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士冠禮

鎖定
士冠禮,是《儀禮》的篇名。儀禮的作者,實際上據猜測,因《儀禮》作者不詳,後人乃以其中的第一篇篇名“士冠禮”命名。
作品名稱
士冠禮
作    者
佚名
作品出處
儀禮
類    型
篇名

目錄

士冠禮原文

士冠禮。筮於廟門。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即位於門東,西面。有司如主人服,即位於西方,東面,北上。筮與席、所卦者,具饌於西塾。布席於門中,闑西閾外,西面。筮人執策,抽上韇,兼執之,進受命於主人。宰自右少退,贊命。筮人許諾,右還,即席坐,西面。卦者在左。卒筮,書卦,執以示主人。主人受□,反之。筮人還,東面,旅佔,卒,進,告吉。若不吉,則筮遠日,如初儀。徹筮席。宗人告事畢。
主人戒賓。賓禮辭,許。主人再拜,賓答拜。主人退,賓拜送。
前期三日,筮賓,如求日之儀。
乃宿賓。賓如主人服,出門左,西面再拜。主人東面答拜,乃宿賓。賓許,主人再拜,賓答拜。主人退,賓拜送。宿贊冠者一人,亦如之。
厥明夕,為期於廟門之外。主人立於門東,兄弟在其南,少退,西面,北上。有司皆如宿服,立於西方,東面,北上,擯者請期,宰告曰:「質明行事。」告兄弟及有司。告事畢。擯者告期於賓之家。
夙興,設洗,直於東榮,南北以堂深,水在洗東。陳服於房中西墉下,東領,北上。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皮弁服:素積,緇帶,素□。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緇布冠,缺項,青組纓,屬於缺;緇纚,廣終幅,長六尺。皮弁笄,爵弁笄,緇組紘,纁邊,同篋。櫛實於簞。蒲筵二,在南。側尊一甒醴,在服北。有篚實勺、觶、角柶。脯醢,南上。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匴,執以待於西坫南,南面,東上。賓升則東面。
主人玄端爵,立於阼階下,直東序,西面。兄弟畢袗玄,立於洗東,西面,北上。擯者玄端,負東塾。將冠者采衣,紒,在房中,南面。賓如主人服,贊者玄端從之,立於外門之外。
擯者告。主人迎,出門左,西面,再拜。賓答拜。主人揖贊者,與賓揖,先入。每曲揖。至於廟門,揖入。三揖,至於階,三讓。主人升,立於序端,西面。賓西序,東面。贊者盥於洗西,升,立於房中,西面,南上。
主人之贊者筵於東序,少北,西面。將冠者出房,南面。贊者奠纚、笄、櫛於筵南端。賓揖將冠者,將冠者即筵坐。贊者坐,櫛,設纚。賓降,主人降。賓辭,主人對。賓盥,卒,壹揖,壹讓,升。主人升,復初位。賓筵前坐,正纚,興,降西階一等。執冠者升一等,東面授賓。賓右手執項,左手執前,進容,乃祝,坐如初,乃冠,興,復位。贊者卒。冠者興,賓揖之。適房,服玄端爵,出房,南面。
賓揖之,即筵坐。櫛,設笄。賓盥、正纚如初,降二等,受皮弁,右執項,左執前,進、祝、加之如初,復位。贊者卒紘。興,賓揖之。適房,服素積素□,容,出房,南面。
賓降三等,受爵弁,加之,服纁裳韎韐,其他如加皮弁之儀。
徹皮弁、冠、櫛、筵入於房。筵於户西,南面。贊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賓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賓授醴於户東,加柶,面枋,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觶,賓東面答拜。薦脯醢。冠者即筵坐,左執觶,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興;筵末坐,啐醴,建柶,興;降筵,坐奠觶,拜;執觶興。賓答拜。
冠者奠觶於薦東,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階,適東壁,北面見於母。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
賓降,直西序,東面。主人降,復初位。冠者立於西階東,南面。賓字之,冠者對。
賓出主人送於廟門外。請醴賓,賓禮辭,許。賓就次。冠者見於兄弟,兄弟再拜,冠者答拜。見贊者,西面拜,亦如之。入見姑、姊,如見母。
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奠摯見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
乃醴賓,以一獻之禮。主人酬賓,束帛、儷皮。贊者皆與。贊冠者為介。
賓出,主人送於外門外,再拜;歸賓俎。
