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諾貝爾獎

(以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命名的獎項)

鎖定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 priset,英語:Nobel Prize)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1] 
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增設“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佈得主。頒獎典禮於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週年紀念日,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由國王舉行授獎儀式。2020年9月24日諾貝爾基金會主席拉爾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諾貝爾獎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110萬美元) [2]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顯示,諾貝爾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截至2023年,共授予965位個人和27個團體 [3]  ,其中4位個人以及1個團體兩次獲獎、1個團體三次獲獎 [4]  [106] 
2023年10月2日至9日,2023年諾貝爾獎陸續頒佈。 [98] 
中文名
諾貝爾獎
外文名
瑞典語:Nobel priset;挪威語:Nobel prisen;英語:Nobel Prize
主辦單位
瑞典皇家科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瑞典文學院挪威諾貝爾委員會
獎項組成
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首次頒發時間
1901年(經濟學獎為1969年)
首屆得主
威廉·康拉德·倫琴雅各布斯·亨裏克斯·範托夫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蘇利·普呂多姆讓·亨利·杜南弗雷德裏克·帕西
公佈時間
每年10月
頒獎時間
12月10日
頒獎地點
瑞典斯德哥爾摩、挪威奧斯陸
頒獎人
瑞典國王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
頒獎週期
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
獎勵內容
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
獎勵對象
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在經濟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諾貝爾獎獎項歷史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以下簡稱:諾貝爾)在他逝世前一年寫成的最後一份遺囑於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簽訂。根據最後遺囑所述,他的遺產將用於建立一系列獎項,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用於設立五個諾貝爾獎的資產佔諾貝爾總資產的94%,即3100萬瑞典克朗 [5] 
1897年4月26日,諾貝爾的遺囑才經挪威議會通過執行,執行人朗納·索爾曼和呂多爾夫·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uist)設立了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遺產和獎金。遺囑通過後,議會委任瑞典皇家科學院為物理獎和化學獎的頒發機構,卡羅林斯卡學院為醫學和生理學獎的頒發機構,瑞典文學院為文學獎的頒發機構,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為和平獎的頒發機構。諾貝爾基金會其後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判據上達成了協議。
1900年,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頒佈諾貝爾基金會的新規條。
1901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逝世5週年紀念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遺囑手稿(共四頁)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5] 
中文翻譯
諾貝爾遺囑手稿(1/4) 諾貝爾遺囑手稿(1/4)
諾貝爾遺囑手稿(2/4) 諾貝爾遺囑手稿(2/4)
我,簽名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經過鄭重的考慮後特此宣佈,下文是關於處理我死後所留下的財產的遺囑:
在此我要求遺囑執行人以如下方式處置我可以兑現的剩餘財產:將上述財產兑換成現金,然後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度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
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物理獎和化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頒發;醫學和生理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頒發;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文學院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的5人委員會頒發。
對於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説,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獎金是我的迫切願望······
這是我的一切遺囑中有效的遺囑。在我死後,若發現以前任何有關財產處置的遺囑,一概作廢。
諾貝爾遺囑手稿(3/4) 諾貝爾遺囑手稿(3/4)
諾貝爾遺囑手稿(4/4) 諾貝爾遺囑手稿(4/4)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死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死後追授諾貝爾獎的獲獎者。
1935年,卡爾·馮·奧西茨基(德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未能出席領獎,因為當時的德國拒絕向他發放護照。
1938年,裏夏德·庫恩(德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獎金。
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格哈德·多馬克(德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兩人都受到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的禁止,而不能接受獎金。
華人獲獎者
華人獲獎者(4張)
1958年,俄羅斯出生的鮑利斯·列奧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面對蘇聯政府的壓力而不得不拒絕領取諾貝爾文學獎
1961年,達格·哈馬舍爾德死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是第一位死後追授該獎的獲獎者。
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式因為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的身體原因而改在莫斯科舉行,由瑞典駐蘇聯大使代表國王授獎。
1964年,讓-保羅·薩特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在成立300週年之際,捐出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並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6] 
1973年,越南政治家黎德壽拒絕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是唯一拒絕該獎的人。
1974年,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除非諾貝爾獎宣佈後死亡,否則不得追授諾貝爾獎。
1975年,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蘇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未能出席領獎,因為當時的蘇聯政府拒絕向他發放護照。
1991年,昂山素季(緬甸)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未能出席領獎,因為她遭到緬甸政府軟禁。獲釋並當選議員後,她於2012年6月16日親自領獎。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與愛爾蘭醫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分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2018年5月4日,由於深陷性醜聞風波,瑞典文學院表示,將不會在2018年頒發諾貝爾文學獎,保留到2019年一起頒發 [7-8] 
2020年9月24日,諾貝爾基金會主席拉爾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諾貝爾獎獎金將增加100萬瑞典克朗(約11萬美元),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110萬美元) [2] 
2021年10月7日,Abdulrazak Gurnah獲得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 [80] 
2021年10月8日,瑪麗亞•雷沙(Maria Ressa)和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獲得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 [83] 
2023年9月20日,據諾貝爾獎官網,2023年諾貝爾獎將於10月2日至9日陸續公佈,其中,諾貝爾文學獎將於10月5日(北京時間晚上7點)揭曉。 [99] 
2023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以表彰其“推進了我們對女性勞動力市場結果的理解”。 [105] 

