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

(201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是由孟長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9年9月27日出版的新體系基礎化學實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建設成果之一。該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化學化工類、材料類、環境科學類、生命科學類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基礎化學實驗課程教材。 [8-9] 
該書滲透着實驗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不斷深化改革的成果,實驗內容貫穿一條主線:物質的製備、提純—性質及其參數測定—組分分析與結構表徵,將原有的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重新整合成具有獨立體系的基礎化學實驗。 [8] 
書    名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
作    者
主編:孟長功,副主編:田福平、宿豔、徐鐵齊、王春燕、姜文鳳
類    別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9年9月27日
頁    數
424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040526264
CIP核字號
2019183811
字    數
600千字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成書過程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修訂情況

該次修訂,將第二版的第一章化學實驗基本知識與技術拆分為兩章,以突出基本知識與技術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基礎地位。第一章強化了化學實驗中的安全問題與環保方面的知識,第二章增加了部分新的實驗技術。考慮到化學學科的發展和實驗條件的改善,該次修訂增加和刪減了部分實驗項目,增加的實驗項目基本上來源於參編教師的科研成果。該次修訂將化學實驗中涉及的基本操作製作成視頻文件,學生可以通過掃描書中二維碼瀏覽相關的視頻文件。 [8] 
該書修訂分工如下:孟長功負責第一章、第二章和附錄部分,田福平、宿豔、徐鐵齊、王春燕分別負責物理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和無機化學實驗相關內容,姜文鳳統籌策劃全書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此外,還有近十位教師參與了該書的修訂。全書最終由孟長功統稿。辛劍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化學系多位教師為該書的修訂提出了意見。 [8] 
該書修訂、編寫人員
主編
孟長功
副主編
田福平、宿豔、徐鐵齊、王春燕、姜文鳳
其他修訂、編寫人員
崔淼、戴嶽、潘玉珍、張永策、李敏、胡濤、張豔娟、陳靜、賀民、賈翠英 [8]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出版工作

2019年9月27日,《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9] 
出版工作人員
策劃編輯
責任編輯
封面設計
版式設計
插圖繪製
責任校對
責任印製
翟怡
曹瑛
於文燕
徐豔妮
於博
李大鵬
韓剛 [8]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內容簡介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共分六章,第一、二章為化學實驗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術,第三至六章共編入86個實驗,其中第三至五章為按照主線“物質的製備、提純—性質及其參數測定—組分分析與結構表徵”設計的基礎實驗,第六章為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附錄1介紹了化學實驗常用儀器裝備的使用,附錄2為一些重要的理化數據,附錄3至6為常見化合物溶解性、離子及化合物顏色與陰陽離子鑑定的介紹。 [8]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教材目錄