若不醴,則醮用酒。尊於房户之間,兩甒,有禁,玄酒在西,加勺,南枋。洗,有篚在西,南順。始加,醮用脯醢;賓降,取爵於篚,辭降如初;卒洗,升酌。冠者拜受,賓答拜如初。冠者升筵,坐;左執爵,右祭脯醢,祭酒,興;筵末坐,啐酒;降筵,拜。賓答拜。冠者奠爵於薦東,立於筵西。徹薦、爵,筵尊不徹。加皮弁,如初儀;再醮,攝酒,其他皆如初。加爵弁,如初儀;三醮,有乾肉折俎,嚌之,其他如初。北面取脯,見於母。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於鼎,設扃鼏。始醮,如初。再醮,兩豆,葵菹、蠃醢;兩籩,慄、脯。三醮,攝酒如再醮,加俎,嚌之,皆如初,嚌肺。卒醮,取籩脯以降,如初。
若孤子,則父兄戒、宿。冠之日,主人紒而迎賓,拜,揖,讓,立於序端,皆如冠主;禮於阼。凡拜,北面於阼階上,賓亦北面於西階上答拜。若殺,則舉鼎陳於門外,直東塾,北面。
若庶子,則冠於房外,南面,遂醮焉。
冠者母不在,則使人受脯於西階下。
戒賓,曰:「某有子某。將加布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賓對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辭。」主人曰:「某猶願吾子之終教之也!」賓對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從?」宿,曰:「某將加布於某之首,吾子將蒞之,敢宿。」賓對曰:「某敢不夙興?」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醴辭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醮辭曰:「旨酒既清,嘉薦亶時。始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再醮,曰:「旨酒既湑,嘉薦伊脯。乃申爾服,禮儀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三醮,曰:「旨酒令芳,籩豆有楚。鹹加爾服,餚升折俎。承天之慶,受福無疆。」
字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委,唯其所當。
屨,夏用葛。玄端黑屨,青絇繶純,純博寸。素積白屨,以魁柎之,緇絇繶純,純博寸。爵弁纁屨,黑絇繶純,純博寸。冬,皮屨可也。不屨繐屨。
記。冠義:始冠,緇布之冠也。太古冠布,齊則緇之。其緌也,孔子曰:「吾未之聞也,冠而敝之可也。」適子冠於阼,以着代也。醮於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彌尊,諭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古者五十而後爵,何大夫冠禮之有?公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繼世以立諸侯,像賢也。以官爵人,德之殺也。死而諡,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

士冠禮冠禮

漢族男子舊時的成年禮,嘉禮的一種。“冠者禮之始也”。
遠古氏族社會時代,曾流行過一種"成丁禮"。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參加生產、狩獵活動,也不必參加戰爭,氏族對他們有哺育和保護的責任。但在他們到達成人的年齡後,氏族則要用各種方式測驗其體質與生產、戰爭技能,以確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員的資格。
隨着社會的發展,成丁禮在絕大多數地區都消失了,而中國的儒家看到了它的合理內核,將它加工改造為"冠禮",作為人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儀禮》有《士冠禮》一篇,詳細記載士之子舉行冠禮的詳細儀節。《禮記》有《冠義》一篇,説解冠禮的含義。

士冠禮禮程

士冠禮分為兩大禮程,第一程是預禮,第二程是正禮。
預禮即正式加冠前以禮儀規定的程式做好準備事務,大要環節為:
筮日:以占卜確定冠禮日期。
筮賓:在參禮賓客中占卜確定一人為正賓。
約期:商定冠禮開始的具體時辰。
戒賓:邀請正賓與所有贊冠賓客。
設洗:加冠者禮前沐浴與當日特定梳洗。
第二程是正禮,即加冠之日的禮儀程式,完整的次序是十項:
陳服器:清晨開始陳設禮器、祭物與相應服飾。
迎贊者入廟:加冠者家長迎賓客進入家廟。
三加冠:始加布冠,意為冠者具備衣食之能;二加皮冠,皮冠亦稱武冠,意為冠者具備基本武技;三加爵冠,爵冠亦稱文冠,意為冠者基本具備知書達禮之能;三冠連加的禮意在於激勵冠者由卑而尊不斷進取,是謂“三加彌尊,諭其志也!”
