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士(讀作shì)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士的稱謂經歷了很多的變化,早在五帝時代,士的意思是指治獄的刑官,這也是其本義;後引申指男子,也引申官階等級;也用作姓氏。 [3-4]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5] 
中文名
拼    音
shì
部    首
總筆畫
3
五    筆
fghg(86版)
統一碼
基本區 U+58EB
倉    頡
jm
造字法
象形字
字    級
一級字(編號0028) [1] 
結    構
獨體結構
平水韻部
上聲四紙 [6] 

文字溯源

字源演變示意圖 字源演變示意圖 [4]
“士”字是象形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圖1)。“士”的字構型與“王”字構形相類似。“士”的金文字形看起來像是一把斧鉞。到了春秋時期時,其與西周文字相比較而言,春秋文字(字形3)下方的一橫比較直,無彎曲形狀。戰國時期文字(字形4)其上下兩橫基本平齊。到了《説文》小篆文字時(字形5),其字形已接近現代漢語書寫。後期發展也沒有很大的變化。直至發展到了現代漢語。
“士”的稱謂經歷過許多的變化。據古籍記載,早在“五帝”時代“士”是治獄的刑官。《尚書》中説“汝作士,五刑有服。”説的也就是刑官之義。這也是“士”的本義。在本義中包含了理刑獄的司法官。故用像斧鉞的字符來記錄。典籍中的“士”也指對未婚青年男子的稱謂。《字彙·士部》説“士,未娶亦曰士。”這裏的士説的便是此義。後也引申指古代貴族的最低一級。 [4]  [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英譯
例詞
shì
名詞
古代男子的美稱。
“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白虎通·爵》
“學以居位曰士。”——《漢書·食貨志》
“以才智用者謂之士。”——《後漢書·仲長統傳》
“太子晉,胄成人,能治上官,謂之士。”——《周書》
“是以為大夫卿士。”——《書·牧誓》
“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禮記·曲禮》
“其士女之問桃葉渡遊雨花台者,趾相錯也。”——《馬伶傳》
bachelor in old China;man
士子士大夫士夫;勇士;壯士
將領。
“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孟子·梁惠王上》
general
兵士;武士。
“下軍之士多從之。”——《左傳·宣公十二年》
“在車曰士,步曰卒。”——《呂氏春秋·簡選》注
“驅中國士眾這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資治通鑑》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漢·賈誼《過秦論上》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楚辭·國殤》
“革車百乘,甲士千人。”——《左傳·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soldier;noncommissionedofficer
古代指掌管刑獄的官員。
“其附於刑者,歸於士。”——《周禮·大司徒》
“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孟子·告子下》
judge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賊戾之士哉!”——明·高啓《書博雞者事》
scholar-officials
中國古代社會階層的名稱。
“嗟,我士,聽無譁。”——《書‧秦誓》
“殷士膚敏,祼將於京。”——《詩‧大雅‧文王》
a social stratum in ancient China

對人的美稱。
“憂國憂民之士不少。”——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先秦時期貴族的最低等級,位次於大夫。
“荊州與國相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資治通鑑》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漢·賈誼《過秦論》

古代四民之一。指農工商以外學道藝、習武勇的人。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魏策》


知識分子的通稱。
“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資治通鑑》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intelligentsia
士子士林士品;士風日漓;名士;士農工
古代諸侯士大夫對天子的自稱。
“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禮記》
subject

對品德好、有學識、有技藝的人的美稱。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史記·魏公子列傳》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燕策》
commendable person
指某些技術人員。


通“事”。事情;職事。
“官謀士,量實義美,匡請所疑。”——《管子‧君臣上》


動詞
任事;治事。
“侯甸男邦採衞,百工播民和,見士於周。”——《書‧康誥》


從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詩‧豳風‧東山》


通“仕”。做官。
“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周禮·地官·載師》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進者,必不以其道士。”——《風俗通義·窮通》
“重爭士橐,非下也,權重也。”——《韓非子·五蠹》
be an official

通“恃”。依靠;憑藉。
“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恆勢也。此先王之傅道也。”’——《孫臏兵法‧見威王》

