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囤地

鎖定
囤地,漢語詞語,拼音是tun di,是指積攢土地的意思。又為圈地。
中文名
囤地
外文名
saving land
拼音:
tun di
釋    義
就是積攢的意思。也就是佔地
聯想詞語
開發商囤地

囤地釋義

拼音: tun di
1.就是和囤糧食一樣的。就是積攢的意思。也就是佔地。

囤地聯想詞語

開發商囤地 [1] 
釋義:拍下土地閒置不開發.
現在的房價狂升,有不少土地開發商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拍下土地閒置不開發。
開發商為什麼熱衷囤地 [1] 
釋義: 房企熱衷囤地的關鍵,在於打通了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也就是所謂的“股地聯動”。簡單地説,某上市房企銷售面積300萬平方米,實現利潤50億,然後這個公司就可以給股民講這樣一個故事:你看,我手中還有30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足夠我開發10年時間,未來房價肯定上漲,而我的土地成本和現在是一樣的,所以我的利潤還會更高,所以買我的股票一定掙錢。股民一看,對呀,這支股票值得投資,於是這個公司股價就暴漲,而這個時候上市房企通常幹兩件事,一個是大股東在高位拋售股票套現,二是公司增發新股進行融資,而新融資的錢可以繼續囤地,囤地之後編織新的股市故事繼續融資,這個球越滾越大,於是動輒數千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就出現了。
“房價上漲——收益預期增加——股價上漲——融資大幅增加——瘋狂儲備土地——收益預期增加——股價上漲——再融資”,在這個資本鏈條中,土地資本化最終的結果就是房企可以通過股市無止境的融資,再通過融資拍地。天價地則推動房價預期,房價預期反過來再讓上市房企股價暴漲,股東直接套現或者資產大幅增加。房企的資產,在不成熟的中國股市中得到數倍的放大,推動了股市泡沫和樓市泡沫的雙重滋生。
這一幕,早在2007年就開始瘋狂上演,對此,楊少鋒在2007年題為“半年融資1700億,股市已成樓市奶牛”的博客文章中曾經做過這樣的分析:
“隨着國內股市的興旺,通過股市融資成了開發商快速擴張的最佳手段。沒上市的公司急着上市,如世茂房地產、綠地集團在香港上市;已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則頻繁地通過增發、配股等方式進行再融資。
上市房企通過所謂的土地儲備增加股民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信心,從而推高股價,而房企在股價高位時候增發,再次融資進行囤地,於是資本槓桿中房企實現了零成本的快速擴張。”
以北京東四環著名項目泛海國際為例,2004年8月,泛海建設與北京市國土局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取得北京東風鄉泛海國際居住區二期項目1#、2#、3#、4#地塊開發用地,其建設用地面積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萬平方米。二期項目原約定竣工時間是2007年5月30日,當時網上公佈的一期項目新房銷售均價為萬元/平方米,而2010年項目一期二手房的銷售價格已達每平方米萬元至萬元,預計新房均價將超過萬元/平方米。泛海建設在這一塊地上,通過囤地獲得利潤多達200多億元(關於泛海建設囤地的分析可見楊少鋒2007年9月在新浪博客上發表的文章“天價地的幕後真相——警惕上市房企股價泡沫突然破滅”)。
開發商加速囤地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7月截至25日,十大標杆房企權益購地293億元,金額創年內新高,面積達502萬平方米。與此同時,截至28日,北京7月土地出讓金合計達到了205.17億元。算上將在29日、31日即將出讓的7月最後兩宗工業用地,預計7月土地出讓金合計為206.2億元。前7月土地出讓金比2012年同期的238.5億元同比上漲了265%。
“銷售升温後,房企為了補充庫存,拿地積極性提高,拿地趨勢則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説,預計下半年,房企集中一二線拿地的現象將更普遍。
2014年7月16日,有媒體報道海南省12家企業由於閒置土地問題被海南省國土廳約談,這其中包括華潤、中信泰富魯能中遠等“大腕”。12家企業在海南共有44742畝閒置土地,佔海南省閒置土地總面積的32%,土地閒置時間最長的達22年。
專家分析,開發商大量囤地背後潛藏巨大經濟利益——房企只拿地不開發,數年後地價成倍增長。但是,囤地最大的影響是扭曲樓市供需結構,雖然政府大量供應土地,但是形成不了房源,房子價格自然會持續上漲,最終還是由消費者來埋單。 [2] 

囤地相關規定

國土資源部出台的《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將通過有效手段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同時明確工業用地可以先出租後出讓。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司長王守智今天透露,《規定》在提出上述要求的同時,明確國家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建設用地規模、佈局、結構和時序安排,對建設用地實行總量控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分區管制規定不得突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