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鎖定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是隋唐時期詩人王績的詩作。這是一首思鄉詩。作者在外居官多年,思念故鄉之情油然而生。這時,遇見了家鄉來的人,便殷勤問起親戚朋舊、居室池台、園林植樹等情況,表達了戀念故鄉的情思。 [1] 
作品名稱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作    者
王績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作品原文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
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
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
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台。
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
柳行疏密佈,茅齋寬窄裁。
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
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
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
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
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 [2]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註釋譯文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詞語註釋

①旅泊:漂泊,這裏指在外做官,未能歸鄉。
②斂眉:皺起了眉,這裏指掉淚動容,是表達思鄉之情。
③銜杯:喝酒。
④訪:詢問。
⑤屈曲:詳細周到。
⑥衰宗:衰微的宗族,是一種自謙的説法,猶言“寒家”。
⑦羈(jī)心:羈旅的情懷。
⑧下澤:車名,是一種適於沼田行駛的短轂車。
⑨萊:草名,又名藜。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間、路邊、荒地、宅旁等地,為古代貧者常食的野菜。 [3]  [4]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白話譯文

漂泊在外已多年,歲數大了還不能懷鄉。在門前忽然遇到一位客人,他説是從故鄉來的。皺過眉頭一起握手,止住眼淚一起飲酒。情意懇切的詢問舊朋友,彎腰俯身地問起孩子們。衰敗的家族有很多兄弟侄兒,哪個去觀賞園池亭台?舊日的庭園如今還在不在?新樹也該會栽上了。柳行植得疏密合適,茅草房修剪得有寬有窄。從哪裏移來的竹子?又栽種了幾棵梅樹?渠溝裏不該斷絕水流,石頭上總會生長青苔。院中的果實哪一種先熟?林中的花哪一種後開?客居的心情只想多詢問,為我回答不要讓我猜。不久將乘坐下澤車驅馬而行,回去剷除舊院中的雜草。 [3]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創作背景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底或翌年初,王績三十七八歲,友人薛收曾到龍門訪問他,促其出山,不久,他就應召入長安,待詔門下省。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王績四十三歲,他的兄長王凝以監察御史身份彈劾大臣侯君集,涉及太尉長孫無忌,王氏兄弟受到壓抑,王績以“腳疾”罷歸。此詩或作於詩人旅居京華,兩次歸田之前。而以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的可能性最大。詩人由於見到了遠道而來的鄉人朱仲晦,稍事寒暄,即亟不可待的詢問故鄉情況,因此做出此詩。 [5]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原文鑑賞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詩詞賞析

這首詩是寫王績在他鄉遇到故人,內容雖然質樸平淡,但是意境雋永。開篇便營造了一種意境,將讀者帶人詩人寄居的大都當中。根據後人考證,此處所説的旅泊多年的城市應當是長安城,城裏車水馬龍、房屋鱗次的繁華留住了詩人的腳步,所以詩人才有感而發,到老了仍然沒有想着回家。
第一、二句雖然表面上是説詩人樂不思蜀,但實際上卻是對家鄉魂牽夢縈,這在後面的幾句當中就流露了出來。在他家的門口“忽逢”當年的鄉人,詩人便急忙上前招呼,他們多年未見,激動得握着彼此的手。淚眼相對,又悲又喜。詩人更是急切地一問再問,想要知道家鄉故園變成了什麼樣子:老朋友們是否安好,孩童們是否長大,家裏可曾添丁,老園健在與否,那些樹小花草和齋房水渠怎麼樣了,愛生青苔的石頭是否依舊。院子裏的果樹百花依然是那樣長得熱鬧嗎?
這一連串的發問足從詩人的內心流淌出來的思念,它灌注着詩人的深情,雖然言淺,卻是情真。無須雕刻而自然天成。詩人旅居在外,煢煢孑立,形單影隻,遇到了故人之時,綿綿的思念情感根本抑制不住,又怎能不想了解深埋在記憶當中的人、事、物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呢。
詩中此處所用的連續提問法是很有藝術特色的,這類詩文形式復原了先秦以及秦漢文學詩歌常用的形式,例如《詩經》的《行露》當中,雖然只有十五句,卻連用九個問句,以增強文字語氣,強調人物情感。本詩也用了類似的連續提問法,雖然跟古詩文用途不同,但是卻充分強調了作者悲喜交集、惆悵與激動共存的的情緒。
不過,詩人雖然情緒激動,滿心渴望瞭解家鄉一草一木的變化,但是他卻在最後四句當中訴説了自己的意願。雖然羈旅在外只能問故人家鄉如何,但是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期盼着不久就回到家鄉。親自去走訪曾經去過的地方,遊戲于田野故園當中,以解多年思鄉之苦。
全詩質樸自然,並無雕砌的痕跡,平淡中見真味,含蓄中有深情,言淺而韻味無窮,一掃初唐詩壇的迤邐浮華的靡靡風氣,正是王績詩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塞梅著花未”顯然是受了王績此詩的影響。特別是前兩句和最後一句,與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意思幾近相同,末句同樣採用提問法。但是,王維的《雜詩》所表達的鄉情寄託在“塞梅”之上,而王績的這首詩寄託情感的意象卻比較多。
王績的思想雖然受老莊影響頗深,不少詩作都流露出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和渴望自由遺世的意思,這首詩亦有些許逃避的意思。然而,詩中的畫面和真情卻打動人心,充滿了對人情事理的熱愛和依戀,顯然並非牢騷之作,實則讀來娓娓動人,餘韻不絕。 [5]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名家點評

唐·劉禹錫《王質神道碑》評曰:“以有道顯於國初”,“文章高逸,傳乎人間”。
清· 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東皋子集》在論王績詩時又把它和盛唐詩歌聯繫起來:“其詩唯《野望》一首為世傳誦,然如《石竹詠》,意境高古,《薛記室收過莊見尋》詩二十四韻,氣格遒健,皆能滌初唐俳偶板滯之習,置之開元、天寶間,弗能別也。” [6]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作者簡介

王績(585—644)唐代詩人。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隋煬帝時,舉孝悌廉潔,授秘書省正字,六合縣丞,因嗜酒被劾而還鄉隱居。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侍中陳叔達聞其嗜酒,特准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後棄官歸隱東皋而終。工詩善文,作品多以田園、隱逸生活為題材,常以阮籍、陶潛自況。詩風樸素自然,洗盡六朝鉛華,為初唐詩壇帶來生氣,且對五律的成熟,有所貢獻。 [7] 
參考資料
  • 1.    北京林業大學.全國高等林業院校試用教材 大學語文:中國林業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7頁
  • 2.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 第一冊 卷一-卷五四:中華書局,2013.03:第484頁
  • 3.    伍心銘.唐詩三百首鑑賞:時事出版社,2004:8-9
  • 4.    蕭楓,桑希臣.唐詩宋詞元曲 一:線裝書局,2002.01:第18頁
  • 5.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詩鑑賞大全集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8:第5-6頁
  • 6.    肖劍.唐詩鑑賞大典:北京:長征出版社,1999.11:17
  • 7.    霍松林.霍松林選集 第十卷 歷代好詩詮評: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0.10: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