賓醴冠者:正賓為加冠者賜酒祝賀。
冠者見母:加冠者正式拜見禮儀確定的母親,未必是生母。
賓賜表字:正賓為加冠者賜以本名之外供尋常稱呼的稱謂,這個稱謂叫做“表字”,以與父母所取名字區別。加冠之後“表字”代“名”,只有父母國君可呼其本名,禮意在於崇敬父母為冠者所取之名。是謂“冠而字之,敬其名也!”這一程式到春秋時已經少見,戰國以至秦、西漢,世事風雷激盪,這種一人兩稱的繁瑣程式已經大體消失或以變通形式取代,人多以本名現世。諸如蘇秦因是洛陽人而承襲周禮,加冠時取表字“季子”者,已經很是罕見。東漢伊始,士紳貴胄復的尊儒禮之風漸盛,本名外取字的古禮重新恢復,一時蔚為風習。這是後話。
見家人:加冠者以成人身份正式禮見所有長幼家人。
尊長:加冠者以成人身份正式拜見鄉老族長大夫或國君。
醴賓:主家宴請參禮賓客。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
冠禮之年,也就是進入成年的年齡,有一定講究。儒家認為,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學習內容。《禮記·內則》説,六歲,教以數目與四方之名;八歲,教以禮讓,示以廉恥;九歲,教以朔望和六十甲子;十歲,離開家庭,住宿在外,向老師學習"書計"(文字)、"幼儀"(奉侍長者的禮儀),以及有關的禮的篇章和日常應對的辭令;十三歲,學習音樂、誦讀《詩經》,練習稱為《勺》的舞蹈(文舞);十五歲之後稱為"成童",練習稱為《象》的舞蹈(以干戈為道具的武舞),以及射箭和御車。經過七年的學習,也就是到了二十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的基礎,而且血氣強盛,身體發育成熟,能夠獨立面對社會,《禮記·曲禮》説"男子二十冠而字",此時可以為之舉行成年禮。成年以後,還要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學習的內容,《禮記·內則》有具體的記載。
人既成年,為什麼要舉行儀式?它究竟暗含了怎樣的意義?《禮記·冠義》説:"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歟?"可知,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
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也
冠禮既是如此重要,在儀式中就會有特別的體現。首先,舉行冠禮的日子要通過占筮的形式來選擇,不得隨意決定。選擇吉日的儀節稱為"筮日"。冠禮之所以要選吉日,《冠義》説是為了"求其永吉",希望冠者從此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冠禮是家庭繼承人的成年禮儀,是關係到家族的傳承和發展的大事。古時如此鄭重的儀式,必須在家廟進行。《冠義》解釋説:"行之於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有着以祖先的名義行禮的含義,也就是《禮記·文王世子》所説的"冠、取妻必告(告廟)"的意思。
日期確定後,作為冠禮的主人(將冠者的父親),要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請他們屆時前來觀禮。這一儀節稱為"戒賓",戒是告知、通報的意思。
主人再次通過占筮的方法,從所通報的僚友中選擇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加冠的正賓,這一儀節稱為"筮賓"。冠禮之日,正賓必須到場,否則不能成禮,所以,人選一經確定,主人要提前一天前往正賓家中作特別邀請。除此之外,還要特邀一位"贊者",即協助正賓加冠的助手。通過占筮來確定冠日以及正賓的人選,都是鄭重其事的表現,所以《冠義》説:"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冠禮的主體部分,是由正賓依次將緇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種冠加於將冠者之首。緇布冠實際上是一塊黑布,相傳太古時代以白布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為緇布冠,這是最初的冠。冠禮先加緇布冠,是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輩創業的艱辛。周代貴族生活中已經不戴緇布冠,所以冠禮之後就擱置不用。其次是加皮弁,皮弁的形制類似於後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縫製而成,與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緇布冠尊。最後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質料與雀頭的顏色(赤而微紅)相似,故名。爵弁是協組國君祭祀等莊重的場合戴的,地位最尊。三次加冠,將地位最卑的緇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將爵弁放在最後,每加愈尊,是隱喻冠者的德行能與日俱增,所以《冠義》説:"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加冠之前,三種冠分放在三個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着,從西階的第二個台階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在堂上有專門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嫡長子的席位設在阼階之上,庶子(嫡長子的同母弟和異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東的地方。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東、西二階,東階供主人上下堂專用,所以稱為主階,也叫阼階;西階供來賓上下堂,所以稱為賓階。《儀禮·士冠禮》説:"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著"是彰顯的意思,"代"是替代,阼階之上是主人之位,讓嫡長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將來有資格取代父親在家中的地位。
加冠之前,先由贊者為冠者梳頭,再用帛將頭髮包好,做好一切準備。為了表示潔淨,正賓都要先到西階下洗手,然後上堂到將冠者的席前坐下,親手將冠者頭上包發的帛扶正,然後起身,從西階走下一級台階,從有司手中接過緇布冠,走到將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儀,然後致祝辭説:"月份和時日都很吉祥,現在開始為你加冠。拋棄你的童稚之心,慎養你的成人之德。願你長壽吉祥,廣增洪福。"祝畢,親手為他戴上緇布冠。接着由助手為冠者繫好冠纓。冠者進房,脱去采衣,換上與緇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來賓展示。
