鄉交界,西與岑鞏縣羊橋鄉接攘,北靠江口縣民和鄉。

大坪鄉歷史沿革

大坪於清咸豐初年形成場市,逢農曆三、八趕集沿襲至今。明、清時屬銅仁府省溪長官司甕帕洞地,清末移縣治後屬銅仁府直轄。民國2年撤府後屬銅仁縣。1919年曾設置大坪、甕巖、 清塘等小鄉。1924年屬第二區大坪聯保。1930年設大坪鄉,1931年和黑巖鄉合併為坪巖鄉,1932年又分出大坪鄉,1953年,大坪分出大坪、新場、甕巖壩、羊寨等小鄉。1957年,新場、甕巖壩(含羊寨)併入大坪鄉,此後,或分或合,直至1961年才趨穩定。1992年,撤銷大坪侗族鄉、羊寨侗族土家族鄉、興旺場(1980年新場改名興旺場)侗族苗族鄉,合併建立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鄉,由原縣級銅仁市管轄。2011年1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銅仁地區設立地級銅仁市,設碧江區(原縣級銅仁市)和萬山區(原萬山特區),原縣級銅仁市的茶店鎮、魚塘鄉、大坪鄉的行政區域劃歸萬山區管轄 [1] 

大坪鄉民風民俗

大坪鄉人民善良淳樸、熱情好客,主要以侗族、苗族、土家族三個少數名族為主,是一個民族特色十分濃厚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傳統文化、房屋建築結構及飲食等較為有特色,吸引了很多外來人的眼球。
吃食:主食大米,兼食玉米、小麥、紅薯、小米、高梁等雜糧和四季瓜果蔬菜。好吃牛肉、豬肉、魚蝦及酸、辣味等食物;喜將青菜、肉、魚醃在瓦壇或木桶裏,其味酸辣,醇芳可口,是款待賓客上品。男子嗜酒,喜吸草葉煙。酒多以糯米釀製,度數不高,但酒性持久;有的不經過蒸餾,連酒帶糟一起飲用,名叫“甜酒”。特別是年節,油茶和甜酒都是待客不可少的食品。同時,喜好吃水豆腐、菜豆腐、渣豆腐,並以豆腐製作白淨、細嫩、味美、湯鮮而著稱。男女青少年多喜飲用泉水,長者常在家中“火塘”邊用土罐煨煮山茶水,其味苦澀回涼。
房屋建築:大坪鄉少數民族喜以族聚居,有一姓一寨或多姓聚居等類型。村寨多建於依山傍水的地方,其周邊和住户環境,風景幽雅,多種植果樹、竹木,飲用泉水方便。舊時住房建造,多為過道式木結構的“開口屋”(又稱“吞口屋”)平房¨常見為三間並列,五間並列的則較少。居中的一間為“中堂”(俗稱“堂屋”)。同時,多建有半樓房和吊腳樓。半樓房擇地形而建,後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樓房,即“吊腳樓”,古稱“幹欄”,結構簡單,形式美觀,這樣的建築住房適應于山區陡坡陡坎的地勢。大多數村村寨以磚木結構、水泥磚房或新式樓房,日漸增多。
“三月三”是侗族的傳統節日,俗稱“趕坳”或“社場”。過去,大坪本地以及周邊的侗族人民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男女老幼穿上民族節日盛裝,彙集在陽光明媚、風景秀麗的山坳上唱歌或擺故事,自在遊樂。尤其是青年男女用對唱山歌的形式,傾吐衷情,錄求伴侶,直至日暮而歸。50年代初,“趕坳”由於多被土匪、賭棍、流氓利用把持,“趕坳”場地變成了賭場,後被人民政府下令禁止。近年來,隨着全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月三”逐漸成為了全鄉傳統的隆重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三日鄉黨委、政府都會舉行文藝匯演,全鄉人民載歌載舞展示日益提升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經濟發展的成果。

大坪鄉基本情況

大坪鄉位於萬山區西北部。東北、東和東南與魚塘鄉接壤,西南同岑鞏縣羊橋鄉交界,西和西北同江口縣民和鄉、張屯鄉毗鄰。轄區位於東經108°50' -109°03'、北緯27°29' -27°37'之 間。東西長21.5千米,南北寬13千米,總面積155.72平方千米。境內海拔最高點(羊寨水塘坡後山)963米,最低點(羊寨地慢河邊)400米。主要河流有龍門江(l立方米/秒)、地慢河、黃蠟河等。已對地幔河進行初步開發利用,建設有牟黃小型水電站一座。全鄉年平均温度15.9℃ ,1月平均温度3.5℃、7月平均温度26. 3℃。全年無霜期274天,年降雨量 1316毫米,年日照1064小時。耕地面積68791.05畝,其中:田29415.9畝,土39375.15畝;林地面積46549畝,森林覆蓋率45.7%,。鄉轄10個行政村,183個村民組,26885人,主要以侗族、苗族、土家族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紅薯、馬鈴薯、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辣椒、花生、太子參、葛根為主,是典型的傳統農業鄉鎮。 [1] 
大坪鄉