[5]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一】士部鉏裏切(shì)
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凡士之屬皆從士。 [9] 

説文解字注

事也。豳風、周頌傳凡三見。大雅武王豈不仕傳亦云:仕,事也。鄭注表記申之曰:仕之言事也。士事㬪韻。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故傳曰:古今,辯然不、謂之士。
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十。三字依廣韻。此説會意也。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韻會、玉篇皆作推一合十。鉉本及廣韻皆作推十合一。似鉉本為長。數始一終十。學者由博返約。故云推十合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惟以求其至是也。若一以貫之。則聖人之極致矣。鉏裏切。一部。 [10] 

康熙字典

醜集中】【士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𠀤鉏裏切。音仕。四民士為首。《詩·大雅》:譽髦斯士。《禮·王制》:命鄕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徵於鄕,升於學者,不徵於司徒,曰造士。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升之司馬,曰進士。
又官總名。《書·立政》:庶常吉士。《禮·王制》:天子之元士,諸侯之上士,中士,下士。
又孔安國曰:士,理官也,欲得其曲直之理也。《書·舜典》:帝曰:臯陶,汝作士。《左傳·僖二十八年》:士榮為大士。
又漢制,嘗爵為公侯奪免者,曰公士。
又《前漢·鄒陽傳》:武力鼎士。注:能舉鼎者。
又《前漢·李尋傳》:拔擢天士。注:能知天道者。
又《後漢·李業傳》王莽以業為酒士。注:時官酤酒,故置酒士。
又侍從之士。《通鑑》:唐杜如晦等十八學士,時謂之登瀛州。
又士卒。《左傳·丘甲注》:革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家語》:孔子之宋,匡人以。甲士圍之。
又男子通稱。《詩·周頌》:有依其士。
又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詩·大雅》:釐我女士。
又《管子·牧民篇》:有士經。注:士,事也。經,常也。
又《梵書》:釋子勤佛行者曰德士,無上士。
又俗塐神像曰木居士。《韓愈詩》: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又《山海經》:大荒西有國,名淑士。
又士鄕。《後漢·鄭𤣥傳》昔齊置士鄕。注:管仲相桓公,制國為二十一鄕,工商之鄕六,士鄕十五。
又縣名,勇士縣,屬天水郡,見《後漢·西羌傳》。
又姓。陶唐之苗裔士蒍之後,為士氏,見《統譜》。
又複姓,漢士孫瑞,扶風人。
又與事通。《書·洛誥》:見士於周。注:悉來赴役也。《詩·豳風》:勿士銜枚。注:自今可勿為行𨻰銜枚之事。
又葉主矩切,音雨。《詩·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葉下父。父,音甫。
《説文》: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
《集韻》:本作𣎶。又與仕通。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ʐʰ
i̯əɡ
王力系統
ǐə
董同龢系統
dzʰ
əɡ
周法高系統
dz
iəɣ
李方桂系統
dz
rjəgx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ʐʰ
i
擬音/王力系統

ǐə
擬音/董同龢系統

dʒʰ
i
擬音/周法高系統

i
擬音/李方桂系統

dẓ
ï
擬音/陳新雄系統

dʒʰ
ǐə [12-13]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開口呼
全濁
鉏裏切
dʒʰi
集韻

上聲

開口呼
全濁
土(鉏)史(裏)切
ʤie
韻略


上聲





鉏裏切

增韻


上聲





鉏裏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支思



全清

ʂï
中州音韻


去聲
支思





詩至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全濁
上紙切
ʒie

去聲


全濁
時吏切
ʒie
分韻撮要

陽去






[13-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發佈關於《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7-26]
  • 2.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55
  • 3.    駢宇騫著.《漢字字源》.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10:59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7
  • 5.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7]
  • 6.    平水韻部 四紙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26]
  • 7.    駢宇騫著.漢字字源.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10:59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第2卷999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3
  • 10.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2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78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77
  • 12.    士 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26]
  • 13.    士 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26]
  • 14.    士 韻書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