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夜雪

(白居易詩詞)

鎖定
《夜雪》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詠雪詩,詩人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觸覺、視覺、感覺、聽覺的角度來描寫“夜雪”,透露出謫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詩人懷着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給人一種新穎別緻,清新淡雅,別具韻味的感覺。
作品名稱
夜雪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絕句

夜雪作品原文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1] 

夜雪註釋譯文

夜雪詞句註釋

⑴訝:驚訝。 衾(qīn)枕:被子和枕頭。
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⑶折竹聲:指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響。 [2] 

夜雪白話譯文

實在驚訝今夜的寒冷,被子枕頭竟然冰涼,又見窗外一片通明。
夜深了,知道這是外邊下了大雪,不時聽到厚厚積雪壓斷樹枝的聲音。

夜雪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詩人當時45歲,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任江州司馬。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詩人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 [3] 

夜雪作品鑑賞

夜雪整體賞析

詩的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户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温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裏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説明夜來人已擁衾而卧,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户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説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裏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着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緻,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裏,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詩人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全用側面烘托,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敍寫,一波數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 [2] 

夜雪名家點評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審劉拜山:因衾寒窗明而知有雪,因聞折竹聲而知雪重,寫來曲折有致。(《千首唐人絕句 下》) [4] 

夜雪作者簡介

《夜雪》作者白居易 《夜雪》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800)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808-815)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5] 
參考資料
  • 1.    周振甫主編,唐詩宋詞元曲全集 全唐詩 第8冊,黃山書社,1999.01,第3127頁
  • 2.    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十):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211
  • 3.    馬瑋,白居易詩歌賞析,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7.06,第205頁
  • 4.    富壽蓀選注;劉拜山,富壽蓀評解,千首唐人絕句 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08,第455頁
  • 5.    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