諾貝爾獎獎項設置

諾貝爾獎獎項綜述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包括由諾貝爾基金會官方頒發的6個獎項,分別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1]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獎金數額可以在兩份工作成果之間平均分配,每份工作成果都應被視為可獲獎。如果一份工作成果是由兩個或三個人完成的,則應共同獎勵。在任何情況下,獎金數額均不得超過三人。” [4]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如果沒有找到足夠重要的工作成果,這筆獎金將被保留到下一年。如果即便如此,仍不能授予該獎項,則應將其金額添加到基金會的資金中。” [4] 

諾貝爾獎獎金

諾貝爾獎的獎金通過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來獲得,獎金總是以瑞典的貨幣瑞典克朗頒發,每年的獎金金額視諾貝爾基金的投資收益而定。
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的時候,每單項的獎金為15萬瑞典克朗,當時相當於瑞典一個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
1980年,諾貝爾獎的單項獎金達到100萬瑞典克朗,1991年為600萬瑞典克朗,1992年為650萬瑞典克朗,1993年為670萬瑞典克朗,2000年單項獎金達到了900萬瑞典克朗(當時約摺合100萬美元)。
2001年到2011年,單項獎金均為1000萬瑞典克朗(在2011年,摺合約145萬美元)。
2012年,從此前的1千萬克朗減少至800萬克朗。
2017年9月25日,瑞典的諾貝爾基金會宣佈,將2017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獎金提高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82萬元),向獲獎者給予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740萬元)。此次提高獎金,諾貝爾基金會解釋稱是因為財務狀況得到了改善 [9] 
2020年9月24日,諾貝爾基金會主席拉爾斯·海肯斯滕(Lars Heikensten)表示,2020年的諾貝爾獎獎金將增加100萬瑞典克朗(約11萬美元),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110萬美元)。 [2] 
2023年9月15日,管理諾貝爾獎的諾貝爾基金會表示,2023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將獲得額外的100萬瑞典克朗,使獎金總額達到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98.6萬美元)。 [109] 

諾貝爾獎組織流程

諾貝爾獎評選過程

諾貝爾獎的評選過程為(以下為主要過程,具體獎項的過程稍有不同) [10-11]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不得毛遂自薦。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
每年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每年10月中旬,公佈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每年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及王后出席並授獎。

諾貝爾獎提名流程

根據規定,諾貝爾獎委員會給有能力和資格提名的人發送機密文件,由他們推薦諾貝爾獎獲獎人選,合格的提名人(Qualified nominators)要求如下:
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10-11]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提名過程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提名過程 [10]

