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塔哈爾·本·杰倫

鎖定
塔哈爾·本·杰倫(Tahar Ben Jelloun),男,1944年生於摩洛哥北部城市菲斯(Fez),1961年移居法國。他雖然以法文寫作,但他一直沒有加入法國國籍,其寫作風格融合了法國文學和阿拉伯民間文學的特點,因此受到了摩、法兩國讀者的喜愛。他出版於1987年的小説《神聖的夜晚》為他贏得了當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他也是阿拉伯作家中獲此獎的第一人。
中文名
塔哈爾·本·杰倫
外文名
Tahar Ben Jelloun
國    籍
摩洛哥
出生日期
1944年
職    業
作家
主要成就
1987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
2004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
出生地
菲斯
代表作品
神聖的夜晚》《那耀眼的黑暗
性    別

塔哈爾·本·杰倫個人履歷

塔哈爾·本·杰倫個人簡介

塔哈爾·本·杰倫 塔哈爾·本·杰倫
塔哈爾·本·杰倫,1944年出生於摩洛哥古城非斯,小時候在街區的古蘭經學校讀書,六歲時進入雙語學校。他十一歲時跟隨父母到了北部海港丹吉爾,直到十九歲中學畢業,又到了首都拉巴特的大學攻讀哲學。大學期間,他發表了第一部詩集。1971年,由於摩洛哥在哲學教學方面開始阿拉伯化,本·杰倫無法擔任哲學教職,只好去了巴黎,開始攻讀心理學,併為《世界報》撰文。三年後,他獲得社會精神病學博士學位。1985年,他出版了小説《沙之子》,一舉成名;1987年出版的小説《神聖的夜晚》獲得龔古爾文學獎,這是北非法語作家首次獲得該獎。本·杰倫寫了多本教育學方面的著作,如《向我女兒解釋種族主義》、《向孩子們解釋伊斯蘭》《向下紮根!法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 [2]  等等。2001年,小説《那片致盲的漆黑》出版。這部小説講述了摩洛哥的一座地下監獄,很多人在全無光線的狹小地牢裏被長期關押。2004年,這部小説的英譯本獲得IMPAC都柏林文學獎。2008年,本·杰倫被選為龔古爾文學獎評委。 [1] 
《向下紮根!法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 《向下紮根!法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

塔哈爾·本·杰倫當選評委

塔哈爾·本·杰倫-當選為龔古爾獎評委會新評委在龔古爾獎評委會例行會議上,帕特里克·朗博(Patrick Rambaud)和塔哈爾·本·杰倫(Tahar Ben Jelloun)兩位作家當選為新評委,以取代老評委弗朗索瓦·努裏西耶(Francois Nourissier)和達尼埃爾·布朗熱(Daniel Boulanger)辭職後所空出的位子。

塔哈爾·本·杰倫評委會改革

新年伊始,迫於外界對文學評獎機制諸多批評的壓力,龔古爾獎評委會決心進行改革,採取更加透明的政策和評委年輕化的舉措。其中之一是將評委投票的年齡上限設定為80歲,超過80歲則自動轉為名譽評委,不再擁有投票權。於是已是80高齡、從1977年就開始擔任評委並一度擔任過評委會主席的老評委努裏西耶率先垂範,以健康原因提出辭職。85歲高齡的布朗熱也隨後提出只保留名譽頭銜,給新評委騰出位置。

塔哈爾·本·杰倫獲獎

這次補選的兩位新評委也的確讓人耳目一新。論實力,朗博的小説《戰役》 (La Bataille)1997年同時獲得龔古爾獎和法蘭西學院獎,本·杰倫的小説《神聖的夜晚》 (La Nuitsacrée)1987年也獲得過龔古爾獎,2004年他的《這炫目致盲的光》(Cette aveuglante absence de lumière)獲得了都柏林文學獎;論年齡,二人分別是62歲和63歲;論背景本·杰倫是摩洛哥裔,這也表明了評委會的開明態度。