二加、三加之禮的儀節與此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時,正賓要從西階走下兩級台階;第三次加冠時要走下三級台階,因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辭略有變化,但意思相同,無非是勉勵加冠者拋棄幼小嬉戲惰慢之心,而樹立進德修業之志。這是前輩對冠者的衷心祝願,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內容。祝辭之後,冠者都要應答。每次加冠之後,冠者都要進房換上相應的服裝,然後出房,向來賓展示。
不難發現,冠禮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進行容體、顏色、辭令的教育,內中有很深的含義。《冠義》説:"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是因為人懂得禮儀,而禮儀是以容貌端正、神色莊敬、辭令恭順為基礎的。要責以成人之禮,首先要從容體、顏色、辭令的教育開始,惟其如此,贊者、正賓才不厭其煩地為之梳理頭髮、扶正帛巾,並且讓他展示體貌。
《冠義》説"冠者,禮之始也",正是這個意思。劉向在《説苑》中説,冠禮的意義在於"內心修德,外被禮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又引孔子的話説:"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謂深得其旨。
三加之禮完成後,舉行醴冠者的儀式。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門之西,正賓向冠者敬醴酒,並致祝辭:"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請下拜受觶,祭獻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長壽之年猶不忘懷。"冠者按照規定的禮節飲酒,然後起身離席,為冠禮圓滿完成而拜謝正賓,正賓答拜還禮。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古人有姓、有名,還有字,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據《禮記·內則》記載,上古時代,子孩生下來三個月,由母親抱着去見父親,父親"咳(hai)而名之",意思是拉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輕撓他的下巴,為之取名。二十年之後,當孩子長大成人,則要在冠禮上由正賓再為他取一個表字。
在姓名之外取表字,為了表示對父親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會交往中,只有長輩對晚輩或者尊者對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輩之間、晚輩對長輩則要以字相稱,以示尊敬,否則就是失禮。也就是説,"字"是成人交際時使用的,所以《冠義》説:"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正賓為冠者取字有嚴格的儀式。正賓從西階下堂,站在正對西序之處,面朝東。主人從東階下堂,站在正對東序之處,面朝東。冠者站在西階下的東側,面朝南。正賓為冠者取表字,並致祝辭:"禮儀已經齊備,在此良月吉日,宣佈你的表字。你的表字無比美好,宜為英俊的男士所有。適宜就有福佑,願你永遠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視情況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對男子的尊稱;中間的"字",一般與名的字義有聯繫,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與丘對應,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一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稱仲尼。
五、以成人之禮見尊者長者
冠禮完畢,冠者要拜見有關的尊長。先從西階下堂,折而東行,出廷院的東牆,面朝北,拜見在這裏等候的母親,並獻上乾肉,以表敬意。母親拜受後準備離去,冠者拜送,母親又拜。這一過程中,作為兒子的冠者只對母親拜一次,而母親卻拜了兩次,這是上古時代婦人對成年男子的拜法,稱為"俠拜"。
冠者又去見站在堂下的親戚。親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禮,冠者答拜還禮。然後出廟門、進寢門,去見姑姑和姐姐,儀節與見母親一樣。冠者拜見母親、兄弟等,是表示在家中從此以成人之禮相見,所以《冠義》説:"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
冠者回家脱去爵弁服,換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執一隻雉,前往拜見國君。見面時,要將雉放在地上,不能親手交給國君,因為親手授受是尊者與尊者之間的禮節。禮畢,再執雉分別去拜見卿大夫和鄉先生。所謂"鄉先生",是指退休還鄉的卿大夫。這是冠者首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見國君、鄉大夫、鄉先生,所以《冠義》説:"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冠者拜會尊長完畢,主人用醴酒酬謝正賓,用的是一獻之禮。所謂"一獻之禮",包括獻、酢、酬,即主人先向賓敬酒(獻),賓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飲、然後斟酒再敬主人(酬)。為了表示對正賓的感謝,主人以五匹帛和兩張鹿皮相贈。冠禮至此結束,正賓告辭,主人送到門外,再拜,並派人將盛有牲肉的禮俎送到正賓的家中。
鄉大夫、鄉先生接見冠者時,要對冠者有所教誨。如何教誨,《士冠禮》未曾提及。所幸者,《國語·晉語》對趙文子行冠禮後往見諸卿的情況有詳細的記載,可以彌補《士冠禮》的闕失。趙文子先去見欒武子(欒書),武子説:"我曾與你的父親趙朔共過事,他這人有些華而不實,希望你今後注重務實。"又去見範文子(範燮),文子説:"從今以後你要懂得戒懼。有賢德的人,在恩寵加身時總是更加謹慎,只有德行不足的人才會因恩寵而驕奢。"又去見韓獻子(韓厥),獻子説:"記住!你成年之初就應該向善,要不斷地由善進入更善的境界,這樣,不善就無法靠近你了。如果你一開始就不能向善,不斷由不善進入到更加不善的地步,那麼,善就與你無緣了。猶如草木的生長,事物總是依類相從的。人之有冠,好比宮室之有牆屋,要勤加修整。除此之外,我還有什麼可説的呢?"