諾貝爾獎評選考核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5]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5] 
諾貝爾獎遵循的原則是,除了公佈最終獲獎者外,候選人的名單都不對外公開,並設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對於每年可能出現的各種傳説,説某人獲得提名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其真實性必須在50年後才能得到驗證。

諾貝爾獎歷屆回顧

歷屆獎項
年份
名稱
年份
名稱
年份
名稱
1901
1901年諾貝爾獎
1902
1902年諾貝爾獎
1903
1903年諾貝爾獎
1904
1904年諾貝爾獎
1905
1905年諾貝爾獎
1906
1906年諾貝爾獎
1907
1907年諾貝爾獎
1908
1908年諾貝爾獎
1909
1909年諾貝爾獎
1910
1910年諾貝爾獎
1911
1911年諾貝爾獎
1912
1912年諾貝爾獎
1913
1913年諾貝爾獎
1914
1914年諾貝爾獎
1915
1915年諾貝爾獎
1916
1916年諾貝爾獎
1917
1917年諾貝爾獎
1918
1918年諾貝爾獎
1919
1919年諾貝爾獎
1920
1920年諾貝爾獎
1921
1921年諾貝爾獎
1922
1922年諾貝爾獎
1923
1923年諾貝爾獎
1924
1924年諾貝爾獎
1925
1925年諾貝爾獎
1926
1926年諾貝爾獎
1927
1927年諾貝爾獎
1928
1928年諾貝爾獎
1929
1929年諾貝爾獎
1930
1930年諾貝爾獎
1931
1931年諾貝爾獎
1932
1932年諾貝爾獎
1933
1933年諾貝爾獎
1934
1934年諾貝爾獎
1935
1935年諾貝爾獎
1936
1936年諾貝爾獎
1937
1937年諾貝爾獎
1938
1938年諾貝爾獎
1939
1939年諾貝爾獎
1940
1940年諾貝爾獎
1941
1941年諾貝爾獎
1942
1942年諾貝爾獎
1943
1943年諾貝爾獎
1944
1944年諾貝爾獎
1945
1945年諾貝爾獎
1946
1946年諾貝爾獎
1947
1947年諾貝爾獎
1948
1948年諾貝爾獎
1949
1949年諾貝爾獎
1950
1950年諾貝爾獎
1951
1951年諾貝爾獎
1952
1952年諾貝爾獎
1953
1953年諾貝爾獎
1954
1954年諾貝爾獎
1955
1955年諾貝爾獎
1956
1956年諾貝爾獎
1957
1957年諾貝爾獎
1958
1958年諾貝爾獎
1959
1959年諾貝爾獎
1960
1960年諾貝爾獎
1961
1961年諾貝爾獎
1962
1962年諾貝爾獎
1963
1963年諾貝爾獎
1964
1964年諾貝爾獎
1965
1965年諾貝爾獎
1966
1966年諾貝爾獎
1967
1967年諾貝爾獎
1968
1968年諾貝爾獎
1969
1969年諾貝爾獎
1970
1970年諾貝爾獎
1971
1971年諾貝爾獎
1972
1972年諾貝爾獎
1973
1973年諾貝爾獎
1974
1974年諾貝爾獎
1975
1975年諾貝爾獎
1976
1976年諾貝爾獎
1977
1977年諾貝爾獎
1978
1978年諾貝爾獎
1979
1979年諾貝爾獎
1980
1980年諾貝爾獎
1981
1981年諾貝爾獎
1982
1982年諾貝爾獎
1983
1983年諾貝爾獎
1984
1984年諾貝爾獎
1985
1985年諾貝爾獎
1986
1986年諾貝爾獎
1987
1987年諾貝爾獎
1988
1988年諾貝爾獎
1989
1989年諾貝爾獎
1990
1990年諾貝爾獎
1991
1991年諾貝爾獎
1992
1992年諾貝爾獎
1993
1993年諾貝爾獎
1994
1994年諾貝爾獎
1995
1995年諾貝爾獎
1996
1996年諾貝爾獎
1997
1997年諾貝爾獎
1998
1998年諾貝爾獎
1999
1999年諾貝爾獎
2000
2000年諾貝爾獎
2001
2001年諾貝爾獎
2002
2002年諾貝爾獎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年
2023