第一章 化學實驗基本知識
1.1 實驗室規則
1.2 實驗室安全與事故處理
1.3 三廢處理
1.4 化學實驗所用的水和試劑
1.5 化學實驗常用的玻璃(瓷質)儀器
1.5.1 量器
1.5.2 容器
1.5.3 濾器
1.5.4 其他玻璃儀器
1.5.5 玻璃儀器的清洗和乾燥
1.6 實驗數據的讀取與可疑數據的取捨
1.6.1 有效數字
1.6.2 數據讀取
1.6.3 可疑值的取捨
1.6.4 測量結果的表示
1.7 誤差與數據處理
1.7.1 誤差種類、起因和特點
1.7.2 誤差的表示法
1.7.3 作圖法
1.8 實驗預習、實驗記錄和實驗報告
1.8.1 實驗預習
1.8.2 實驗記錄
1.8.3 實驗報告
第二章 化學實驗基本技術
2.1 物料的量取
2.1.1 固體物料的量取
2.1.2 液體物料的量取
2.2 溶解與溶液的配製
2.3 攪拌與振盪
2.4 加熱
2.4.1 煤氣燈加熱
2.4.2 熱浴加熱
2.4.3 電熱設備加熱
2.5 冷卻
2.6 分離與提純
2.6.1 溶液的蒸發
2.6.2 固體的過濾和洗滌
2.6.3 固體的烘乾和灼燒
2.6.4 蒸餾
2.6.5 分餾
2.6.6 萃取
2.6.7 重結晶
2.6.8 乾燥
2.6.9 薄層色譜法
2.6.10 柱色譜法
2.6.11 紙色譜法
2.7 常用實驗裝置的裝配
2.7.1 簡單玻璃儀器的加工
2.7.2 玻璃儀器的連接與裝配
第三章 物質的製備、提純和性質
實驗1 玻璃管(棒)的簡單加工
實驗2 氯化鈉的提純
實驗3 硫酸銅的提純(微型實驗)
實驗4 酸鹼反應與緩衝溶液
實驗5 配合物與沉澱-溶解平衡
實驗6 氧化-還原反應
實驗7 p區非金屬化合物的性質(一)(硼、碳、硅、氮、磷)
實驗8 p區重要金屬化合物的性質(錫、鉛、銻、鉍)
實驗9 p區非金屬化合物的性質(二)(氧、硫、氯、溴、碘)
實驗10 d區元素化合物的性質(一)(鉻、錳、鐵、鈷、鎳)
實驗11 d區元素化合物的性質(二)(銅、銀、鋅、鎘、汞)
實驗12 無水乙醇的製備
實驗13 萘的精製
實驗14 環己烯的製備
實驗15 1-溴丁烷的製備
實驗16 乙酸異戊酯的製備
實驗17 乙酰苯胺的製備
實驗18 肉桂酸的製備
實驗19 3-丁酮酸乙酯的製備
實驗20 β-萘乙醚的製備(微量合成)
實驗21 喹啉的製備
實驗22 扁桃酸(苦杏仁酸)的製備
實驗23 2,6-二叔丁基-4-甲苯酚的製備
實驗24 巴比妥酸的製備
第四章 物理化學量的測定
實驗25 燃燒熱的測定
實驗26 溶解熱的測定
實驗27 液體飽和蒸氣壓的測定
實驗28 化學反應的平衡常數及熱力學函數變的測定(氨基甲酸銨的熱分解)
實驗29 凝固點降低法測定非揮發性溶質的摩爾質量
實驗30 完全互溶雙液系沸點-組成圖的測定
實驗31 二組分金屬相圖的測定
實驗32 一級反應動力學——H2O2催化分解速率常數的測定
實驗33 乙酸乙酯皂化反應速率常數及活化能的測定
實驗34 溶液表面張力及吸附分子橫截面積的測定
實驗35 溶液等温吸附法測定固體吸附劑的比表面積
實驗36 膠體的製備及性質研究
實驗37 黏度法測定高聚物的黏均分子量
實驗38 強、弱電解質的摩爾電導率與濃度關係的對比研究
實驗39 原電池電動勢的測定及應用
實驗40 差熱分析法研究物質熱穩定性及固相反應
實驗41 分子介電常數和偶極矩的測定
實驗42 磁化率的測定
第五章 物質的定量分析與結構表徵
實驗43 容量器皿的校準
實驗44 鹼灰中總鹼度的測定
實驗45 水硬度的測定
實驗46 鈣鹽中鈣含量的測定
實驗47 鐵礦石中鐵含量的測定
實驗48 離子選擇電極法測定飲用水中氟的含量
實驗49 自動電位滴定法連續測定工業廢水中碘和氯的含量
實驗50 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鐵含量
實驗51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蘋果醋飲料中維生素C的含量
實驗5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生活用水中鈣和鎂的含量
實驗53 醇系物的氣相色譜法分析
實驗54 毛細管氣相色譜法測定輕質重整石腦油中芳烴含量
實驗55 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磺胺類藥物的成分
實驗56 綠茶中兒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
實驗57 有機化合物結構的紅外光譜測定和分析
實驗58 毛細管區帶電泳分離檢測甘草中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
第六章 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
綜合性實驗
實驗59 硫酸亞鐵銨的製備及質量檢驗
實驗60 三草酸合鐵(Ⅲ)酸鉀的製備、組成測定及表徵
實驗61 鉻(Ⅲ)配合物的製備和分裂能的測定(微型實驗)
實驗62 含鐵化合物的製備及其含量測定
實驗63 含鋅藥物的製備及含量測定
實驗64 葡萄糖酸鋅的合成
實驗65 亞硝基過硫酸鉀的製備
實驗66 鍍鎳液分析
實驗67 水泥熟料中重要氧化物含量的測定
實驗68 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的製備與有效成分的測定
