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報

(法國主要日報之一)

鎖定
世界報是法國主要日報之一。1944年在以戴高樂為首的法國臨時政府授意下,由伯爾·伯夫—梅里聯合30名青年記者巴黎合資創辦,梅里擔任社長。該報側重政治和外交報道,對國際重大事件反映靈敏,內容豐富,分析性的稿件較多,社論較有分量,登在頭版,往往反映政府的觀點。它平時印16版至24版,星期日和星期一為合刊,內容比較嚴肅。該報是法國的同人報紙,標榜獨立,不依附政黨和財團,也不接受政府津貼。世界報有限公司股份均為本報工作人員、編輯委員會成員所有。據統計,現在報紙的股份,約49%掌握在記者、編輯和管理人員手中,11%的股份屬於社長的當然股份。現有工作人員300人,駐外記者約20多人。日發行量36萬份,其中20%銷往國外,是法國在國外發行量最大的日報。讀者多為政府官吏、議員、教師和自由職業者 [1] 
中文名
世界報
外文名
Le Monde
語    種
法語
類    別
日報
創刊時間
1944年
出版週期
每日

世界報報紙介紹

《世界報》(法語:Le Monde),法國第二大全國性日報,是法國在海外銷售量最大的日報,在法語國家地區頗有影響,其發行範圍不侷限於法國,歐洲、北美以及大多數非洲國家都有它的訂户,國際知名度頗高。主要讀者是法國和法語國家地區的政、經、知識界及專業人士。外界普遍認為該報的政治立場為中偏左。
法國《世界報》(Le Monde)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創辦於1944年,主要讀者多為知識分子,政府官員等社會精英人物,可以説是法國最有威望的報紙。

世界報發展歷史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法國貝當政府與納粹政權合作。所以,二戰之後法國新政府希望開辦一份在國內外受到尊重的法國報紙,重塑法國的形象。 該報創刊於1944年10月,前身為《時報》(Le Temps)。後者在二戰前曾是最著名的上層社會報紙之一。
世界報 世界報
法國著名抵抗運動記者于貝爾·伯夫-梅里(Hubert Beuve-Mery)在戴高樂的協助下接收了《時報》,聯合30多名年輕記者創辦了《世界報》(Le Monde)。伯夫-梅里為這份新報紙確定了四大原則:國際視野、保持質量、維護獨立、信守承諾。“維護獨立”成為該報原則的核心,伯夫-梅里宣稱要做一份“獨立於政治黨派、金錢力量和宗教勢力”的報紙。1944年12月18日創刊號上第一篇社論宣佈了他們的新聞理想:“本報的第一個宏願就是保證讀者得到明確、真實和儘可能迅速、完整的新聞。”《世界報》是法國唯一獨立自主編輯發行的主要報紙,產權為報紙人員合作所有。

世界報特點介紹

該報內容全面,信息量大,報道嚴肅,深層報道和評論、政要專訪比較多,措辭講究。其國際時評言簡意賅,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參考價值,頗受各方關注。
法國總統、總理、外長常在該報發表獨家談話,外國元首和政經界人物也常接受該報記者採訪。
該報政治傾向“中左”,在國際問題上反映法政府立場。該報擁有近200編輯記者,在全球十餘個大城市派駐有記者。
1944年創辦時,戴高樂要求該報“無論在法國還是在世界上都具有參考價值”,伯夫-梅里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報紙在60年如一日,辦得極為嚴肅,版面緊湊,沒有照片,由少量圖表和漫畫,廣告較少。該報對時事的評論水平很高,文字考究,在國際上頗有聲望。該報每天83個版,讀者對象為高層知識界和專業人員,但其發行範圍並不侷限於法國,歐洲,北美以及大多數非洲國家都有它的訂户。發行量大體保持在30~40萬分的水平上。2003年《世界報》進行改版,從嚴肅轉向活潑,開始採用照片,而且數量較多,從單色轉為彩色,字體加大13%,文章數量減少,圖片增多,使報紙更貼近讀者。在2002年,發行量曾接近60萬份:但在2005年,《世界報》的發行遭遇了“滑鐵盧”,只有32.4萬份。

世界報版面

目前《世界報》採用柏林版式,主刊一般在24版左右,包括頭版、事件、國際、地球、法國、政治、社會、經濟、爭論、文化&潮流、佈告版和天氣與遊戲版。一週出版六天,週六和週日合刊,週六刊出。
除此之外,《世界報》每日還出版內容精良的報紙增刊。週二出版環保&企業、週三出版理財&財富、週五出版書籍、週六的週末增刊內容豐富,一般有運動&健身、文化&思想、科學&技術等內容,而週六週日的合刊會出版多達30多個版面的電視指南地緣政治增刊。

