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塵(拼音:ché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古字形始見於《説文解字》籀文 [2]  ,意指羣鹿奔跑時塵土飛揚的樣子。本義為飛揚的微小土粒。又用作動詞,指污染。世間無處不塵土,故而以“塵”為“塵世”、“紅塵”,佛家道家稱此為人間,和他們所幻想的理想世界相對。
中文名
拼    音
chén
繁    體
部    首
小、土 [13] 
五    筆
IFF [3] 
倉    頡
FG [3] 
鄭    碼
KOB [3] 
筆    順
豎、撇、點、橫、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414) [1] 
平水韻
上平十一真 [4] 
總筆畫
3+3
四角號碼
9010₄
統一碼
基本區-5C18 [3]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
異    體
𡑁、𡐪、𡒲、𡔚、𪋻
注音字母
ㄔㄣˊ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圖1是籀文的“塵”字,籀文所描畫的是三隻奔跑着的鹿,兩邊各是一個土字,兩相會意,表示由於鹿的奔跑而揚起了灰塵。會意出“塵土”的意思。《説文解字》小篆(圖2)上部是三隻奔跑的鹿,而將土字放於了鹿的腳下.更説明了鹿一旦奔跑就會塵土飛揚。後來精簡了鹿的數量,將三隻鹿變成了一隻鹿,但仍然能清楚地表示塵土。
現行的簡化字“塵”見於《集韻》,是繁體“塵”的俗字。這個“塵”也是也是一個會意字,即由小和土組成,意思是很小的土才能成為塵,更加明確生動。 [2]  [5] 
人在旅途中要遭受風雨、塵埃,因而就用“風塵”形容旅途的勞累,如“風塵僕僕”“一路風塵”描繪的是人奔波、旅行的辛苦情狀。塵埃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很一般的東西,“塵”引申出“世俗”的意思。這本來不是個貶義詞,但用佛家道家的觀點看,比起他們理想中的淨土仙鄉來,人世的確如籠罩在塵霧之中,充滿喧囂紛亂。所以,佛教徒和道教徒稱人世為塵世、塵俗、塵寰、塵囂。
人、動物和車輛走過揚起塵土,“塵”引申指“蹤跡”,如“步人後塵”。東西放久了會落上塵土,那上面的塵土是時間長久的標記,“塵”引申指“長久”。清朝吳翌鳳在《雲南普洱府知府汪君墓誌銘》中寫道:“郡守固公契君才,有塵案難理者,悉以委君。”這個“塵”表示的就是“時間長”的意思。 [16-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細的灰土。
dust
左傳·成公十六年》:“甚囂,且塵上矣。”
韓愈《春雪映早梅》詩:“誰令香滿座,獨使淨無塵。”
塵土;灰塵;粉塵;塵封;一塵不染
〈文言〉行跡;蹤跡。
trace
後漢書·黨錮傳序》:“蓋前哲之遺塵,有足求者。”
晉·左思《魏都賦》:“且魏地者……先王之桑梓,列聖之遺塵
前塵;步人後塵
佛教、道教稱現實世界。

魏書·釋老志》:“淨居無塵,道家所先。”
紅樓夢》第一回:“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
紅塵;塵世;凡塵
〈文言〉比喻戰事;禍亂。

後漢書·皇甫張段傳贊》:“戎驂糾結,塵斥河潼。”
《魏書·沮渠蒙遜傳》:“四方漸泰,表裏無塵。”

承塵的簡稱。即天花板。

戰國·宋玉《招魂》:“經堂入奧,朱塵筵些。”

動詞
〈文言〉污染。
stain;dirt
《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祇自塵兮。”

形容詞
〈文言〉久,長久。

吳潛《二郎神》詞:“嗟往事未塵,新愁還織,怎堪重訴。”

