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立夏

(二十四節氣之一)

鎖定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5月05-07日。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曆書:“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時至立夏,萬物繁茂。立夏後,日照增加,逐漸升温,雷雨增多。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14-15]  [33-34] 
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夏,在古語裏是大的意思。萬物至此經已長大,得名立夏。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立夏時節,中國只有福州至南嶺一線以南地區呈現“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景象;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有春天的氣息。 [16]  [21-23] 
立夏這天,許多地方有吃“立夏飯”、吃蛋、秤人和嘗三新等習俗。 [21]  進入立夏時節,人們的新陳代謝加快,心腦血液供給不足,常使人煩躁不安,倦怠懶散。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補充營養物質,採取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 [3]  [15] 
中文名
立夏
外文名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1] 
代表寓意
夏季的開始。 [1] 
風俗活動
鬥蛋遊戲、嘗新活動
公曆時間
公曆5月5日-5月7日交節
黃道位置
太陽到達黃經45度 [3] 
氣候特點
炎暑將臨,雷雨增多。
物候現象
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 [3] 
農事活動
早稻插秧 [3] 
傳統習俗
迎夏儀式、嘗新活動、鬥蛋遊戲、立夏“秤人”等。 [3] 
起居養生
飲食宜清淡 [3] 

立夏歷史淵源

立夏 立夏
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夏”,在《爾雅》中被稱呼為“長贏”;贏,取其“盈滿”“盈餘”的意思。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30] 
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天氣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啓”、“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啓”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 [17-18]  [33] 
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因此又稱“春盡日”。關於立夏,元人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為:“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裏的“假”即“大”之意,是説春天的植物到這時已經長大了。立夏以後,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季是許多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萬物繁茂,始於立夏。它是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23-24]  [31] 

立夏天文曆法

北斗 北斗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現行確立二十四節氣依據“太陽週年視運動”,也就是太陽黃經度數。兩種確立方法雖然不同,但造成斗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者交節時間基本一致。 [25]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時令)的特定節令,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現行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 [17] 

立夏氣象變化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之一,是陣雨雷雨過程明顯增多。降水增多且強度增強,系冷暖空氣對峙以及近地面暖濕氣流上升產生的對流天氣等因素所致。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若按中國現代氣候學(候平均氣温)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温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節氣前,中國春的範圍達到鼎盛,除了海南、廣東、廣西、江西中南部、湖南南部、福建等地是夏季,其餘大部分地區仍是春季。到了立夏,象徵着夏季開始,蟄伏已久的夏開始大舉向北推進,抵達華北。 [21]  [27-29] 
五月槐花飄香 五月槐花飄香
立夏以後,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夏季是許多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南方地區普遍高温潮濕多雨,秦嶺-淮河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少雨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時至立夏,萬物繁茂。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立夏”前後,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可能進入夏季,而其餘大部分地區還處在春季,在東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這時候甚至才剛剛進入春季。 [5]  [19-20] 
進入立夏節氣以後,在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5月中旬的雨量迅速增大,而此時的華南地區,也進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此時的暴雨往往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地域上的廣闊性和強度上的猛烈性特點,在兩廣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閩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現在這一時段,民間有"立夏、小滿,江滿、河滿"的説法。立夏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温在18—20℃上下。這時華北、西北等地氣温雖然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比較強烈,天氣十分乾燥。 [3] 

立夏物候現象

“立夏”節氣到來,自此風暖晝長,萬物繁茂。雖是進入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但“綠樹蔭濃夏日長”的夏日景象,僅存在於中國福州至南嶺以南地區,對於全國的大部,依舊處於紅紫鬥芳菲的仲春與暮春。時至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正如明人《遵生八箋》:“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 [22]  [32] 
古代一些作品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説的是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説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着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着幫農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3] 
《逸周書·時訊解》有:“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説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説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説明在這時節,螻蟈開始聒噪着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着幫農民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4] 

立夏農事活動

種棉防蟲 種棉防蟲
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節。“能插滿月秧,不滿月草”,這時氣温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製。華北、西北等地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 [3]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説。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 [3] 
立夏時節主要防治番茄早疫病、灰黴病、葉黴病等,黃瓜霜黴病、細菌性角斑病等,茄子褐紋病、綿疫病,豇豆鏽病、根腐病等。害蟲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蟲、菜青蟲、跳甲、潛葉蠅等。 [3] 

