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節絛蟲亞綱

鎖定
多節絛蟲亞綱是絛蟲綱的一個分類,成蟲寄生在各種脊椎動物腸道內。
中文名
多節絛蟲亞綱
屬    性
絛蟲綱的一個分類
外    形
身體分成節片等
代表生物
豬帶絛蟲等

多節絛蟲亞綱總體介紹

成蟲具頭節,身體分成節片,中間寄主1~2個,幼蟲為六鈎蚴。僅介紹以下5個重要的目。假葉目(Pseudophyllidea):頭節具有兩個淺的吸溝,成熟節片中雌、雄生殖孔及子宮孔均單獨開口在腹中線或背中線上,卵黃腺為小囊狀,散佈在節片內,終寄主為犬、貓、鼬及人等,缺乏寄主的專一性,具兩個中間寄主,即劍水蚤(Cyclops)等甲殼類、大麻哈魚(Salmons)等魚類。常見的代表種如闊節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 latum),它分佈很廣。在北美北歐等地人的感染率也很高。嚴重感染時絛蟲可攝食了人食物中80%的維生素B,並損傷人對B吸收的機制,從而造成人體惡性貧血症。四葉目(Tetraphyllidea):頭節具四個葉狀或喇叭狀裂片,裂片有柄,或無柄,光滑或褶皺,成蟲寄生在軟骨魚的消化道內,為小型絛蟲,體長通常20~30cm長,僅有幾百個節片,性未成熟的節片常脱落,在寄主腸道內移動的過程中逐漸成熟,每個節片有一套生殖系統,生殖孔開口在體側,其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但其裂頭蚴在甲殼類、軟體動物及魚類中是很普遍的,例如葉槽絛蟲(Phyllobothrium)是被廣泛研究過的一個屬。錐吻目(Trypanorhyncha):頭節長形,具2~4個淺裂片,裂片上有小刺,由頭節頂端伸出4個可外翻的吻,吻上也有小刺。頭節內有4個發達的吻球,其中有肌肉控制吻的伸縮。成蟲以吻插入寄主腸道中,成蟲一般20~30cm長,主要寄生在鯊魚腸道中,生活史不完全清楚,但其裂頭蚴曾在海產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等體內發現,如耳槽絛蟲(Otobothrlum)。變頭絛蟲目(Proteocephaloidea):頭節具4個吸盤或具頂突,周圍亦有鈎,節片相似於四葉目。成蟲寄生在淡水魚、兩棲類、爬行類及海產軟骨魚等動物的腸道中身體短小。一些種生活史清楚,中間寄主為劍水蚤等甲殼類,在其體腔中發育成原尾蚴及裂頭蚴,最後感染終寄主,對魚類養殖為害不大,如變頭絛蟲(Proteocephalus)。圓葉目(Cyclophyllidea):頭節具4個吸盤和一肌肉質頂突,頂突上有一圈鈎。另一特徵是卵黃腺為單個的實體狀結構。主要是温血動物及人腸內的寄生蟲。多數體長10~20cm,個別種可長達30m。每個成熟節片有1~2套生殖系統,生殖孔開口在體側,子宮沒有開孔。僅有一箇中間寄主,可以是無脊椎動物,也可以是脊椎動物。生活史中經過六鈎蚴及囊尾蚴。一些種是人、畜體內重要的寄生蟲,帶絛蟲(Taenia saginata)、豬帶絛蟲(Taenia solium)、細粒棘球絛蟲(Echinococcus granulosus)等。