又去見智武子(荀罃),武子説:"孩子要記住:你曾祖趙成子的文采,祖父趙宣子的忠誠,難道可以忘懷嗎!孩子要記住:有趙宣子的忠誠,再加上趙成子的文采,侍奉國君就沒有不成功的。"最後去見張孟,先把前面幾位的教導敍説了一遍,張孟説:"他們説得太好了!如果你聽從欒書的話,就可以達到範燮所教導的境界,就可以弘揚韓厥的告誡,將來就可以成就圓滿。如果你牢記智罃説的道理就好了。這都是先王的陰德在滋潤你啊!"冠禮與教育的密切關係,於此可見。
六、古代社會中的冠禮
周代實行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度,在位的帝王去世,嫡長子無論年紀長幼,都可以即位。但是,只要即位的新王沒有成年,就不能執掌朝綱。例如,周武王去世時,成王尚在襁褓之中,雖然入承大統,但不具備親政的能力,只能由周公攝政。直到成王成年之後,周公才返政於成王。原因很簡單,未成年者不具備南面之資。又如贏政十三歲就即秦王之位,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直到九年後的四月巳酉,也就是二十二歲時,才"冠,帶劍",開始親政。可見,對於帝王而言,冠禮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如此,一般的士人如果沒有行冠禮,也不得擔任重要官職。據《後漢書·周防傳》,周防十六歲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椽史試經,見周防"尤能誦讀",欲拜為守丞。周防因尚未行冠禮,不能從命。
西漢對於帝王的冠禮非常重視。據《漢書·惠帝本紀》,漢惠帝行冠禮時,曾經宣佈"赦天下",這是歷史上因帝王行冠禮而大赦天下的開始。其後,又有因太子行冠禮而賜民以爵位的,據《漢書·景帝本紀》,景帝后三年正月,"皇太子冠,賜民為父後者爵一級"。又據《 漢書·昭帝本紀》,元鳳四年,昭帝加冠,"賜諸侯王、丞相、大將軍、列侯、宗室,下至吏民,金帛、牛酒各有差。賜中二千石以下及天下民爵。毋收四年、五年口賦。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令天下酺五日"。頗似普天同慶的節日。
為了與臣下的冠禮相區別,漢昭帝的冠禮還專門撰作了冠辭。據《博物記》(《續漢書·禮儀志》注引)所記,其冠辭為:"陛下摛顯先帝之光耀,以承皇天之嘉祿,欽奉仲春之吉辰,普尊大道之邦域,秉率百福之休靈,始加昭明之元服,推遠衝孺之幼志,藴積文武之就德,肅勤高祖之清廟,六合之內,靡不蒙德,永永與天無極。"這是後世帝王另撰冠辭之始。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次子馬防,在肅宗時擔任過衞尉,其子馬鉅常跟從左右。據《後漢書·馬防傳》,肅宗六年正月,馬鉅年及冠齡,特拜為黃門侍郎。肅宗親至章台下殿,"陳鼎俎,自臨冠之"。可惜,史書中皇帝親臨臣子冠禮的記載僅此一見。
從南北朝到隋唐,冠禮一度廢而不行。柳宗元在答韋中立的書信中談到,"冠禮,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説當時有一位名叫孫昌引的人,"獨發憤行之",冠禮畢,仿當年趙文子見欒書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眾卿士能對他有所教導。到外廷後,孫氏薦笏對卿士説:"某子冠畢。"不料眾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説:"這與我有何相干?"文武大臣鬨然大笑。可見,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禮為何物。
從唐到宋,"品官冠禮悉仿士禮而增益,至於冠制,則一品至五品,三加一律用冕。六品而下,三加用爵弁"。(《明集禮》)可知唐宋時代曾在品官中實行過冠禮,按照品階高下,加不同的冠。