諾貝爾獎歷屆獲獎

截至2019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 [3]  ,這其中4位個人以及1個團體(聯合國難民署)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1個團體(紅十字會)曾三次獲得諾貝爾獎,故總計923次授予個人、27次授予團體 [4] 
1901年至1968年,諾貝爾獎頒發五項,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 [3] 
歷屆獲獎名單
年份
物理學獎
化學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1901年
1902年
1903年
1904年
1905年
亨利克·顯克微支
1906年
約瑟夫·湯姆孫
1907年
路易·雷諾
1908年
克拉斯·蓬圖斯·阿諾爾德松;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阿爾弗雷德·維爾納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1914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15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16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17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國際紅十字會
1918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19年
沒有頒獎
1920年
1921年
沒有頒獎
1922年
1923年
弗雷德裏克·班廷;
威廉·勃特勒·葉芝
沒有頒獎
1924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25年
沒有頒獎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沒有頒獎
1929年
1930年
卡爾·蘭德施泰納
1931年
沒有頒獎
1932年
維爾納·海森堡
沒有頒獎
1933年
沒有頒獎
1934年
沒有頒獎
1935年
伊倫·約里奧-居里
沒有頒獎
1936年
卡爾·戴維·安德森
1937年
克林頓·約瑟夫·戴維孫;
1938年
1939年
沒有頒獎
1940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41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42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43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1947年
1948年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沒有頒獎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54年
歐內斯特·海明威
聯合國難民署
1955年
沒有頒獎
1956年
威廉·肖克利;
沒有頒獎
1957年
1958年
帕維爾·切連科夫;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約翰內斯·延森
1964年
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
1965年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1966年
沒有頒獎
1967年
米格爾·阿斯圖里亞斯
沒有頒獎
1968年
年份
物理學獎
化學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經濟學獎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威廉·霍華德·斯坦
沒有頒獎
1973年
布賴恩·約瑟夫森
傑弗裏·威爾金森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米爾頓·佛利民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謝爾登·格拉肖;
1980年
1981年
聯合國難民署
1982年
加西亞·馬爾克斯
1983年
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1984年
理查德·約翰·斯通
1985年
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
1986年
埃利·維瑟爾
1987年
讓-馬裏·萊恩;
1988年
梅爾文·施瓦茨;
傑克·施泰因貝格爾
1989年
諾曼·拉姆齊;
沃爾夫岡·保羅
米高·畢曉普;
——
1990年
傑爾姆·弗裏德曼;
亨利·肯德爾;
理查·泰勒
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
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內丁·戈迪默
1992年
1993年
納爾遜·曼德拉;
1994年
伯特倫·布羅克豪斯;
克利福德·沙爾
希蒙·佩雷斯;
萊因哈德·澤爾騰
1995年
弗雷德裏克·萊因斯
1996年
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1997年
威廉·菲利普斯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艾倫·麥克迪爾米德;
2001年
卡爾·威曼;
喬治·阿克洛夫;
2002年
2003年
維塔利·金茲堡;
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羅傑·科恩伯格
安德魯·法厄;
奧爾罕·帕穆克
2007年
馬丁·埃文斯;
阿爾·戈爾
羅傑·梅爾森
2008年
下村脩;
2009年
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
貝拉克·奧巴馬
2010年
——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2011年
2012年
約翰·格登;
2013年
2014年
邁-布里特·莫澤;
2015年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2016年
讓-彼埃爾·索瓦;
伯納德·費林加
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
2017年
雅克·杜波切特;
2018年
2019年
吉姆·皮布爾斯;
米歇爾·麥耶
約翰·B·古迪納夫;
艾絲特·杜芙若;
2020年
2021年
[76-77] 
本亞明·利斯特;戴維·麥克米倫 [78]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79]  [81] 
2022年
阿萊斯•比亞利亞茨基、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館和烏克蘭人權組織公民自由中心
2023年
納爾吉斯·穆哈瑪迪 [108] 
考資料: [12-51]  [86-91]  [94-97]  [100-105] 