立夏民間習俗

  • 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氣的變化關係到自然節律變化,立夏陽氣漸長,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茁壯成長。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天,古代人們有舉行迎夏儀式。 [26] 
  • 嘗新活動
江南的立夏習俗裏有所謂的“見三新”,就是吃些這個時節長出來的鮮嫩物兒。 [2]  在江浙一帶有“立夏嘗新”的風俗。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人們嘗食。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麪筋、白筍、薺菜、鹹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在常熟,人們立夏嘗新,食品更為豐富,有“九葷十八素”的説法。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仍然保留着立夏吃烏米飯的古老習俗,烏米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是採集野生植物烏桕樹的葉子煮湯,用此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後撈出放入木甑裏蒸熟而成。 [6] 
立夏嘗新 立夏嘗新
  • 鬥蛋遊戲
“立夏蛋,滿街甩”,鬥蛋通常是小孩子們的遊戲。要用熟雞蛋,一般是用白水帶殼煮的囫圇蛋(蛋殼不能破損),經冷水浸過,然後裝在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編成的網兜裏,讓孩子掛在脖子上。鬥蛋的規則挺簡單,説白了就是“比比誰的蛋殼硬”:大家各自手持雞蛋,尖者為頭,圓處為尾,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鬥破了殼的,認輸,然後把蛋吃掉,而最後留下的那個鬥不破的小強,被尊為“蛋王”。至於為什麼要鬥蛋,民間的説法是:“立夏胸掛蛋,小人夏難”。 [2] 
鬥蛋遊戲 鬥蛋遊戲
  •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裏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立夏秤人 立夏秤人
食粥度立夏
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食粥度立夏”的習俗,流傳至今已百年有餘。2009年,“蘇家坨立夏習俗”被列為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23年初,蘇家坨立夏習俗成功入選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 [35] 

立夏文學創作

分類
詩/歌名
作者
內容
歌謠
二十四節氣歌
/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8] 
農事歌
/
農時節令到立夏,查補齊全把苗挖。
糧棉作物勤松耪,滅草鬆土根下扎。
水稻插秧突擊搞,季節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繼續種,紅麻黃姜和芝麻。
閒散地上種黍稷,南坡北窪栽地瓜。
小豬要動大豬靜,放羊滿天星為佳。
靜水鯉魚流水鯰,科學餵養魚龜蝦。 [9] 
諺語
/
/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色冉冉遍天涯。
春爭日,夏爭時。
立夏麥齜牙,一月就要拔。
一穗兩穗,一月入囤。
麥秀風搖,稻秀雨澆。
風揚花,飽塌塌;雨揚花,秕瞎瞎。
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
麥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幾。
寸麥不怕尺水,尺麥卻怕寸水。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色冉冉遍天涯。
立夏前後天干燥,火龍往往少不了(火龍指紅蜘蛛)。
風生火龍霧生疸。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個杈。
立夏大插薯。
清明秫秫穀雨花,立夏前後栽地瓜。
立夏芝麻小滿谷。
立夏的玉米穀雨的谷。
立夏種綠豆。
地頭巖頭壩窩頭,春種芝麻秋打油。
季節到立夏,先種黍子後種麻。
立夏前後種絡麻。
立夏種麻,七股八杈。
立夏前後,種瓜點豆。
立夏種姜,夏至收“娘”。
立夏栽稻子,小滿種芝麻。
四月插秧(早稻)谷滿倉,五月插秧一場光。
先栽淺,後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 [10] 
詩詞
《立夏》
長卿
南疆日長北國春,螻蛄聒噪王瓜茵。
新嘗九葷十三素,誰家村西不稱人。
《立夏日憶京師諸弟》
(唐)韋應物
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恆靜。
長風始飄閣,疊雲才吐嶺。坐想離居人,還當惜徂景。 [12] 
《早夏寄元校書》
(唐)司空曙
獨遊野徑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綠岸草深蟲入遍,青叢花盡蝶來稀。
珠荷薦果香寒簟,玉柄搖風滿夏衣。蓬蓽永無車馬到,更當齋夜憶玄暉。 [13] 
《初夏曲》三首
(唐)劉禹錫
銅壺方促夜,斗柄暫南迴。稍嫌單衣重,初憐北户開。西國花已盡,新月為誰來?
時節過繁華,陰陰千萬家。巢禽命子戲,因果墜枝斜,寂寞孤飛蝶,窺叢覓晚花。
綠水風初暖,青林露早唏。麥隴雉朝錐,桑野人暮歸。百舌悲花盡,平蕪來去飛。 [13] 
《立夏》
(宋)陸游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11] 

立夏起居養生

  • 飲食宜清淡
立夏過後,温度可能逐漸攀升,人們難免煩躁上火,食慾也會有所下降。所以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7] 
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總之立夏之季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幹”的境界。 [7] 
進入夏天后,因感暑熱之氣,有些人,尤其是老幼體弱者,容易出現食慾不振、乏力倦怠、心煩氣虛之類的症狀,稱為“疰夏”。雞蛋作為一種簡單易得的營養品,用來為預防疰夏提前“進補”,是個不錯的選擇。而配合孩子們的心性,將吃與玩結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當然,作為一種節令習俗,“立夏蛋”有它的巫術儀式意義所在。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夏季宜養心,人們認為“心如宿卵”,所以在夏天到來的時候吃蛋,作用是“拄心”。而“吃蛋拄心”,配合上立夏的其他習俗——吃筍,拄腿;吃豆,拄眼——人們因面對着即將到來的酷暑苦夏、身體虧損而生的不安全感,終於在這一整套“以形補形”、支撐體魄康健的儀式中找到了消解之處。所以,過去的民間俗諺會這樣説:“立夏吃了蛋,力氣大一萬。” [2] 
  • 精神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立夏、小滿在農曆四月前後,稱之為孟夏(夏之初),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的功能。《醫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養生專家提醒説,立夏以後,天氣轉熱,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出現心神不寧。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過激之處,要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閒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