大坪鄉自然資源

大坪鄉水力資源

地慢河 地慢河 [2]
鄉內水利資源得天獨厚,鄉內的有地慢河、黃臘河兩條河流,水域面積廣,為發展水產養殖和水電開發提供了條件。

大坪鄉電力資源

境內有地慢、黃臘二座水電站,其裝機容量共計2850千瓦,為發展工業,鄉鎮企業和小型加工業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大坪鄉礦產資源

主要有錳、磷、等礦產資源。其中錳礦、磷礦蓄量較大,非常具有開發價值。

大坪鄉農副產品資源

鄉內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紅薯、辣椒等農作物,還出產花生、黃豆、油菜、烤煙、白朮(中藥材)等經濟作物。鄉內有大坪、新場兩個集貿市場,交易便利,大坪鄉黨委政府正極積引進辣椒、澱粉薯深加工項目,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產業。

大坪鄉人文旅遊

大坪鄉牟家坡懸棺

牟家坡懸棺
牟家坡懸棺(3張)
在萬山區大坪鄉川硐村牟家坡村民組,有一處70餘米高的峭壁,俗稱“仙人板”。在這陡峭的崖壁上,保存着神秘的懸棺葬。仙人板下為豬老巖河,在距河面20餘米處有一條天然形成高約2米,寬約2至5米的橫向洞穴。原存棺木三具,上世紀60年代被人為毀一具。尚存放有兩具棺木,這就是著名的牟家坡懸棺葬,兩具棺木中,僅一具保存較為完好,棺長2.51米,棺內屍骨尚存,另一具棺木已朽壞。
當地傳説,牟家坡懸棺葬的老祖宗忌諱人們去打擾他們,但凡有人試圖登上仙人板峭壁,必定雷鳴電閃 、風雨交加。説起來也奇怪,上世紀80年代,有工作人員去牟家坡,準備登上仙人板峭壁拍照,當地的大隊書記一再告誡去不得,去了必定會惹怒懸棺葬裏的老祖宗。工作人員自然不會相信, 更何況當時烈日炎炎,沒有一點下雨的跡象。於是便借了幾架梯子,綁在一起準備爬上去。誰知才爬得一半,碧空萬里的天空突然陰雲密佈,雷鳴電閃,風雨大作。
當然,所謂的牟家坡懸棺葬的老祖宗忌諱人們去打擾他們的説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人們試圖登上仙人板峭壁時晴朗的天空會雷鳴電閃 、風雨交加的現象也不是每次都發生,例如後來也有人登上了牟家坡的仙人板峭壁,並拍了照,也沒有發生什麼晴天變臉的事。只不過人們在攀登仙人板峭壁時晴天變臉的概率大了一些,於是便增加了牟家坡懸棺葬的神秘性。
1984年2月,牟家坡洞葬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牟家坡洞葬是黔東地區現存的重要巖洞葬之一,是研究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的重要實物。
相關鏈接:懸棺葬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特殊的喪葬習俗。這種習俗在三國時吳沈瑩的《臨海水土誌》中已有記載。現代根據文獻記錄或實地考察,已發現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台灣、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都有這種喪葬習俗。
同水葬、天葬一樣,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的喪葬形式。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離水面數十至數百米的天然或人工開鑿的洞穴中,有些則是直接放在懸空的木樁上面。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
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3] 

大坪鄉黃臘洞

黃臘洞
黃臘洞(14張)
黃臘溶洞羣位於萬山區大坪鄉翁巖村,洞內有洞,與地下暗河交織相通,河上有河,錯綜複雜。 [4]  有詩為證,詩曰:
萬頃蒼茫亂碧空,林風吹度勁竹松。
逶邐峯巒藏天洞,深嘆造物鬼神工。
河上河、洞中洞,石筍鍾巖美無窮。
今生得看桃源景,猶恐相逢似夢中。

大坪鄉紅軍橋

紅軍橋
紅軍橋(5張)
在萬山區大坪鄉大坪村包面組,有一座石拱橋叫作“紅軍橋”。據資料記載,該橋建於道光八年(1828),東西向,跨河溪。單拱石孔橋,長16米、寬4.4米、淨跨7.4米、高3.5米。
1936年1月7日,賀龍率紅二方面軍六軍團十六師0六二組織宣傳團從新晃出發,8日經過包面時,紅軍戰士們在橋上田間休息,宣傳員在橋右邊石壁上書寫“均分田地”四個大字,又在下面書寫“嚴密保護組織”,落款為“零六二組織宣傳團”。團長把受傷的李戰士委託給包面老農吳老滿護理。團長送了吳老滿三塊大洋。革命勝利後,李戰士還來信慰問,紅軍在大坪片區留下了革命火種。謹此,當地村民把原名“興隆橋”改為“紅軍橋”。 [5] 