諾貝爾獎統計數據

諾貝爾獎獎項統計

獎項
次數
人數
一名獲獎者
兩名獲獎者
三位獲獎者
物理學獎
117
225
47
32
38
化學獎
115
194
63
25
27
生理學或醫學獎
114
227
40
35
39
文學獎
116
120
112
4
——
和平獎
104
111 + 30
70
31
9
經濟學獎
55
93
26
20
9
總計
597
1000
358
147
106
注:以上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來源於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參考資料: [3-4]  [107] 

諾貝爾獎具體統計

項目
具體説明
停發
物理學獎:1916、1931、1934、1940、1941、1942
化學獎: 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1942
生理學或醫學獎: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1942
文學獎:1914、1918、1935、1940、1941、1942、1943
和平獎:1914、1915、1916、1918、1923、1924、1928、1932、1939、1940、1941、1942、1943、1948、1955、1956、1966、1967、1972
年齡(所有獎項最年輕獲獎者) [41] 
1.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獎年齡17歲,巴基斯坦人,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2.勞倫斯·布拉格,獲獎年齡25歲,英國人,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3.納迪婭·穆拉德,獲獎年齡25歲,伊拉克人,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
4.維爾納·海森堡,獲獎年齡31歲,德國人,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5.李政道,獲獎年齡31歲,美籍華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卡爾·大衞·安德森,獲獎年齡31歲,美國人,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7.保羅·迪拉克,獲獎年齡31歲,英國人,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8.弗雷德裏克·班廷,獲獎年齡32歲,加拿大人,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9.塔瓦庫勒·卡曼,獲獎年齡32歲,也門人,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
10.魯道夫·路德維希·穆斯堡爾,獲獎年齡32歲,德國人,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梅里德·科里根,獲獎年齡32歲,北愛爾蘭人,1976年諾貝爾和平獎
年齡(單項獎最年輕獲獎者)
物理學獎: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獲獎年齡25歲,英國人,1915年獲獎
化學獎:讓·弗雷德裏克·約里奧-居里,獲獎年齡35歲,法國人,1935年獲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弗雷德裏克·班廷,獲獎年齡32歲,加拿大人,1923年獲獎
文學獎: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獲獎年齡41歲,英國人,1907年獲獎
和平獎: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獎年齡17歲,巴基斯坦人,2014年獲獎
經濟學獎:艾絲特·杜芙若,獲獎年齡46歲,法國人,2019年獲獎
次數
瑪麗·居里(法國):1903年物理學獎;1911年化學獎
萊納斯·卡爾·鮑林(美國):1954年化學獎;1962年和平獎
約翰·巴丁(美國):1956年物理學獎;1972年物理學獎
弗雷德裏克·桑格(英國):1958年化學獎;1980年化學獎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1917年和平獎;1944年和平獎;1963年和平獎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1954年和平獎;1981年和平獎
卡爾·巴里·夏普萊斯:2001年、2022年化學獎
拒絕領獎
1964年,讓·保羅·薩特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
1973年,黎德壽拒絕接受諾貝爾和平獎
2004年,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
政府阻止
1935年,卡爾·馮·奧西茨基(德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受到納粹德國的禁止
1938年,裏夏德·庫恩(德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受到納粹德國的禁止
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受到納粹德國的禁止
1939年,格哈德·多馬克(德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受到納粹德國的禁止
1958年,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蘇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受到蘇聯政府的禁止
1970年,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蘇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受到蘇聯政府的禁止
頒獎時已被逮捕
卡爾·馮·奧西茨基(德國)、昂山素季(緬甸)
過世後獲獎
