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區

(原廣東省佛山市轄區)

鎖定
城區,全稱為佛山市城區,隸屬於佛山市。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域中心地帶,東面與南海市接壤,南、西、北部與石灣區為鄰,總面積18平方公里。 [11]  2002年12月,佛山城區、石灣區合併為禪城區 [1] 
中文名
城區
別    名
汾江區
行政區劃代碼
440602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已撤銷)
所屬地區
廣東佛山
地理位置
佛山市中部
面    積
18 km²
下轄地區
6個街道(2002年)
電話區號
075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1.32萬 萬(2002年常住人口) [11] 
著名景點
祖廟
孔廟
梁園
黃飛鴻紀念館
仁壽寺 展開
車牌代碼
粵E
地區生產總值
13.99 億元 [11] 

城區建制沿革

198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佛山地區,原佛山地區與原佛山市合併為佛山市(地級)。原佛山市的祖廟、普君、昇平、永安、郊區5個區和石灣鎮作為市屬的派出機構。
1984年6月,成立汾江、石灣兩個縣級市轄區。
1987年,汾江區更名為城區。
2002年12月,佛山城區、石灣區合併為禪城區。 [1] 

城區行政區劃

城區區劃沿革

1984年6月,成立汾江、石灣兩個縣級市轄區。汾江區轄昇平、普君、祖廟、永安等4個街道辦事處。
1990年11月,佛山城區增設城門頭街道辦事處。
1994年6月,佛山城區普君街道辦事處分設普君、同濟2個街道辦事處。

城區區劃詳情

截至2002年,佛山城區轄永安街道、昇平街道、城門頭街道、祖廟街道普君街道、同濟街道等6個街道,63個居民委員會。 [11] 

城區地理環境

城區位於佛山市域中心地帶。東面與南海市接壤,南、西、北部與石灣區為鄰。總面積18平方公里。

城區人口民族

2002年底,常住人口31.32萬人,外來人口5萬多人。有漢蒙、回、壯、苗、黎等27個民族,漢族佔99.28 %。 [11] 

城區經濟

2002年,城區生產總值為13.99億元,二、三產業比例為55.7: 44.3。地方財政收人1.8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5億元,外貿出口總值298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52萬美元,比2001年增長52倍。 [11] 

城區社會事業

城區教育

城區中小學教育一直由市教育部門負責,區只負責區、街直屬幼兒園的業務指導和管理。1986年,城區政府與霍英東馬萬祺何厚鏵等港澳知名人士聯繫,獲捐鉅款,建成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的佛山元甲學校。同年,區政府出資興建佔地面積8650平方米的佛山蓓蕾幼兒園。1987年,城區通過省、市組織的檢查驗收,成為全省第一批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縣、區之一。1993年,城區初中畢業生升學率超過90%,1995年達到94.59%,實現高中階段普及教育。2002年,全區共有市屬普通中學13所、小學32所,其中,省一級學校5所、市一級學校11所、區一級學校13所,省一級幼兒園1所、市一級幼兒園6所,上等級學校佔學校總數的70.7%;高中教師459人,學歷達標率91.94%;初中教師885人,學歷達標率97.74%;小學教師1080人,學歷達標率99.81%;中學高級教師224人,小學高級教師419人;初、高中在校學生人數21882人,小學生人數25963人。 [4] 

城區科技

1985年,全區高、中、初級技術人員有1128人。1999年,專業技術人員3131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的72人、中級的700人,企業新產品研發人員300人,計算機操作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466人。至2002年,全區科技人員3453人,獲國家、省、市、區科技成果獎共238項,其中,獲國家新產品獎17項、省優秀新產品獎30項;有6家企業被廣東省確認為高新技術企業,6家企業成立工技術研發中心。 [5] 

城區文化

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 (1078-1085年)的佛山祖廟,被譽為“東方民間藝術。始建於嘉慶、道光年間的梁園,是清代嶺南園林的代表、嶺南“四大名園”之一。東華里古民居,是區內保存清代舊貌較為完好的古建築羣。佛山是粵劇發源地之一,城區粵劇迷自發組織的“私夥局”眾多,專業人才輩出,多次赴中國香港、澳門地區和新加坡等地演出。2000年,在兆祥公園建成的廣東粵劇博物館,藏有自明清至當代粵劇珍貴文物2000多件,成為聯絡海內外粵劇知音的基地。有悠久歷史的佛山秋色藝術,獨具特色,1993年1月和1999年12月先後舉行的秋色大巡遊,萬人空巷,熱鬧非凡。城區下轄6個街道文化站中,有2個屬省特級。1994年建成的城區文化中心金馬劇院,1997年評為省特級影院,至2002年共接待英、法、美、俄等10個國家上百個文藝團體演出,被市民稱為“佛山市高雅藝術的殿堂”。 [6] 

