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時

(晚清官員)

鎖定
夏時(1837~1906),字叔軒,湖南桂陽人,官至江西、陝西巡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御賜一品封典,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他在興學、練兵、勸工、振商、鐵路,遣留學等諸新政中多有建樹,是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大員中頗有治績的一位。 [1] 
中文名
夏時
籍    貫
湖南桂陽
出生日期
1837年 [1] 
逝世日期
1906年

目錄

夏時生平

夏時幼而好學,下筆成章,初從舅父陳士傑學,兼資文武。咸豐中州試錄為第一,為州學附生,旋補廩生。年二十入嶽麓書院,院課常不出前三,書院山長丁學士器賞之。咸豐末充廣武軍幕,郴桂邊防,干城千里,陳士傑遍相倚重,事必諏諮。
夏時自視高遠,誓言科舉登第,同治甲子(1864)湖南鄉試中舉,旋報捐主事籤分工部營繕清吏司行走。雖居京職,卻“誦讀如諸生,未嘗從吏職,亦不樂徵逐,視京華如丘壑”。期間六試下第,觀政郎署十年。
六試下第的經歷,使夏時放棄了進入科舉最高殿堂的想法,光緒初年投山東巡撫丁寶楨門下,丁寶楨對他的才能頗為賞識,三年(1877)剛出任四川總督的丁寶楨即奏委夏時總辦四川機器局務,本欲在仕途上大展拳腳的夏時,此時卻大受打擊,到任未幾,就以母喪去官,接着丁父憂。等到他服除已經是五年後的光緒八年(1882)八月,好在丁寶楨並沒有忘記這位舊部,剛出服,丁寶楨就急電夏時調赴四川總辦滇黔邊記鹽務。蜀鹽苦饒,而黔民淡食,丁寶楨改革鹽法,權利所驅,貪人切齒,前任總辦因勢張弛,揮霍自如,督府徵求,不立文薄,蜀運千綱,出入達五十萬兩,案牘山積,司員毛舉。夏時始至,即一切書以文法,冊立賬薄,支發有章。掌四川官運鹽局十五載,收解正雜款項白銀達二千多萬兩,不報部之副本一項亦積至八十餘萬兩,而每年解發各省軍餉、賑捐銀則不可數計。前後總督均倚重之。四川總督丁寶楨、劉秉章鹿傳霖陝甘總督楊昌濬、雲貴總督岑毓英、山東巡撫陳士傑頻疏論薦,光緒二十四年(1898)補授四川川東道兼四川洋務局會辦,治蜀十餘年,三權巡道,歸順川東蠻民,計平夔巫民亂,平息成都教案,疏浚長江航道,兩恤鄰飢,活人億萬。
光緒二十六年(1900)二月加頭品頂戴,時八國聯軍入侵,京畿危機,朝官疆帥,各懷一心,夏時進竭四川總督,請求招募湘人,隨武衞軍入京勤王,總督感其愚忠,許募桂陽子弟一千五百人成軍,未行,而慈禧、光緒西逃西安。八月補授四川按察使,十月署布政使,上書當聯合東南各省,願率師赴難。又電告政府,主張遷都,反對議和。然義屈不申,知者壯之。
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擢陝西布政使,值陝西連年災旱,夏時大興水利,命疏浚通濟渠。
二十九年(1903)五月署理江西巡撫,是時朝廷詔令創辦新學,各省學堂靡工億萬,夏時省費罷役,開辦江西大學堂,並聘請王闓運出任總教習。當時江西原有駐軍紀律鬆散,戰鬥力低下,尤其是內河水師營孱弱充數、短僱應名,擅離炮艇,上岸滋事,久以為常,夏時首先整頓軍紀,將管帶參將韓元昌、都司林新章革職查辦。接着奏改防營,編練新軍,編成常備左、右、中、前四軍各五營,為常備軍,仿湖北新軍營制餉章,參以德日操法,專事訓練;續備左、右、後三軍共十五營,分駐各地,專事巡防。並聘請留日歸國的蔡鍔為續備左軍隨營學堂監督。
三十年(1904)十一月擢陝西巡撫,陝西北山一帶民教雜居,馬賊出沒其間,舊設步隊不甚得力,夏時遂將續備屯軍副中旗改為馬勇,以資震懾,又籌辦巡警,改練新軍。三十一年正月(1905)開缺,四月交卸,朝野以夏時任事未久,時論惜之!三十二年(1906)七月三日卒於西安寓所,年七十。次年六月葬於今湖南常寧市長貴山,王闓運銘其墓。著有《四川官運鹽案類編》,另有未刊奏議數百篇。

夏時成就

夏時一生思想開放,主張“洋為中用”,他既是四川機器局的第一任總辦,後又親手創辦了江西機器局,為中國近代軍事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是晚清時期較早認識鐵路重要性的大臣,早在1904年時任江西巡撫的夏時就提出:“建造鐵路,為當今切要要圖”,並用鹽斤加價充鐵路經費,積極支持江西鐵路修建。
他晚年倡導“實業救國”,積極發展近代工商業,曾在奏摺中言:“富國恃乎商,通商恃乎工,五行百業轉運者,商也。”先在江西推廣銅圓,後創辦陝西工藝廠等。
他亦重視教育,提出“經訓為宗,中西諸科學為輔”的辦學理念,在家鄉創辦了鏡潭書院,在四川創辦了經義書院、算學書院,於江西大學堂開設中西各學科,改陝西大學堂為陝西高等學堂等。並派遣學生出洋留學。其五子俱學識優長,其中長子夏壽田(1870~1937),光緒二十四年榜眼及第,歷任翰林院編修、學部圖書館總篡、總統府內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