1931年,埃裏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過世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1年,達格·哈馬舍爾德過世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2011年,拉爾夫·斯坦曼過世後三天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父子獲獎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1906年,物理學獎)和喬治·佩吉特·湯姆森(1937年,物理學獎)
威廉·亨利·布拉格(1915年,物理學獎)和威廉·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物理學獎)
尼爾斯·玻爾(1922年,物理學獎)和奧格·尼爾斯·玻爾(1975年,物理學獎)
曼內·西格巴恩(1924年,物理學獎)和凱·西格巴恩(1981年,物理學獎)
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1929年,化學獎)和烏爾夫·馮·奧伊勒(197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亞瑟·科恩伯格(195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羅傑·大衞·科恩伯格(2006年,化學獎)
蘇恩·伯格斯特龍(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和斯萬特·帕博(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夫妻獲獎
1903年,瑪麗·居里皮埃爾·居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7年,格蒂·特蕾莎·科裏卡爾·斐迪南·科裏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74年,岡納·繆爾達爾獲得諾貝爾諾貝爾經濟學獎;阿爾瓦·米達爾198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2014年,梅·布萊特·莫索爾愛德華·莫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9年,阿比吉特·班納吉和艾絲特·杜芙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母女獲獎
瑪麗·居里(1903年物理學獎;1911年化學獎)和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935年化學獎)
父女獲獎
皮埃爾·居里(1903年物理學獎)和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935年化學獎)
兄弟獲獎
簡·丁伯根(1969年經濟學獎)和尼可拉斯·丁伯根(1973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者人數(校友、教職工及正式研究人員)最多的十所高校 [52-53] 
1.美國哈佛大學(160人)
2.英國劍橋大學(120人)
3.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07人)
4.美國芝加哥大學(100人)
5.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7人)
7.美國斯坦福大學(83人)
8.美國加州理工學院(74人)
9.英國牛津大學(72人)
10.美國普林斯頓大學(68人)
獲獎者人數(校友、教職工及正式研究人員)最多的五所亞洲高校 [54-55] 
1.日本京都大學(19人)
2.日本東京大學(16人)
3.以色列希伯來大學(15人)
4.日本名古屋大學(6人)
4.以色列威茲曼科學院(6人)
獲獎時國籍與原國籍最多的十個國家 [56-58] 
1. 美國,366
2. 英國,131
3. 德國,106
4. 法國,62
5. 瑞典,30
6. 瑞士,26
7. 日本,26
8. 加拿大,23
9.俄羅斯,23
10. 奧地利,21
中國內地及中國港澳台地區獲得者
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均為中華台北籍貫 [59-61]  其中李政道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楊振寧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 [62]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文學家) [63-64]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科學家) [65-66]  首位獲科學類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67] 
海外華人獲得者
1976年,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祖籍山東日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1986年,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
1997年,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祖籍江蘇太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
1998年,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平頂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2000年,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首位圓中文作家諾獎夢 [68] 
2008年,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祖籍浙江杭州)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9年,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英美雙國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注:以上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來源於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參考資料: [3-4] 