多節絛蟲亞綱代表生物

多節絛蟲亞綱豬帶絛蟲

成蟲寄生在人的小腸中,中間寄主為豬故得名。成蟲白色帶狀,全長為2m~4m,有700~1000個節片(proglottid)。蟲體分頭節(scolex),頸部(neck)和節片3個部分。頭節圓球形,直徑約為1mm,頭節前端中央為頂突(rostellum),頂突上有25~50個小鈎,大小相間或內外兩圈排列,頂突下有4個圓形的吸盤,這些都是適應寄生生活的附着器官。生活的絛蟲以吸盤和小鈎附着於腸粘膜上。頭節之後為頸部,頸部纖細不分節片,與頭節間無明顯的界限,能繼續不斷地以橫分裂方法產生節片,所以也是絛蟲的生長區。節片愈靠近頸部的愈幼小,愈近後端的則愈寬大和老熟。依據節片內生殖器官的成熟情況可分為未成熟節片(immature proglottid)、成熟節片(mature proglottid)和孕卵節片或稱妊娠節片(gravid proglottid)3種。未成熟節片寬大於長,內部構造尚未發育。成熟節片近於方形,內有雌雄生殖器官。孕卵節片長方形,幾乎全被子宮所充塞。 絛蟲的體壁與吸蟲的基本相同,不同點是在皮層的表面具有很多微毛(microtriches),能增加表面積。絛蟲沒有消化系統,沒有口及腸,而是通過皮層直接吸收食物,它比吸蟲的更為突出,微毛的存在增加了吸收的表面積。在皮層內具有大量的線粒體,這表明吸收可能需要能量,可能有主動運輸(active transport)的過程。皮層也可通過寄主的酶促進食物的消化作用。絛蟲吸收的營養物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儲存於實質中。通過厭氧呼吸以獲得能量。泄器官也屬原腎管型,由焰細胞和許多小分枝匯入身體兩側的兩對側縱排泄管(一對在背面,一對在腹面)組成。在每個節片的後端2條腹排泄管間又有一橫排泄管相連,在成熟節片中背排泄管消失,在頭節2對排泄管間形成一排泄管叢,在最末一個節片的後方左右二腹排泄管會合,並由一總排泄孔通出體外,若該節片脱離身體,則兩條縱排泄管末端與外界相通的孔即為排泄孔,不再形成總排泄孔。頭節上的神經節不發達,由此發出的神經索貫串整個節片,最大的一對神經索是在兩縱行排泄管的外側,節片邊緣之內側。沒有特殊的感覺器官。生殖系統最發達。雌雄同體。在每個成熟節片內,都有成套的雌雄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在成熟節片的背側有150~200個泡狀的精巢散佈在實質中,每個精巢都連有輸出管(輸精小管),輸出管匯合成輸精管,輸精管稍膨大盤旋曲折,成為儲精囊(有人仍稱為輸精管),其後為陰莖,被包在陰莖囊內,開口於生殖腔。由生殖腔孔與體外相通。雌性生殖器官卵巢分為左右兩大葉,在靠近生殖腔的一側有一小副葉(此為該種特徵之一),由卵巢發出的輸卵管通入成卵腔,成卵腔之周圍有梅氏腺。由成卵腔向上伸出一盲囊狀的子宮,向下通過卵黃管與卵黃腺相連。並由成卵腔伸出一管稱為陰道(或稱膣),通至生殖腔,可以接受精子。 受精可以是同一節片,或不同節片,或2個個體互相受精。精子從陰道到成卵腔,一般在成卵腔或陰道內受精,並在成卵腔內由卵黃細胞分泌成外殼。梅氏腺的分泌物對卵起滑潤作用。受精卵由成卵腔到子宮,子宮逐漸長大,節片中的其他部分逐漸消失,最後子宮分成許多支,其中儲存很多卵,此時的節片稱為孕卵節片。孕卵節片的子宮分支,豬帶絛蟲一般每側分成約9支(7~13支)。蟲體後端的孕卵節片,常數節連在一起,逐漸地和蟲體脱離,隨寄主糞便排出體外。被排出體外的節片,其子宮內的卵已發育成六鈎蚴(oncosphere或hexacanth embryo)具3對小鈎,卵為圓形,直徑約31μm~43μm,其外殼在卵排出時已消失。但在卵外包有較厚的具放射狀紋的胚膜。蟲體後端的孕卵節片,隨寄主糞便排出或自動從寄主肛門爬出的節片有明顯的活動力。節片內之蟲卵隨着節片之破壞,散落於糞便中。蟲卵在外界可活數週之久。當孕卵節片或蟲卵被中間寄主(豬)吞食後,在其小腸內受消化液的作用,胚膜溶解,六鈎蚴孵出,利用其小鈎鑽入腸壁,經血流或淋巴流帶至全身各部,一般多在肌肉中約經60~70天發育為囊尾蚴(cysticercus)。囊尾蚴為卵圓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頭節凹陷在泡內,可見有小鈎及吸盤。此種具囊尾蚴的肉俗稱為“米粒肉”或“豆肉”。這種豬肉被人吃了後,如果囊尾蚴未被殺死,在十二指腸中其頭節自囊內翻出,借小鈎及吸盤附着於腸壁上,經2~3個月後發育成熟。成蟲壽命較長,據稱有的可活25年以上。 此外,人誤食豬帶絛蟲蟲卵,也可在肌肉、皮下、腦、眼等部位發育成囊尾蚴。其感染的方式有:經口誤食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水及蔬菜等,或已有該蟲寄生,經被污染的手傳入口中,或由於腸之逆蠕動(噁心嘔吐)將脱落的孕卵節片返入胃中,其情形與食入大量蟲卵一樣。由此可知,人不僅是豬帶絛蟲的終寄主,也可為其中間寄主。豬帶絛蟲病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失眠、乏力、頭痛,兒童可影響發育。豬囊尾蚴如寄生在人腦的部位,可引起癲癇、陣發性昏迷、嘔吐、循環與呼吸紊亂;寄生在肌肉與皮下組織,可出現局部肌肉痠痛或麻木;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可引起視力障礙,甚至失明。此蟲為世界性分佈,但感染率不高,我國也有分佈。 本蟲的流行和飲食習慣及豬的飼養方法有密切關係,有些地區習慣於吃生的豬肉;或切生熟肉時同用一砧板,致使熟食污染了從生肉脱落的囊尾蚴而致感染。某些地區豬隻在野外放養,或將豬圈築在廁所旁邊,豬因吞食人糞而感染。防治原則從切斷寄生蟲生活史的總原則考慮,在預防上加強宣傳教育,改良飲食和生活習慣,不食未熟的或生的豬肉,注意防止豬囊尾蚴污染食物;加強屠宰場的管理,嚴格肉品檢查制度;加強豬的飼養管理,避免糞便污染飼料;及時治療病人,處理病豬,以杜絕傳染源。