實驗69 乙酰基二茂鐵的製備
實驗70 Y型沸石分子篩的水熱法制備及結構表徵
設計性實驗
實驗71 常見陰離子未知液的定性分析
實驗72 常見陽離子未知液的定性分析
實驗73 微波輻射法制備Na2S2O3·5H2O
實驗74 1,4-二苯基-1,3-丁二烯的製備
實驗75 水楊酸甲酯(冬青油)的製備
實驗76 香豆素的製備
研究性實驗
實驗77 改性活性硅酸(PSA)的製備及其水處理性能的研究
實驗78 水熱法制備SnO2納米粉
實驗79 凝膠法制備尖晶石型LiMn2O4納米顆粒
實驗80 B-Z振盪反應
實驗81 鎳的陽極極化曲線的影響因素研究
實驗82 Salen-Mn(Ⅲ)的合成與催化性能研究
實驗83 溶液法生長晶體的形貌控制
實驗84 手性配合物的合成與自發拆分
實驗85 Fe3O4修飾的MoS2納米花的製備及類酶活性分析
實驗86 g-C3N4量子點包覆的硅納米線的製備及其光電化學性能研究
附錄1 化學實驗常用儀器、裝置及使用
附錄1.1 酸度計
附錄1.1.1 基本原理
附錄1.1.2 PHS-3C型酸度計
附錄1.2 温度計與恆温槽
附錄1.2.1 水銀-玻璃温度計
附錄1.2.2 貝克曼温度計
附錄1.2.3 熱電偶温度計
附錄1.2.4 恆温槽
附錄1.3 熔點的測定儀器與裝置
附錄1.3.1 雙浴式熔點測定器
附錄1.3.2 顯微熔點測定儀
附錄1.4 壓力計
附錄1.4.1 福廷式氣壓計
附錄1.4.2 數字式壓力測試儀
附錄1.5 磁天平
附錄1.6 表面張力測定儀
附錄1.7 旋轉黏度計
附錄1.8 阿貝折射儀
附錄1.9 電位差計
附錄1.9.1 UJ-25型電位差計
附錄1.9.2 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
附錄1.10 電導率儀
附錄1.10.1 DDS-11A型電導率儀
附錄1.10.2 DDS-12A型電導率儀
附錄1.11 分光光度計
附錄1.11.1 測定原理
附錄1.11.2 721型可見分光光度計
附錄1.11.3 721G型可見分光光度計
附錄1.11.4 UV-1601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附錄1.11.5 CARY 3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附錄1.1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
附錄1.13 氣相色譜儀
附錄1.13.1 基本原理與儀器結構
附錄1.13.2 氣相色譜儀的使用方法
附錄1.14 高效液相色譜儀
附錄1.14.1 儀器結構
附錄1.14.2 HP1100液相色譜儀的使用
附錄1.15 紅外光譜儀
附錄1.16 電化學分析儀
附錄1.17 真空裝置
附錄1.18 常用壓縮氣體鋼瓶
附錄1.19 X射線衍射儀
附錄2 重要理化數據
附錄2.1 法定計量單位
附錄2.1.1 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附錄2.1.2 國家選定的非國際單位制單位
附錄2.1.3 國際單位制的輔助單位
附錄2.1.4 國際單位制中具有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
附錄2.1.5 用於構成十進倍數和分數單位的詞頭
附錄2.2 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附錄2.3 常用化合物的摩爾質量
附錄2.4 常用酸鹼試劑濃度及密度
附錄2.5 常用指示劑
附錄2.5.1 酸鹼指示劑
附錄2.5.2 氧化還原指示劑
附錄2.5.3 沉澱及金屬指示劑
附錄2.6 常用緩衝溶液
附錄2.6.1 常用pH標準緩衝溶液的配製方法
附錄2.6.2 常用緩衝溶液的配製
附錄2.7 常用基準物及其乾燥條件
附錄2.8 酸、鹼的解離常數
附錄2.8.1 弱酸的解離常數(298.15 K)
附錄2.8.2 弱鹼的解離常數(298.15 K)
附錄2.9 溶度積常數
附錄2.10 某些配離子的標準穩定常數(298.15 K)
附錄2.11 標準電極電勢(298.15 K)
附錄2.12 水的物性數據
附錄2.13 幾種常用液體的折射率
附錄2.14 常用溶劑的物性常數
附錄2.15 不同温度下液體的密度
附錄2.16 幾種液體的黏度
附錄2.17 常見基團的化學鍵的紅外吸收特徵頻率
附錄3 常見化合物的溶解性
附錄4 常見離子及化合物的顏色
附錄5 常見陽離子的鑑定
附錄6 常見陰離子的鑑定
主要參考書目 [8]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配有相關的慕課——“有機化學實驗”“無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實驗”。 [1-7]  [10] 
課程名稱
建設院校
授課平台
有機化學實驗(上) [1] 
中國大學MOOC
有機化學實驗(下) [2] 
無機化學實驗(英文) [3] 
物理化學實驗 [4] 
無機化學實驗(一) [5] 
無機化學實驗(二) [6] 
分析化學實驗 [7] 
儀器分析實驗 [10]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教材特色

