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時節令

鎖定
四時節令指得就是按季節之序,所施行的儀式節慶。而唐代的四時節令項目繁多:有各階層分別舉行的,也有一起舉行的;有屬於社會性的,也有隻限於家族的。這些節令,有些可以追溯至上古,有些則是傳自外國,種類繁多,都融入了唐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促使唐代人民的生活文化變得多彩多姿。
中文名
四時節令
節日起源
季節之序,所施行的儀式節慶
節日意義
日月季年循回運轉,方便計時
起源時間
唐朝

四時節令節令概況

日月季年循回運轉,因為月比日易觀察,所以人民為計日方便,首先以月為基準,藉着樹枝與樹幹的關係組合成十進法數日的天干地支,以六十為一巡。由於僅以月為基準,與四季之變化乃發生差距,因此便注意太陽之運行,而產生一種以一年中白晝最短的冬至為起點的算法。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月;並以月來區別太陽的位置,破曉及黃昏之星等;並記有各月之神祇,音律,食物之味,祭祀,迎季節日之律法等。除四季外,以冬至為起點,每十五日一節,全年可分二十四節。其中最主要為冬夏二至和春秋二分,加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共八節。
漢代以後就以立春之月為正月,原因是因為冬至之月時,天氣仍寒冷,沒有陰陽交替之感。唐朝時,有關四時節令的資料很多。從統治者之體儀,儀典類開始,到都市之行事,乃至四季養生法皆有。其中值得注意的一本農家歷,即《四時篡要》 ,是包括了吉凶,占卜,禁忌,節慶,釀酒,播種,除蟲,獸醫等。
節 日
從立春到冬至間的八節,如一月一日,三月三日等的重日,對唐朝的朝廷及民間來説都是極其重要的佳節。法令規定的國家祭祀有分大中小:大祀祭天神,祖宗之靈;中祀祭日月,星辰,社稷,養蠶,釋奠;小祀祭司命,風雨,山川。
社稷之節為初春之辛日;風神之節為初春之丑日;雨神之節為初夏之申日,社日為仲夏及仲秋之戊日;釋奠則為春秋二分之丁日。冬至節天子親至郊外之天壇祭天帝,迎陽,並祈豐收與泰平,與正月元日之朝賀,同為國慶日。官吏在元旦及冬至前後均可有七日休息。
此外寒食及清明,合起來四日;八月十五中秋,夏至,臘日各三天;正月初七人日,正月十五元宵,二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四月八日佛誕,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七月十五中元,九月九日重陽,立春等六節日,連同社日,三伏等各為一日。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等稱之為重日,乃取其重陽可慶日之義。三月三日上巳節時,舉行祈豐年的儀禮。五月五日端午節,午時是陽光最強烈之時,因此令人聯想起與夏至的關係,由於這一天乃屈原投汨羅江之日,便依照傳説作粽划龍舟以悼。七夕之日,牛郎與織女二星相會的傳説,在漢代便已成立,此日又名乞巧節,祈願子女縫事靈巧,習字精湛。重陽以九月九日為代表,又稱菊酒節,此時農事已畢,天高氣爽,正是賞玩的好季節。寒食節當天,家家要冷火斷食。
釋奠節是一般公家官僚所重視的節日,則有四月八日的佛誕日,七月十五的盂蘭盆。元宵道教稱之為上元節,後世亦名之為燈節,此日,庶民聚集,街上鑼鼓喧天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此外因受外來節慶影響,尚且慶祝天子生日。玄宗在開元十七(729)年,就定自己生日為天長節,當天各地均舉行盛大儀式。

四時節令相關古詩

詠四時節令的古詩
詠元旦
(宋)王安石:元旦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户萬門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詠寒食
(唐)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1] 
詠清明
(唐)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行人路上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詠端午
(元) 舒順: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處處忙。
誰家兒共女, 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
空愁悵, 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
千年忠義氣, 日月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
無人解, 樹轉午陰涼。
詠七夕
(唐) 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詠中秋
(唐)杜 牧: 中秋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詠重陽 
毛澤東: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詠除夕
(唐)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