世界報網絡版

1999年世界報網站由世界報股份有限公司注資3000萬成立的子公司——交互世界報(Le Monde interactif)和法國拉加代爾集團共同建立。2002年4月15日世界報網站開始設立付費版,即所謂的“付費牆”,部分文章只有通過付費才能夠進入閲讀。付費內容包括了專題性的新聞信服務、能夠閲讀從1987年起的《世界報》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囊括了自《世界報》創刊之始所記錄的所有歷史資料)、及時獲取的新聞快遞,還有更多的分析文章和資料等更多的個性化服務內容。2003年開始,世界報網站逐漸成為了法語世界第一大新聞網站:根據Google搜索引擎統計顯示,在全球文字媒體的網絡版中,《世界報》網絡版的點擊率居第九位,在英語之外的文字媒體中,它的點擊率居第一位:在法國文字媒體的網站中,更是獨佔鰲頭。網絡版的讀者主要是35歲以下的青年。他們過去並不讀《世界報》,許多人看過網絡版後對這份報紙產生興趣,進而購買或訂閲,網絡版就成為通向文字版《世界報》的橋樑。為提高其發行量作出了貢獻。
隨着無線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報》也不斷進行新媒體新聞改革,適時推出針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移動終端的應用軟件。根據法國相關監管部門的統計,通過《世界報》手機應用進行訪問的用户數量在2012年11月達到了2000多萬次,榮居新聞類網站的第一位,這不能不説明《世界報》在新媒體浪潮中所獲得的巨大成功。

世界報相關事件

批評
2003年《世界報》面臨了巨大的困境。Pierre PéanPhilippe Cohen合作了出版了一本名為《世界報的另一面》(La Face cachée du « Monde »)的書,書中矛頭指向了當時的領導層,時任報社監督委員會主席的Alain Minc、世界報集團主席讓-馬力·科隆巴和《世界報》主編Edwy Plenel,認為《世界報》走向了一個盈利的邏輯,其中立原則受到挑戰,忽視了道德原則,批評者也將一些矛頭指向了一些編輯偏見。這個事件導致讀者對《世界報》的權威性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造成了其廣告額和發行量的雙雙下降。
中法媒體事件
法國著名媒體《世界報》幾天前刊文,指責中國中央電視台CGTN法語頻道“製造”了一個法國記者,來“維護中國的新疆政策”。
在法國《世界報》涉及博蒙記者的這則新聞中,其所強調的更進了一步,是這個“法國記者”是不存在的,是北京捏造出來的。既然人都是北京捏造出來的,她所説的新聞內容當然更是不值一駁。
《世界報》的論據是,他們查遍了法國記者協會登記在冊的記者名單,上面沒有“羅漢娜·博蒙”的名字。於是《世界報》就一口咬定,這個人不存在。
被《世界報》和“漢學家”邦達茲質疑“是否存在”、是否由中國媒體“製造”出來的法國記者,是確有其人,而且強調新疆沒有發生種族滅絕的文章,也確實是她在經過嚴肅調查後撰寫出來的。
觀察者網發現,《世界報》的文章變成付費閲讀(截圖中黃色的為付費鏈接)後,但尚可預覽的部分依然聲稱羅漢娜·博蒙不存在。
法國《世界報》也好、《費加羅報》也好、邦達茲也好,都非常強調博蒙記者為“中國國家媒體寫稿”。是的,中國媒體是publique的,是公共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私人資本控制媒體,利用媒體來謀私利。法國國家不也擁有電視二台、三台和其他國際廣播電台等很多媒體嗎?但關鍵問題並不是誰擁有媒體,而是媒體説的是真話,還是謊言。在博蒙記者是否存在、是否真的是一位法國記者一事上,非常清晰的事實是,法國《世界報》撒了謊、邦達茲撒了謊,而中國中央電視台説的是完全的真話。僅此,你們就必須道歉 [2] 
公開信事件
中國駐法國使館注意到《世界報》2021年5月20日刊登了幾位法國科學家呼籲抵制華為巴黎拉格朗日研發中心的公開信,公開信有關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恐將嚴重誤導讀者,損害中國形象。
根據法國1881年《新聞自由法》第13、29、42條關於答辯權誹謗罪的有關規定,中國使館要求《世界報》在下期報紙上完整刊登以下內容:《世界報》2021年5月20日刊登了幾位法國科學家呼籲抵制華為巴黎拉格朗日研發中心的公開信,其中有關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完全歪曲中國形象,中國使館對此感到震驚,不得不在此做出評論。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