  1. 突破原無機、有機、分析和物化實驗課程依附理論課程教學的傳統框架和原有實驗體系,構築了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基礎化學實驗新體系。
  2. 實驗內容貫穿一條主線,將原無機、有機、分析與物化的實驗內容整合,將基本操作技術單列一章,同時又滲透穿插在各個實驗項目之中。
  3. 教材選擇了部分與工業生產、人類生活、環境保護、材料科學密切相關的內容,體現了應用性、趣味性,反映了現代化學的新進展、新技術,展示了21世紀化學在世界的重要地位。
  4. “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中,綜合性實驗有較為詳細的操作步驟,使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實驗技術和測試方法;設計性實驗對學生提出實驗要求,提示實驗關鍵和參考文獻,要求學生獨立設計方案,完成實驗;研究性實驗僅提供實驗背景,提供關鍵詞,讓學生自行查閲文獻,參照實驗提示,根據實驗要求進行相關實驗研究,寫出小論文。該部分實驗多是根據大連理工大學的科研成果提煉而成。
  5. 教材引用先進的技術、儀器和方法,如電子天平,數字型壓力計,微波輻射加熱技術,計算機在線控制讀數、繪圖,以及大型現代分析儀器。 [8] 

基礎化學實驗(第三版)作者簡介

孟長功,男,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無機多孔材料化學。 [11] 
田福平,女,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多孔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吸附/催化性能研究。 [12-13] 
宿豔,女,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納米材料製備和環境監控。 [14] 
徐鐵齊,男,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用於可降解聚合物聚合催化劑的設計及性能研究、聚合物立體化學調控、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烯烴聚合性能研究。 [15] 
王春燕,女,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基礎化學實驗中心工程師,主講無機化學實驗課程。 [16-17] 
姜文鳳,女,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基礎化學實驗中心主任,科學研究方向:功能有機化合物設計與合成、有機催化。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