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基督教哲學

鎖定
泛指基督教中為核心、信仰為前提、《聖經》為基礎的各種哲學學説。
古代和中世紀指奧古斯丁主義奧利金主義托馬斯主義經院哲學等。現代指新經院哲學辯證神學自由主義神學基督教存在主義、基督教進化論、新古典派有神論等。
展會名稱
基督教哲學
基礎經典
聖經
代表人物
奧古斯丁
三種形態
教父哲學、經院及新經院哲學

基督教哲學概念

羅馬基督教會的一種意識形態,是以神為核心、信仰為前提、《聖經》為基礎的宗教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基督教哲學三種形態

基督教哲學在近2000年的歷史中,適應不同時代的社會思潮,出現過三種不同的形態:
第一種形態是 2~5世紀的教父哲學,5世紀為其鼎盛時期。代表人物有查士丁、克萊門、奧里根、Q.S.F.德爾圖良、傑羅姆、安布羅斯、A.奧古斯丁、格雷高裏等。
第二種形態是 9~15世紀的經院哲學,13世紀為其繁榮時期。在13世紀前是以奧古斯丁主義為主導思想的經院哲學,13世紀後是以托馬斯主義為主導思想的經院哲學。
第三種形態是19世紀末出現的新經院哲學,即新托馬斯主義。代表人物有利奧十三世曼爾西埃格拉布曼、J.馬裏旦、┵.H.吉爾松、Y.西蒙、G.A.韋特爾、J.M.波亨斯基等。

基督教哲學教父哲學

基督教哲學特點

早期基督教的護教者,根據《聖經》,利用古希臘羅馬哲學,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和新斯多阿主義,制訂和論證基督教的創世論、原罪論、救贖論、三位一體論和來世賞罰論等一整套教義。這是哲學和神學混為一體的辯護基督教教義的宗教理論。

基督教哲學基本觀點

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奧古斯丁認為,基督教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神和靈魂,論證的課題是認識神和認識自我。他藉助柏拉圖哲學的理念論和斯多阿學派的倫理學,斷言神是超越的存在,永恆不變,絕對統一。神是唯一的精神實體,充滿智慧和意志。神的意願和作為是一回事。神根據自己的意願從無中創造具體世界,創造體現神的真和善。是物質世界中最高的創造物,是由靈魂和肉體兩種實體組成的。靈魂近似於神,是單純的非物質的精神實體。靈魂是指導和形成肉體的基質,是肉體的生命。本質上,靈魂是追求至真至善的神。但是,由於人背離神,無視精神生活,貪圖物質享受,敗壞本性,從此人不能不犯罪。然而,由於靈魂的本性,人依然逃避不了迴歸於神的最終目的。由於神的至善,人依靠神的神恩幫助,通過基督降生代人贖罪,能夠恢復本性。奧古斯丁蔑視人的自由意志,主張神的預定論。他宣稱神和自我不是理性所能全部理解的。有些事物,非信仰不可理解。歸根到底,信仰在先,理解在後,信仰才能理解。所以,教父哲學的基本原則是信仰至上。

基督教哲學傳播

教父哲學最初以東方亞歷山大里亞、小亞細亞安提阿等地作為宣傳基地。後來逐漸發展到西羅馬帝國北非羅馬米蘭等地。

基督教哲學中世紀經院哲學

產生
經院哲學在西歐中世紀是佔統治地位的哲學體系。13世紀前的經院哲學,奧古斯丁主義佔絕對優勢。13世紀後,托馬斯·阿奎那擯棄柏拉圖的哲學理論,改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説,以現實存在的形而上學為第一哲學,從理論上改造基督教哲學,更新經院哲學。
托馬斯的基本認識
托馬斯針對當時逐漸注重理性知識和要求哲學獨立的思想傾向,在對知識進行分類時,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與質料、潛能與現實、可能與必然等範疇,力圖消除"超越"與經驗、無限與有限、精神與物質之間的脱節現象,調和理性與信仰、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關於神存在的五種證明,是托馬斯理論的典型表現。托馬斯認為,任何有限事物的存在都可以被理解為淵源於神的無限存在,神是萬事萬物的真正根源。神學是一門最高的學問,其他任何學問都是它的奴婢。托馬斯通過調和理性與信仰、哲學與神學的矛盾,論證基督教思想。他的這一理論,取代了以信仰為原則的奧古斯丁主義,不久被羅馬教會規定為基督教的正統哲學。托馬斯·阿奎那被稱為"經院哲學家的最高領袖和導師"。
基本觀點
於上帝是否作為萬物的最高和最普遍的存在、教會及其教義是否具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性等等問題,引起了關於共相和個別問題的爭論。這一爭論在經院哲學中一直佔據突出的位置。從11世紀持續到14世紀。以羅瑟林、R.培根、P.阿貝拉爾、J.鄧斯·司各特和奧康的威廉等為代表的唯名論者,強調感性知識和實驗科學,認定存在的只是單個的、個別的、感性的事物,個別存在具有客觀實在性;共相不能離開個別的事物而獨立存在,它沒有客觀實在性,它後於事物,它只是名詞、聲息、記號等。以安瑟爾謨、大阿爾伯特和托馬斯等為代表的實在論者,斷言共相具有客觀實在性,共相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共相是個別事物的本質,共相先於事物,共相是個別事物的原始形式。
唯名論與實在論的鬥爭是錯綜複雜的。唯名論屬於教會內部非正統派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願望。實在論是基督教基本教義的一種理論根據,反映教會內部正統派勢力的要求。所以,唯名論同實在論的鬥爭具有重大的社會政治意義。
中世紀經院哲學主要以歐洲一些著名學府如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等為基地進行辯論和宣傳。13世紀是它的黃金時代,15世紀時,經院哲學的歷史已經基本結束。此後,基督教哲學內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派別。

基督教哲學新托馬斯主義

基督教哲學來源

它淵源於中世紀經院哲學,特別是托馬斯主義。1879年,羅馬教皇利奧十三世頒發《永恆之父》的通諭,宣佈按照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重建基督教哲學。羅馬天主教會規定,這種重建起來的哲學為唯一的正統哲學。

基督教哲學特點

這一哲學除了系統地重申托馬斯的一些形而上學基本理論外,還迎合社會思潮和科學發展,強調認識論和自然哲學,肯定哲學的重要性。同時,它進一步論述理性與信仰、科學與宗教的一致,維護宗教唯心主義世界觀。1945年後,它一度成為現代資產階級哲學中頗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在西歐和美洲等地傳播。

基督教哲學發展

20世紀50年代前後,新托馬斯主義無神論與有神論的對立,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其主要批判對象,攻擊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誣衊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主義學説。
60年代,在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通過關於整頓教會內部的決議之後,根據基督教宣傳現代化的方針,新托馬斯主義不再作為唯一的正統哲學。
80年代,基督教哲學探討各種社會問題,對於現象學人格主義存在主義乃至進化論等現代資產階級哲學流派和自然科學理論都有興趣,企圖通過對它們的綜合,建立一個適應時代潮流的新的基督教哲學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