大坪鄉發展情況

大坪鄉經濟指標

2012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31045萬元,同比增長10%,其中農業生產總值21957萬元,同比增長13%。糧食總產量0.463億噸,人均生產總值117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8元,同比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0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元。

大坪鄉農村經濟發展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搶抓發展機遇,開拓創新,立足實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示範性農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在大坪村、蘇灣村、川硐村、大沖村建立了無公害辣椒基地6個,總面積3120畝;在甕巖村、地慢村、大沖村、清塘村發展脱毒馬鈴薯基地8個,總面積3000畝;在川硐村建立油茶基地700畝;在柴山村建立玉米基地1000畝、生薑基地100畝、葡萄基地300畝,在川硐村培育西瓜基地400畝、葛根基地800畝,蘇灣、清塘村建了中藥材基地500畝。2012年共出欄生豬9705頭、牛409頭、山羊1119只、家禽2.48萬羽,存欄豬18132頭,同比增長21%;存欄家禽39270羽,同比增長25%。發展養牛示範户1户,養羊示範户5户,養雞示範户1户;建設大鯢養殖基地2個,養殖數量達200尾。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成招商引資2000萬元,引進木材加工廠2個、青年火星藥材種植公司1個、完成葛根種植項目800畝以及黃臘電站擴建工程

大坪鄉項目建設

2012年,鄉黨委、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爭取與實施,進一步夯實發展後勁,修復水毀公路39.5公里,銅鑼至大沖、楊家山至大坨共25.3公里道路硬化工程正在實施。完成渠道防滲3千米、清淤補漏5千米,整修山塘1口,投入資金132萬元新建大坪村平坡,龍門村龍門江、大坡上,大沖村螞蝗溪片區人飲工程,解決了2800人、2300餘頭牲畜的飲水困難。投入資金1250萬元的坡耕地整治項目在蘇灣、川硐兩個村正在實施。在大坪集鎮新建垃圾中轉站2個,在川硐村建成垃圾填埋場1個。全年共爭取“一事一議”項目資金154萬元,硬化通組公路6.3公里,連户路13.1公里。

大坪鄉社會事業發展

2012年圍繞計生“雙降”工作目標,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年共完成結紮144例,上環41例,流引產29例。人口出生率7.69‰,自然增長率1.83‰,符合政策生育率97.96%。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惠民政策,參保人數25491人,參合率達98.1%,全年報銷醫療經費274.86萬元,報銷人數34756人次;新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推動有力,9641人蔘加了養老保險,3381人享受了養老保險待遇;繼續深化開展 “平安大坪” 創建活動,查處違法違規車輛204輛,排除非煤礦山安全隱患5起,處理違法違規人員2人,發生各類矛盾糾紛調解40起,成功調處33起;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發展預備黨員29名,轉正22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5名;啓動了大坪中學教師週轉房建設,投入8萬元修建大沖小學學生食堂,全面實施“營養午餐”工程,實現了校校有食堂;認真做好低保救濟工作,發放低保金314.5364萬元,發放救(災)濟款33萬元、優撫款16.4160萬元,高齡補貼0.83萬元,糧食100噸,保障了困難羣眾的最低生活水平。

大坪鄉事務工作

大坪鄉民族工作

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鄉黨委、政府立足實際,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加快發展少數地方經濟,繁榮少數名族傳統文化,推進鄉域經濟和諧有序發展。一是高度重視,加強宣傳,提高少數民族工作認識。鄉黨政領導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將工作切入點放在加大民族工作的宣傳教育力度上,通過廣泛宣傳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各項方針政策,把少數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長有規劃,短有安排,季有檢查,年有督檢。科學規劃少數民族工作方案,認真督查少數民族工作開展情況。二是切實落實民族政策,加大投入,改善少數名族羣眾發展條件。積極爭取省、市、區各級部門重視和支持,近年來,全鄉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全鄉65公里通村公路硬化項目以立項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穩步推進,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全鄉發展後勁不斷夯實。三是加大開發,培育特色,繁榮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例如開展侗族的“三月三”節等活動。在民族節日裏,鄉黨委、政府都將組織開展隆重的文藝匯演,展現全鄉及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取得成果,走訪慰問少數民族羣眾,大力宣傳民族宗教政策,倡導平等、團結、互助的發展關係,為凝聚力量,加快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小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大坪鄉宗教情況

經細緻摸底調查,全鄉境內無宗教寺院。

大坪鄉民族幹部

截止2012年12月底,全鄉有在職幹部60名,其中少數民族53名,佔總數的88%,在少數民族幹部中,侗族有34人,土家族有13人,苗族有6人。

大坪鄉榮譽稱號

2020年7月,大坪鄉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