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基拉法特運動

鎖定
基拉法特運動(1919年—1924年,Khilafat Movement)指主要由印度穆斯林發動的政治運動,旨在影響英國政府、保護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建期間的奧斯曼帝國
中文名
基拉法特運動
外文名
Khilafat Movement
類    型
政治運動
發生時間
919年—1924年

目錄

基拉法特運動過程

1918年10月,簽署穆德洛斯停戰協定(Armistice of Mudros),隨即伊斯坦布爾被軍事佔領;1919年簽署凡爾賽條約,由於奧斯曼帝國的去留哈里發的地位與變得更加明晰。1920年,色佛爾條約的簽署後在瓜分奧斯曼帝國問題上出現了空前的團結,在有些地區,人們認為基拉法特運動是基於泛伊斯蘭思想的正統派伊斯蘭教,使得基拉法特運動深受鼓舞。
印度,作為主要宗教運動的基拉法特運動,已成為影響廣泛的印度獨立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成為1920年1月倫敦會議(Conference of London)討論的熱點問題。
印度伊斯蘭教徒反對英國統治、反對帝國主義瓜分土耳其、保衞印度正統派伊斯蘭教徒精神領袖土耳其蘇丹哈里發的運動。又稱哈里發運動。“基拉法特”為哈里發的訛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政府為了騙取印度穆斯林的支持,假意允諾在戰後保證土耳其的主權完整和土耳其蘇丹哈里發的地位。但是,戰爭剛結束,英國便夥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制定瓜分土耳其的計劃。
1918年,印度成立了以塞特·考塔尼為主席、穆罕默德·阿里兄弟為首席發言人的基拉法特委員會。印度各階層穆斯林掀起反對瓜分土耳其、保衞哈里發的抗議浪潮。
1919年11月24日,M.K.甘地當選為全印基拉法特委員會主席。國大黨也全力支持這個運動。1920年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刺激了運動的發展。
1920年8月1日,甘地和基拉法特運動領導人共同發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9月,國大黨決定將基拉法特運動的要求作為不合作運動的一部分。在不合作思想的影響下,1920年夏季,大批印度穆斯林遷徙到阿富汗,以消極抵抗的形式,抗議英國的壓迫以及對阿富汗的戰爭。
1921年8月20日,1萬名莫普拉人發動反英起義,在馬拉巴爾海岸建立了哈里發王國。起義遭到殘酷鎮壓,3000名起義者被打死。
1921年12月10日,英國殖民當局逮捕加爾各答的基拉法特運動和國大黨著名領袖。
1923年基拉法特年會作出決議,募捐支援莫普拉受難家屬。隨着不合作運動的低落,基拉法特運動也失去勢頭。
1924年,土耳其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宣佈廢除哈里發制,印度基拉法特委員會停止工作,基拉法特運動自行結束。

基拉法特運動背景及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在和平解決土耳其問題上給印度穆斯林帶來了擔憂,穆斯林擔心協約國的目標之一就是結束奧斯曼伊斯蘭統治。莫卧兒帝國終結以後,奧斯曼伊斯蘭政權一直成了印度穆斯林世界和遜尼派穆斯林團結合作的象徵。泛伊斯蘭的基拉法特運動傳播到了印度各地,這是一個由忠誠的穆斯林羣眾參加的組織,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廣泛爭取了正統穆斯林的參與。 基拉法特運動的領導者通過伊斯蘭象徵,團結全印穆斯林團體,在維護少數民族權益方面和國大黨、英國當局進行談判。
阿姆利則血案的結果,直接導致聖雄甘地加入自德奧班德神學院(Darul Uloom Deoband)到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Aligarh Muslim University)的基拉法特運動,在羣眾參與方面也起到帶動和示範效果;對英國殖民當局而言,直接導致1920、1921年的全民違抗和不合作。甘地承認基拉法特運動的地位,因此也使得印度教徒對穆斯林作出了讓步。
基拉法特運動儘管聲勢浩大,但仍以失敗而告終。土耳其放棄了傳統的伊斯蘭政治成為世俗國家;另外,基拉法特運動因宗教帶來的羣眾基礎也使得象穆罕默德·真納等西方背景的憲政政治家們受到疏遠,真納被迫向國大黨作出讓步,而其他穆斯林對甘地的領袖地位持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