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基督教社會主義

鎖定
基督教社會主義是拉丁美洲的一種社會主義思潮。起源於歐洲,二戰後盛行於拉丁美洲,尤其在委內瑞拉比較活躍。委內瑞拉基督教社會黨領導人拉菲爾、卡爾拉德是拉美著名的基督教社會主義領袖。基督教社會主義的主要觀點是:(一)認為基督教哲學是基督教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這種哲學認為,精神決定一切,一切源於精神,精神的代表是上帝,上帝通過人來推動社會發展。因此他們提出政治應服從於基督教的倫理道德。(二)認為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合理,主張建立一個既非資本主義,也非共產主義人道主義的真正平等自由的新社會。這個社會以社團所有制為主,也有國家所有制、私人所有制。人與人之間充滿基督教精神,私有財產不可侵犯。(三)認為人是物質的最高表現,人的本質表現為精神、自由、尊嚴和價值觀念。人權不可侵犯。(四)要實行廣泛的民主,使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允許各種社會團體存在,允許多種意識形態存在。基督教社會主義實際上是一種宗教社會主義,以民族主義為內容,代表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拉美中下層人士中有較大的影響。 [1] 
中文名
基督教社會主義
又    稱
僧侶社會主義
創始人
菲力浦·畢舍和費裏西德·拉梅耐
流行時間
19世紀40年代

基督教社會主義定義及起源

基督教社會主義 ,又稱“僧侶社會主義”,是十九世紀中葉歐美教會人士把基督教的社會原則運用到現代工業生活的思潮或運動。它的創始人是法國人菲力浦·畢舍和費裏西德·拉梅耐,他們把基督教説成是窮人和被壓迫者的宗教,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學説。基督教社會主義流行於19世紀40年代的西歐,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莫里斯、金斯萊和法國的拉梅耐、畢舍等。代表作有《基督教社會主義短論集》、《信徒的話》等。

基督教社會主義基本理論

基督教社會主義者認為,基督教及其道德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應把基督教的平等、博愛、慈善原則弘揚普世,使社會主義基督教化;鼓吹人們彼此相親相愛,反對私有制和國家權力;譴責資本主義的“賤買貴賣”、“多取少予”違反基督教教義原則;對當時工廠和工場工人的悲慘處境表示同情,反對這種非基督教精神。他們主張以“真正的基督教友愛精神”,依靠國家和上層開明人士的資助,建立生產協作社擺脱資產階級的經濟剝削,改善工人的處境。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基督教的社會主義,只不過是僧侶用來使貴族的怨憤神聖化的聖水罷了”,“僧侶的社會主義也總是同封建的社會主義攜手同行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5頁)基督教社會主義是一種維護封建階級統治的反動的社會主義。

基督教社會主義社會實踐

1834年拉梅耐所寫的《信徒的話》一書,抨擊當時資本主義的社會和政治制度,宣揚“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用“勞動獲得了選舉權,就能主宰世界”的説教來代替革命鬥爭;畢舍在其創辦的《作坊》雜誌上,宣揚國家幫助建立工人生產合作社以引誘法國工人脱離階級鬥爭。基督教社會主義表現在實踐上,幫助工人建立生產合作社和消費合作社,組織工會、舉辦勞動大學等。
在英國,19世紀40年代末歐文主義運動和憲章運動衰落後,基督教社會主義代之而起,曾風行一時,1854年後逐漸消失。主要代表人物是神學家莫里斯和金斯萊,1850年1月,他們出版《基督教社會主義短論集》,第一次正式使用“基督教社會主義”這個名詞。他們宣揚人類追求物質和肉體的慾望是罪惡和痛苦的根源,人們只有剋制這種慾望,才能擺脱災難。因此,他們激烈反對資本主義、反對國家強權,批評資本主義的“賤買貴賣”違反了基督教的教義原則。主張在基督教基礎上建立一個“互愛”、“合作”和“沒有人有權利把任何東西據為己有”的富有活力的社團,並認為社會主義不是國家的工作而是基督教的工作。基督教社會主義的實質是帶着濃厚宗教色彩的封建社會主義。

基督教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基督教社會主義是二十世紀初隨着社會福音神學思潮和各種社會主義學説在中國的傳播,中國也有少數基督徒接受了基督教社會主義理論,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以張仕章為代表的“耶穌主義”。所謂耶穌主義,即以“耶穌固有的主張”而不是以後來發展的基督教教義為原理,它以思想、道德和宗教革命的方法來建設人間“天國”為宗旨。耶穌主義是在國民革命與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產生的,革命性和時代性很強,但因過分強調救國救世而相對忽略了“救人”這一根本宗旨,因此無法得到教會的認同。耶穌主義作為中國特有的基督教社會主義,在基督教思想史上應該有一席之地。
參考資料
  • 1.    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