城區醫療衞生

城區內有市屬第一、第二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和區屬朝陽醫院、向陽醫院、永安醫院、同濟醫院等及其他專科或職業病防治所,醫療設備先進齊全。1988年1月,城區獲廣東省愛衞會、省衞生廳授予“無鼠害先進市鎮”稱號。1990年被評為“全國滅蚊蠅先進市區”。1991年始,被國家衞生部連續三年評為“創建國家食品衞生示範區工作達標城市”。1992年10月,第一批“國家衞生城市”稱號。1996年11月,城區成為廣東省首批城市初級衞生保健達標單位。2002年,向陽醫院被省衞生廳確定為廣東省社區衞生服務示範單位,並被授予“優秀社區服務機構”稱號。全區人均壽命由1984年的74.4歲增加到2002年的77.8歲。 [7] 

城區體育

1986年4月,城區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田徑之鄉”稱號。全民健身運動形式多樣,有市民自發組織的木蘭拳健身舞太極拳運動;有各種專門的武術班、游泳班、健身班和乒乓球籃球羽毛球足球健身操等羣眾性體育活動。為國家培養了多名優秀運動員,田徑運動員餘志成、霍連珠,技巧運動員姚志華、射擊運動員蔡珊、李翠華等在國內外競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興建有佛山游泳中心、新廣場等具一定規模的體育運動場。1991年11月,建後的新廣場成功承辦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佛山賽區賽事。 [8] 

城區社會保障

1986年,城區開始籌集和管理勞動合同制工人的待業保險金。1991年5月,對佛山户籍臨時工和部分外來臨時工骨幹實行勞動保險。1993年7月,建立工傷保險和女工生育保險制度 (1998年9月,生育保險制度停止執行)。同年10月,實行社會勞動保險一體化。1994年6月,對企業固定職工辦理視同繳費的連續工齡確認手續。1995年6月,機關、事業單位的保險統籌;同時,開展機關、事業、企業單位團體人身保險業務。同年11月,建立社會醫療保險制度。1998年5月,對外來合同工統一實行綜合保險。2001年8月,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至2002年底,參加社會保險單位3346家,共21399人。 [9] 

城區精神文明建設

1993年和2000年,北江機械廠和金馬劇院先後獲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文明單位”稱號。1995年,昇平道先後被廣東省民政廳、國家民政部授予“廣東省街道之星”和“中國街道之星”稱號。1997年,省委宣傳部、省婦聯和省文化廳在城區召開珠江三角洲家庭文化建設現場會,推廣佛山城區開展家庭文化系列活動。同年,同濟街道同華小區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確定為“全國城市文明社區100個示範點”之一,被廣東省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92一2001年,城區先後5次被省民政廳授予“全省雙擁模範城”稱號。 [10] 

城區歷史文化

城區方言

佛山市屬粵語地區,城區通行粵語,無其他方言。 [12] 

城區民俗

  • “出秋色”
秋色,意為秋天的景色,故又稱為“秋景”,因以晚間巡行表演為主要展示形式,故又有“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的稱謂,由舞草龍孩童耍樂逐漸發展而成,定名於明代正統十四年 (1449年),是民間自發組織、於秋慶豐收的民間娛樂習俗。清代曾兩次禁止民間出秋色。1929-1935年,佛山民間出秋色活動興盛。佛山秋色集工藝美術、戲劇、音樂、舞蹈、雜技於一體,含秋色工藝、競技和秋色藝術表演兩大類,表現形式分為燈色、車色、馬色、水色、景色、地色、飄色等七色。秋色是以假亂真的“像生”工藝為特點,豐富的藝術表演以“新、奇、妙、肖”為特徵,被譽為“神奇的藝術”。清初《佛山忠義鄉志》有一首詩是這樣描述出秋色的:“柚燈如晝妒姐娥,絲竹沿街按節歌;紙馬蓮舟都人畫,果然秋色比春多。”郭沫若也曾賦詩讚嘆:“憑將秋色千張紙,奪取乾坤萬象春;神似人靈神已廢,而今百姓盡為神。”
新中國成立後,從1957年始,先後多次舉辦佛山秋色盛會。佛山秋色在國內外都有着較大的影響(參閲第三十六篇第三章“羣眾文化”之“秋色賽會”)。 [13] 
  • 珠三角動物舞
舞龍
龍舞是珠三角民間較普遍的表演形式,表現形式十分豐富,有用紙、布、木、蕉葉、稻草扎製成道具龍,更有不需要任何道具,只用人來搭成龍形的人龍。南莊舞蕉葉香火龍,佛山舞彩龍、三節木龍、草火龍,順德杏壇鎮光華村舞人龍等。舞龍習俗多源於慶豐收、節日喜慶、驅邪納福。佛山的飛龍 (又稱三節木龍),是四月初八舞龍求雨的儀式舞蹈。隨着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專為遊神或求雨舞龍的習俗已改變,舞龍已成為民間節日喜慶活動常用的形式。龍舞的表演程式,大體上有“扣龍柱”、“跳龍門”、“穿龍門”、“走梅花”、“單、雙扣柱”、“雙子金錢”“反”、“跳”、““盤龍”等數十種,多以節奏明快、有力的鑼鼓伴奏,以表現龍的靈活多變,氣勢磅礴的精神風貌。
舞獅
凡節日喜慶,盛大慶典,人們都喜歡舞獅遊行,採青破陣,共祝古祥如意、人樂年豐。佛山南獅造型誇張浪漫、威武雄壯、形神兼備,故又稱為“醒獅”。
舞獅以舞獅頭、舞獅尾二人合作,配以三星、五星或七星鼓點,舞獅技法採用武術的四平馬、子午馬、丁字馬、座盤馬、吊蹄馬;步法如麒麟步、碎步、馬步、弓步、虛步、探步、行步、插步、蓋步、撲步、趟步、跳步等。傳統套路有佛引獅、獅子採靈芝、獅子出洞、巡山會獅、獅子滾球、吐球、獅子上樓台、過雲橋、獅子花燈,還有多彩多姿的獅子採青,如:地青、橋青、盆青、水青、蟹青、蛇青、板凳青、八卦青、疊羅漢採青、爬竿採高青、飛採青、企膊採青等。採青是舞獅最精彩的技藝表演,又是民間講究的吉利風俗。“青”是一兩棵生菜,捆上“利是紅包”香煙等,由主家設青,獅子採青後按俗例“吐青”,把示意“青”的生菜拋向事主,以示吉利。
舞麟
舞麒麟是一種驅邪避害、迎祥納福的民間廣場舞蹈,起源於明代,在新年、嫁娶、入夥、開張、慶豐收等時節表演。麒麟是民間傳説中的吉祥物,屬“四靈”麟、鳳凰、龜、龍之首。“麒麟吐玉書”、“麒麟送子”的民間故事流傳甚廣。麒麟舞特定套路主要有吐玉書、遊花園、出洞、尋青、耍青、食青、醉青、吐青、人洞等,表演生動活潑,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廣泛的羣眾參與性。 [14] 