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對大眾層面的強烈衝擊,造成固有文化的迅速流失,主張要在全社會推行冠、婚、喪、祭等禮儀,以此弘揚儒家文化傳統。司馬光痛心疾首地説:"冠禮之廢久矣。近世以來,人情尤為輕薄,生子猶飲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為之制公服而弄之。過十歲猶總角者蓋鮮矣。彼責以四者之行,豈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長,愚呆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朱子家禮》引)認為廢除冠禮,使得人情輕薄,自幼至長不知成人之道,從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司馬光在他的《書儀》中,制訂了冠禮的儀式,規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
為了順應時變,司馬光將《儀禮》的《士冠禮》加以簡化,使之易於為大眾掌握。此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後冠之,斯其美矣"。
程頤也極力倡導冠禮,認為"冠禮廢,則天下無成人"。《左傳·襄公九年》載,晉悼公宴請魯襄公時,問及魯襄公的年齡,季武子説只有十二歲。有人援引此例,主張將冠齡提前到十二歲,遭到程頤的堅決反對,説:"此不可。冠所以責成人,十二年非可責之時。"認為,既行冠矣,就必須責以成人之事,否則就成了虛禮;如果冠禮之後不能責以成人之事,則終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因此,"雖天子諸侯,亦必二十而冠。"(《二程遺書·伊川先生語一》)
據《明史》,明洪武元年詔定冠禮,從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訂了冠禮的儀文,《明史》中有關皇帝、皇太子、皇子行冠禮的記載很多,説明在皇室成員中依然保持着行冠禮的傳統,"然自品官而降,鮮有能行之者,載之禮官,備故事而已"。(《明史·禮志八》)可見在官員和民間已經很少有人行冠禮了。清人入主中原後,政府頒定的禮儀制度發生很大變化,雖然還有五禮的名目,但長期作為"嘉禮之重者"的冠禮不再出現在"嘉禮"的細目之中。
女子的笄禮
男子有冠禮,女子則有笄禮。《禮記·曲禮》説:"女子許嫁,笄而字。"可見女子是在許嫁之後舉行笄禮、取表字。笄禮的年齡小於冠禮,《禮記·雜記》説:"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如此,則許嫁的年齡是十五歲。如果女子遲遲沒有許嫁,則可以變通處理,《禮記·內則》鄭玄注説:"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禮的儀節,文獻沒有記載,學者大多認為應當與冠禮相似。
到了宋代,一些學者為了推行儒家文化,構擬了士庶女子的笄禮,司馬光的《書儀》以及《朱子家禮》都有專門的儀式。《書儀》,女子許嫁,笄。主婦女賓執其禮。笄禮行之於中堂,執事者用家內的婦女婢妾充任。席以背設椸櫛總首飾置卓子上,冠笄盛於盤中,上面蒙以帕,由執事者執之。主人於中門內迎賓。賓致祝詞後為之加冠、笄,贊者為之施首飾,賓揖笄者,適房,改服背子。既笄,所拜見者僅限於父及諸母、諸姑、兄姊。其餘儀節都與男子冠禮相同。
《朱子家禮》的笄禮與《書儀》大體相同。女子許嫁,即可行行笄禮。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笄禮由母親擔任主人。笄禮前三日戒賓,前一日宿賓,賓選擇親姻婦女中賢而有禮者擔任。陳設,在中堂布席。厥明,陳服,如冠禮。序立,主婦如主人之位。賓至,主婦迎入,升堂。賓為將笄者加冠笄,適房,服背子。為笄者取字。笄者見尊長,最後禮賓,儀節與冠禮相同。
公主的笄禮,文獻語焉不詳,《政和五禮新儀》的《冠禮》沒有提及,而《宋史》有之,皇帝親臨於內殿,估計是仿照庶子冠禮制作的。明代笄禮不見於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