諾貝爾獎文化傳統

諾貝爾獎設立宗旨

諾貝爾獎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1] 

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諾貝爾獎頒獎儀式(13張)
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在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每次頒獎典禮都是下午舉行,這是因為諾貝爾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在1901年第一次頒獎時,人們便選擇在諾貝爾逝世的時刻舉行儀式,這一有特殊意義的做法一直沿襲下來。典禮上,得主會獲頒發一份證書、一枚獎牌以及一份記有獎金金額的文件 [69] 
每年出席頒獎儀式的人數限於1500人到1800人;男士燕尾服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夜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聖莫雷(聖莫雷是諾貝爾逝世的地方)空運來,這意味着對諾貝爾的紀念和尊重 [70] 
2021年,由於新冠疫情,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再次改為線上舉行,諾貝爾獎頒獎晚宴被取消。 [85] 

諾貝爾獎獎牌證書

  • 獎牌
諾貝爾獎的金質獎章約重270克,內含黃金,獎章直徑約為6.5釐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圖案不同。
物理學獎、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的獎章出自瑞典雕塑家埃裏克·林德伯格之手,獎章上的諾貝爾西裝革履,一旁還刻有他的名字以及生卒年份。四個獎項獎章的背面圖案不同,但風格類似,都是取神話中的美好意象雕刻出有寓意的圖案。其中,物理學獎、化學獎獎章圖案相同,母性與生育之神伊西斯手握豐饒之角,而科學女神正在掀開母性與生育之神伊西斯的面紗,西方文化中,“掀開伊西斯的面紗”指代破解神秘現象;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背面,是醫藥女神膝上攤着書,為病人接泉水來喝;文學獎獎章背面,寓意着創作靈感的繆斯女神演奏着七絃琴,一個年輕人坐在月桂樹下,邊聽邊記錄。
和平獎獎章由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朗設計,與其他獎章相比,正面除諾貝爾人物形象略有不同之外,他的姓名和生卒年份也被移到了獎章邊緣處。背面的圖案則是三個人互相搭在對方肩膀上,展現着兄弟一樣的友情。獎章上的銘文為“為了人類的和平與兄弟情誼”。
經濟學獎獎章的設計者是瑞典雕塑家貢沃爾·斯文松·倫德奎斯特,正面諾貝爾頭像下面有兩個交叉的豐饒之角,環繞文字為“瑞典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968”。而背面是象徵着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北極星會徽 [71] 
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獎章正面 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獎章正面
諾貝爾和平獎獎章正面 諾貝爾和平獎獎章正面
諾貝爾經濟學獎獎章正面 諾貝爾經濟學獎獎章正面
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獎章背面 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獎章背面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背面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背面
諾貝爾文學獎獎章背面 諾貝爾文學獎獎章背面
諾貝爾和平獎獎章背面 諾貝爾和平獎獎章背面
諾貝爾經濟學獎獎章背面 諾貝爾經濟學獎獎章背面
  • 證書
瑞典國王會親自將諾貝爾獎證書頒給得主。證書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設計,每位得主的證書都是獨一無二的。證書上有一幅圖畫,以及獲獎者的姓名和得獎原因 [72] 

諾貝爾獎獎項軼事

諾貝爾獎沒有諾貝爾數學獎

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流傳較廣的説法是與諾貝爾個人情感生活有關。但是數學家們的説法更傾向認為,這與諾貝爾的科學觀有關。諾貝爾在16歲時就終止了公立中學的教育,但他沒有繼續上大學,他從一位優秀的俄羅斯有機化學家Zinin那裏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事實上,正是Zinin在1855年把諾貝爾的注意力引向硝化甘油,諾貝爾是一位19世紀典型的天才的發明家。他的發明需要材料、果斷和直覺,但不需要任何高等數學的知識,在19世紀的下半世紀,化學領域一般是不需要高等數學的,諾貝爾的數學知識可能不超過四則運算和比例率。數學化學中的基本變化只是發生在諾貝爾死後,1900年以後的不多幾年,諾貝爾獎就不可能忽視數學的影響 [73] 

諾貝爾獎巧合

2007年10月10日,2007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公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因為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而幸運獲獎。巧合的是,當天正好是埃特爾71歲生日 [73] 

諾貝爾獎等待55年

1911年,裴頓·勞斯公佈了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是他等了55年直到85歲時獲得196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73] 

諾貝爾獎居里家族

瑪麗·居里,1903年物理學獎、1911年化學獎,丈夫皮埃爾·居里,1903年物理學獎。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935年化學獎,大女兒的丈夫讓·弗雷德裏克·約里奧-居里,1935年化學獎。小女兒艾芙·居里不是科學家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小女兒的丈夫亨利·拉波易斯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領取了1965年和平獎 [73] 

諾貝爾獎社會評價

諾貝爾獎被普遍認為是在世界範圍內,所有頒獎領域內(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經濟學)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 [74]  。(The Nobel Prize is widely considered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award. It is awarded for achievements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peace and economics.) [7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