城區風景名勝

城區綜述

佛山城區有多處名勝古蹟,其中較為著名有祖廟、孔廟、黃飛鴻紀念館、梁園、仁壽寺東華里等。 [2] 

城區主要景點

祖廟
佛山祖廟位於城區祖廟路,原名北帝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一1085年)。據地方誌記載,該廟“曆元至明,皆稱祖堂,又稱祖廟,以歷歲久遠,且為諸廟首也”,在佛山歷史上曾集神權、族權、政權於一體,正如廟前一對聯雲:“甘七鋪奉此為祖,億萬年唯我獨尊”,可見其顯赫一時的重要地位。
祖廟 祖廟
孔廟
孔廟位於城區祖廟路佛山祖廟大院內西端。始建於清宣統二年 (1910年) 。1990年,市政府撥款26萬元更換孔廟被白蟻蛀蝕的廊柱並依原貌重修。現孔廟連庭院面積共有2300平方米,除正殿外,院內還立有四柱三樓、全部石結構的“古洛芝蘭牌坊”,牌坊前面丹桂成林,花開時節,濃香撲鼻。庭院內有魚池小亭,典雅幽靜。
孔廟 孔廟
黃飛鴻紀念館
黃飛鴻是佛山著名武術家,在南派武術發展中有着重要影響,他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佛山市於2000年興建黃飛鴻紀念館,並在2001年1月14日開放。紀念館位於佛山祖廟北側,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為兩層仿清代青磚耳建築,設置陳列館、影廳、演武廳等。總佔地面積為5000平方米。紀念館在展示作為歷史人物黃飛鴻的同時,詳細介紹了60多年間各種有關黃飛鴻的文化產品,還表演黃飛鴻的武藝、獅藝。
黃飛鴻紀念館 黃飛鴻紀念館
梁園
梁園位於城區松風路先鋒古道,佔地面積21260平方米。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是嶺南四大名園之一,1989年被廣東省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造園組景格調高雅、佈局精妙,各種“庭園”富於創意,有“石庭”、“山庭”、“水庭”、“水石庭”等多種形式,尤以羣星草堂的庭園變化最為突出。“石庭”中巧布太湖、英德、靈壁等奇石,既有象形的“蘇武牧羊”,又有象徵山嶽丘壑的各種奇峯異石。園內佳果盈枝,鳥語花香;亭廊橋榭,堂閣樓台,式式俱備;集佛山民間工藝大成的磚雕、木雕、石雕、灰塑和陶塑一應俱全。梁園不僅有着淡雅自然、曲徑通幽的園林美景,同時還有着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藴。
梁園 梁園

城區著名人物

城區古今名人有清代紅巾軍起義領袖陳開李文茂,有大革命期間的革命烈士陳鐵軍陳鐵兒;一代名醫馮了性李廣海;小説家吳人,粵劇名家梁蔭棠,名畫家陳凝丹以及著名商人簡照南簡玉階梁日新梁日盛等。改革開放後,城區出現被譽為羣眾的貼心人、街道工作好乾部的梁紹偉;有與犯罪分子搏鬥,負傷仍追趕歹徒而英勇犧牲的楊啓泉烈士等一批英雄模範人物。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