多節絛蟲亞綱牛帶絛蟲

成蟲寄生於人的小腸,幼蟲寄生於黃牛、水牛、長頸鹿、山羊、綿羊等的肌肉裏。蟲卵污染草場,牛等食草時吞食蟲卵後,卵在十二指腸內孵化,六鈎蚴逸出,穿過腸壁進入血流或淋巴管,帶至肌肉,2個月後即發育為牛囊尾蚴(cysticercus bovis),頭節上無鈎。牛犢較老牛易於感染,水牛感染較少,人吃未煮熟含有牛囊尾蚴的牛肉,囊內的頭節凸出,吸着於腸壁,3個月後發育為成蟲。牛帶絛蟲的妊娠節片可自動爬出肛門。牛帶絛蟲世界各地都有,我國西北及西南如西藏、青海、廣西、貴州等地也有分佈。

多節絛蟲亞綱細粒棘球絛蟲

成蟲寄生在狗、狼、狐等動物的小腸內,幼蟲名棘球蚴(hydatid cyst),寄生在人及牛、羊、駱駝、馬等的肝、肺、腎、腦等部位,是危害人類最嚴重的絛蟲,分佈廣泛,尤以牧區為多。國內分佈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及陝西等牧區。人容易感染本病,多在兒童期被感染,由於棘球蚴生長緩慢,故發病年齡多在20~40歲。成蟲長約3mm~6mm,通常由頭節和3個節片組成。頭節梨形,上有4個吸盤,頂突上有小鈎,排列成內外兩圈;頸部細短。未成熟節片正方形;成熟節片長大於寬,內有雌雄生殖系統各一套,精巢略呈圓形,卵巢馬蹄形,生殖孔開口於節片側緣。孕卵節片最長,子宮有不明顯的分支,數目12~15,子宮被蟲卵充滿膨脹而破裂,此種破裂現象,在孕卵節片脱離母體前後都可發生。蟲卵形態與豬帶絛蟲和牛帶絛蟲卵相似。棘球蚴呈囊狀,大小不等,小的直徑數釐米,大的如嬰兒頭大小。囊內充以棘球蚴液。棘球蚴分單房性棘球蚴和多房性棘球蚴兩種。單房性棘球蚴的囊壁具內外2層,外層為角質層,有支持、保護的功用,內層為生髮層,從生髮層的內壁形成無數突起,每個突起可變成生髮囊,由生髮囊中生出許多頭節,其構造和成蟲的頭節一樣。多房性棘球蚴略似惡性腫瘤,只有生髮層,內有很多子囊,能惡性增殖,極易移至其他組織,特別是肺和腦,危險性大。多房性棘球蚴在人體較少見,通常多見於牛體。成蟲多寄生於狗、狼等動物的小腸,蟲卵隨終末寄主的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牧場、畜舍、水源和周圍環境。蟲卵被中間寄主(牛、羊、駱駝等)吞食後至小腸,自卵內孵出六鈎蚴,六鈎蚴穿過腸壁進入門靜脈系統,大部分停留在肝,部分隨血流到達肺及其他器官組織寄生,經數月發育、長大為棘球蚴。成熟的單房棘球蚴囊內有許多子囊,子囊內又有許多頭節。狗吞食含棘球蚴的牛、羊內臟組織後,棘球蚴內的頭節在狗的小腸內散出,並吸附於腸壁上寄生,經3~10周發育為成蟲。棘球蚴可在人體內各器官成長。其嚴重性則依寄生位置、棘球蚴的體積和數量而不同。其在人體致病的過程很慢,常可數年無明顯症狀。生長中的棘球蚴主要的危害是壓迫所寄生的器官,破壞周圍的組織。如在肝中寄生,患者消瘦、乏力、失眠,小兒發育受影響,如在肺中可使患者窒息致死,在腦內因寄生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症狀,如引起癲癇和失明。破裂的棘球蚴更為危險,因隨棘球蚴液釋出大量抗原,可很快被寄主吸收,導致嚴重的、甚至致死的過敏反應。同時,棘球蚴中的突起(原頭蚴)或生髮層的碎塊,可在腹腔或胸腔及其附近的器官很快地發育成為新的棘球蚴。防治首先必須講究衞生,加強防護措施。人體感染主要是由於接觸病犬或吃了附在食物或水中的蟲卵,所以必須做到不接觸及撫弄病犬;放牧、擠奶、剪羊毛等勞動後要洗手;不吃生菜、生水;飯前洗手,保護水源不受污染。第二,捕殺野犬和狼,對牧犬和警犬進行定期檢查和驅蟲。第三,加強肉品衞生檢疫工作。第四,嚴格處理患病的牛、羊,不要用病牛、病羊的內臟餵狗,以免狗受感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