量詞
重量單位,十埃為“塵”。

周髀算經·小數》:“纖,十沙;沙,十塵。”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上】【麤部】直珍切(chén)
鹿行揚土也。從麤從土
𡔚,籀文。
〖註釋〗①從麤從土:徐灝《説文解字注箋》:“鹿行剽疾,故從三鹿揚土。”②𡔚:王筠《説文解字釋例》:“三鹿無足,塵坌不見足也。土在上者,為鹿所揚也。” [9] 

説文解字注

【卷十上】【麤部】
“鹿行揚土也”注:羣行則揚土甚,引伸為凡揚土之偁。【土部】曰:埃,塵也。塺,塵也。坋,塵也。《釋詁》:塵,久也。即桑柔傳之填,久也。《東山傳》:烝,窴也。箋雲:古者聲窴填塵同也。又《甫田傳》曰:尊者食新,農夫食陳。按窴填塵陳四字同音,皆訓久,當是填為正字。填者,𡨄也,𡨄則安定,窴鎮與填同。塵陳皆叚借字也。
“從麤土”注:不入土部者,重麤也。直珍切。十二部。
“𡔚,籀文”注:揚土上散,故從二土在上。 [10]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塵(塵)
古文:𦧄、𡐪、塵
《唐韻》直珍切。《集韻》《韻會》《正韻》池鄰切,竝音陳。埃也。《爾雅·釋詁》:久也。謂塵垢稽久也。《詩·小雅》:無將大車,祗自塵兮。《後漢·班固傳》:風伯清塵。《拾遺記》:石虎起樓四十丈,異香為屑,風起則揚之,名芳塵。《嶺南表異錄》:犀角為簪梳,塵不著發,名闢塵犀。
又淫視為游塵,見《穀梁序疏》。
又明窻塵,丹砂,藥名。李白《草創大還》詩:髣髴明窻塵。
又《梵書·圓覺經》:根塵虛妄。注:根塵,六根之塵,謂眼、耳、鼻、舌、心、意。
又《列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見東海三變為桑田,今將行復揚塵乎。
又姓,見《統譜》。
又葉直連切,音廛。班彪《北征賦》:忽進路以息節兮,飲予馬兮洹泉。朝露漸予冠蓋兮,衣晻藹而蒙塵。 [11] 
【亥集下】【鹿部】𪋻
《唐韻》:直珍切。《集韻》:池鄰切,竝音𨻰。《説文》鹿行揚土也。《周語》:𪋻穢暴虐。籀文作𡔙。今作塵。𡔚,籀文𪋻。 [12]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C18;下:U+5875) 字形對比(上:U+5C18;下:U+5875) [3]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丨(豎)②丶(點)③丶(點)④一(橫)⑤丨(豎)⑥一(橫)
【寫法】“小”的首筆亅(豎鈎)去鈎。“小”“土”寬窄大致和當。“小”,豎在豎中線,兩點左低右高。“土”,第二筆豎在豎中線,末筆橫長。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韻書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ĕn
先秦
王力系統
d
ǐe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e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真/文
d
ien/iə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rjin
西漢



東漢





jiən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e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ȡʰ
i̯ĕ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ȡ
ǐ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ȡʰ
je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ɖ
iɪ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ĕ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ȡʰ
ǐe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直珍切
ȡʰje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池鄰切
ȡien
去聲
二十二稕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直刃切
ȡien
中原音韻

陽平
真文
穿

齊齒呼

次清

ʈʂʼi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他人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濁
池鄰切
dʒ‘iə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八賓稟嬪畢
穿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ə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ʰẽ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ʰẽ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ə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ə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ʰən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ʰən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sʰə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zən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dzaŋ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sə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iɛn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sʰə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sə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ʃɐn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ʃɐn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in
24
陽平
文讀
tʰun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i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i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ei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7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24]
  • 4.    平水韻 十一真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21]
  • 5.    常文禮著.智慧漢字[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06:189-190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卷 [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91-1192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06:158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17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41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88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68-169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512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0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2]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1]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53-254
  • 17.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國學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11:218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