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埃利·萊斯科

鎖定
埃利·萊斯科(Élie Lescot )(1883年12月9日~1974年10月20日)。海地總統
中文名
埃利·萊斯科
外文名
Élie Lescot
國    籍
海地
民    族
黑白混血人
出生日期
1883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
1974年10月20日
職    業
政治家 總統
主要成就
擔任海地總統
出生地
海地 聖路易斯

埃利·萊斯科早年經歷

埃利·萊斯科 埃利·萊斯科
1883年12月,埃利·萊斯科出生於聖路易斯的一箇中產階級家庭,他是混血人種。他在太子港完成了學業後,在海地角定居。之後在和平港負責進出口業務工作。1911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他步入政壇。兩年後被選為議員。並在法國居住四年。1915年,他擔任一所高中的校長,1919年,被任命為海地駐古巴大使,1922年~1930年擔任海地的教育部長,他在路易·博爾諾政府和斯泰尼奧·文森特政府都任過職,1938年,他擔任駐多米尼加大使,並會見了多米尼加總統拉斐爾·萊昂尼達斯·特魯希略·莫利納,之後擔任海地駐美國大使。 [1] 

埃利·萊斯科總統生涯

關於埃利·萊斯科總統的海報 關於埃利·萊斯科總統的海報
萊斯科1943年在美國發表演講 萊斯科1943年在美國發表演講
1941年,斯泰尼奧·文森特將總統職位讓給萊斯科。萊斯科上台後,與絕大多數前任海地總統一樣,在統治期間實行獨裁和高壓統治。他宣佈自己是軍隊的總司令,政府擁有所有權利。他鎮壓反對派、實行新聞管制,並迫使立法機構賦予其超出職權範圍外的權利。他還決定所有預算事宜無須經過立法機構的認可。 [2] 
此外,萊斯科擔任總統之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為了從海地奪取更多的戰略資源,便與萊斯科政府商定,由海地拔出6000英畝土地種植橡膠。美國還越俎代庖的為海地制定了一個增產香蕉香料油料作物藥物糧食和各種纖維的計劃,以供應美國戰時日益增長的需要;美國則為海地提供技術援助和50萬美元的貸款。但是,美國的計劃導致海地國內失業率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 [1]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後,萊斯科還曾追隨美國在形式上對日本德國意大利宣戰;海地的首都太子港不久也成為美國軍事活動的基地。 [1] 
埃利·萊斯科訪問美國 埃利·萊斯科訪問美國
1943年,萊斯科以應對二戰的名義,企圖延長總統的任期,並任命自己的兒子為外交部長。處死了越來越多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人。1944年,處死了7名企圖發動政變的黑人軍官。 [1] 
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海地人民在反法西斯鬥爭勝利以及民族解放鬥爭浪潮推動下,展開了反獨裁運動。1946年1月,首都太子港的學生舉行了反萊斯科的示威,立刻得到了全市人民的響應。萊斯科命軍警進行血腥鎮壓,但是擋不住抵抗的浪潮。1月13日,萊斯科被迫辭職,由保羅·歐仁·馬格盧瓦爾弗朗克·洛奧等三人組成的臨時軍政府執政。 [1] 

埃利·萊斯科下台後

埃利·萊斯科 埃利·萊斯科
萊斯科辭職後,流亡到了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在邁阿密居住了幾年之後回國,回國後便不再涉足政壇,1974年10月因病去世,享年91歲。 [1] 
參考資料
  • 1.    趙重陽 範蕾 .《列國志·海地 多米尼加》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52-53
  • 2.    Smith, Matthew J .Red & Black in Haiti: Radicalism, Conflict, and Political Change, 1934–1957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