塔哈爾·本·杰倫代表作及獲獎

《那耀眼的黑暗》
摩洛哥當代著名小説家、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得主塔哈爾·本·杰倫(Tahar Ben Jelloun)憑藉其2001年出版的法語小説《那耀眼的黑暗》的英譯本(英文譯名為:This Blinding Absence of Light),於6月27日獲得了本年度的愛爾蘭IMPAC文學獎。
那耀眼的黑暗》的法文原著此前已在法國成為暢銷書,其故事以摩洛哥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71年被指控參與針對當時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的政變軍官在政變失敗被捕後的獄中經歷。那些政變軍官被關押在摩洛哥東南部的塔茲馬馬爾特監獄。在被關押的20年中,許多政變軍官受到了非人道的待遇,而當局在這段時間內一直對外否認塔茲馬馬爾特監獄的存在,直到1991年,才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將這些軍官釋放。
龔古爾獎得主本·杰倫 以“活屍”小説獲得了本年度的IMPAC都柏林文學獎。該獎號稱世界上為單本小説所設獎金最高的文學獎,獎金10萬歐元。 都柏林獎評委會認為,《那耀眼的黑暗》是一部“小説傑作”,並盛讚其“熾熱的樸素和美”,以及“語言的明澈”。小説法文本早已成為法國暢銷書,其故事基於真實事件寫成,敍述了男主人公在摩洛哥沙漠中一座地下集中營渡過的20年駭人聽聞的歲月。此類集中營為已故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為監禁政治犯而設,很多人在全無陽光的窄小地牢裏,被關押了數十年。當地牢於1991年打開時,只有為數不多的囚犯得以倖存。評委會的一位發言人説:“這部關於蠻地和倖存者——那些‘活屍’的小説,同時動人地描述了無限的惡,以及人類求生精神的力量。”
都柏林文學獎由都柏林市議會、市政府和IMPAC公司共同主辦,用以獎勵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以任何語言寫成的文學精品。候選書目由世界47個國家的162家圖書館推薦,其中35部系由外語譯成英文,《那耀眼的黑暗》譯自法文,因此,10萬歐元獎金將由杰倫和該書的英譯者琳達·卡沃代爾(Linda Coverdale)分享,杰倫得7.5萬歐元,卡氏得2.5萬歐元。獲獎者為土耳其作家奧漢·帕穆克(Orhan Pamuk)的《我的名字是紅色》(MyName Is Red)。
《神聖的夜晚》
出版於1987年的《神聖的夜晚》讓他獲得了當年法語文學的最高獎——龔古爾獎,成為北非法語區的阿拉伯作家獲此獎的第一人。此書在中國內地有譯林出版社1988年的中譯本,譯筆甚佳。《神聖的夜晚》講的是一個被當作男孩來養的阿拉伯女孩的命運。故事中的“我”雖生為女孩,但少年時不僅被模擬地施行割禮,而且還遭受過束胸的折磨,直到父親死後,她才擺脱了男孩的生活方式,有了一點點女性生活的自由。然而後來她仍然未擺脱悲劇命運,她被一個盲人男子愛上後,卻被那盲人的姐姐所陷害,並最終被殘酷無情地實施了真正的割禮,成為一個喪失性別特徵的“變性人”。“我”是男性社會的犧牲品,“我”代表了在專制的男權壓迫下處於社會底層中的女性,不但被剝奪了愛和被愛的權利,而且身為女性的正常心靈受到殘忍的扭曲。或許正是本·杰倫在小説中揭示的觸目驚心的事實震動了讀者和評委,作品獲得龔古爾獎後一直暢銷,持續穩居銷售排行榜榜首,賣了50多萬冊。
其他獎項
此外,1988年,本·杰倫的《為女兒講解種族主義》一書,獲聯合國之友的“全球寬容獎”;1994年又以《被撕毀的人》獲頒地中海文學獎。有人預言,倘若再有非洲作家獲諾貝爾獎,本·杰倫恐將當仁不讓。

塔哈爾·本·杰倫社會評價

目前在法國文壇上創作最活躍、名氣最大、讀者最認可的一批作家,大都出生在40年代,他們雖沒有親身經受戰火的洗禮,但青年時代卻經歷了轟轟烈烈的6·8學潮,還有方興未艾的女權運動,其生活與創作與老一輩作家有着很大的差異。他們中的佼佼者有勒克萊齊奧、莫迪阿諾等,而本·杰倫無疑應該列在他們之中。而與同輩的其他作家相比較,本·杰倫又有其特殊的一點,這便是他反種族歧視、反性別歧視的戰鬥精神,無論在他的生活中,還是他的作品,都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
這個特點是由他的社會出身、他的移民意識所決定的。儘管他於1971年定居法國,並從事教育與新聞工作,但他每年都有相當時間回到故國,與留在那裏的家人團聚。這使得他能夠對北非阿拉伯人,尤其是身處多重壓迫下的女性在兩地的不同境遇進行比較。早在1975年,他就以《論法國北非勞工情感與性感之貧困》為題,完成並答辯通過了社會學的博士論文,以論文的形式探討了北非阿拉伯移民在法國社會中的生存狀態,尤其是他們在愛情問題上的精神病理學的症候。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他又出版了《給我女兒解釋的種族主義》(1997)一書,揭示種族主義弊病的實質,其間有雜文集《扁桃樹因傷而枯》(1976),也是探討移民的愛情生活的,可見反種族歧視、反性別歧視的情結幾十年中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間。

塔哈爾·本·杰倫其他作品

1973年,本·杰倫發表了小説處女作《哈魯達》,其後,又有《孤獨的遁世者》、 《瘋子穆哈與智者穆哈》、 《沙土的軀體》等小説作品問世。1987年的《神聖的夜晚》獲得龔古爾獎,給他帶來了榮譽。從此,法國和全世界的人知道了在法國有一個用法語寫作的摩洛哥作家,他通過小説表達自己反對社會不平等的正義感。
《神聖的夜晚》之後,本·杰倫又出版了小説《低垂的眼睛》(1991)、《盲目的天使》(1992)、《初戀總是最後之戀》(1995)等等。幾乎每一部都叫好,每一部都暢銷。
他在1997年出版的小説《錯誤的夜晚》被某些書評家認為是他最好的小説作品。女主人公摩洛哥姑娘齊娜是“公認”的“中了魔”的“邪惡”美人,然而其“充滿毒液”的女性魅力傾倒了全城的男人,男人們一方面咒罵她為“女巫”,另一方面又無不想“希冀於一種例外的情愛”而擁有她,但都陷入泥淖不能自拔。她則詛咒着她的“情人們”,把一個個盲目的男人帶向自作自受的苦海。總之,在世人的眼中,齊娜始終是一個女巫,既不自潔也不自愛。她只是“等待着戈多”。可以認為,在小説《錯誤的夜晚》中,齊娜充當了本·杰倫的代言人,面對社會上的性別偏見和歧視,她勇敢地開口,讓偽君子們暴露了虛偽、奸詐的本質。藉助於一種“文學情境中男性作者的女性人物化”,本·杰倫使“女巫”齊娜贏得了讀者的同情,為傳統意義上的女惡魔伸張了正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