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家村

(諸文龍、沈愛其、劉一原、周天林四人謂稱)

鎖定
四家村是諸文龍、沈愛其、劉一原、周天林四人的代稱。因四人早年曾拜師于徐松安先生門下,跟隨徐松安先生多年,堅持繼承傳統、深入生活的藝術創作思想,積累豐富的繪畫經驗,如今都成為一代宗師,故在湖北被譽為四家村。
中文名
四家村
外文名
Four family village
別    名
諸文龍沈愛其劉一原,周天林
行政區類別
湖北
地理位置
湖北
介紹
徐松安先生是漢上著名書畫篆刻家,先生原名徐石,號木公、魯漢、木長、松廠、松巖居士,齋名松風堂。1911年出生在漢口,先生幼年家貧,在一家字畫店當學徒,因特殊的緣分結識張大千並拜其為師。經過大千先生的指導,未到弱冠之年的徐松安在漢上聲名大噪,正式鬻畫漢上。徐松安先生是民國至建國初期活躍於漢上印壇的傳奇人物,張大千認其為徒,齊白石稱其為弟,這種傳奇集中體現在先生對藝術的執着探索、對人生的執着追求。
徐松安幼年家貧,在一家字畫店當學徒,他悉心觀摩店裏經營的名家字畫,於中又特別傾心張大千的山水之作。每天繁忙落地,徐松安便在如豆的燈下,臨習筆墨間的超然之氣。
一日,店老闆偶然到徐松安住處,見其山水習作酷似張大千的風格,甚是驚喜。精明的老闆執意讓徐松安在習作上題張大千的名款,作品裝裱後又懸掛在搶眼之處,常令商賈甚至書畫同道駐足流連。事有湊巧,時逢大千先生客次武漢,由國民黨官員張道藩陪同逛武漢三鎮的字畫店。無意間瞥見題有大千名款的作品,其筆法峻朗,設色清雅。大千先生滿腹疑惑,在他一再追問下,店老闆推説:是小店的學徒,為求生計,仿冒先生大作餬口。大千先生聞之是名不見經傳的少年所為,更是驚訝,定要仿者現身。當他看見少年徐松安氣宇軒昂,舉止謙誠時,遂在漢口六渡橋德華酒樓設席收為弟子。經過大千先生的指導,未到弱冠之年的徐松安在漢上聲名大噪,正式鬻畫漢上。
徐松安經常趨往武漢三鎮的舊貨市場,並將鬻畫所得的大部分資金用來購買名家印章和書畫字帖,豐富的藏品使其開闊了眼界,也充實了其藝術底藴。
1927年,武昌美術專門學校創始人蔣蘭圃與該校教師張肇銘王霞宙歐志先等成立“梅社”,旨在“闡揚國故、振起藝術”,徐松安以青年書畫家、收藏家身份被邀加盟,成為“梅社”重要成員。湖北美術學院舉辦“湖北近現代名家書畫展”展品中,有一幅由張肇銘、王霞宙、徐松安合作的花鳥立軸,並鈐有“梅社之印”。
而立之年的徐松安為了探尋古文字的堂奧,拜武漢大學劉博平教授為師。年近花甲的劉老對這位漢上才俊非常賞識,不論寒暑,十數年如一日,堅持每週為徐松安授課一次。劉老興酣之際,常常信手寫下印模,由徐松安奏刀,師徒即興之作情趣盎然。劉老毫無保留的傳授為徐松安打下了堅實的文字學基礎。
徐松安交遊甚廣,與湖南篆刻家黃鐵庵的金蘭之誼竟長達四十餘年,黃鐵庵曾用五釐米見方的封門青為先生篆“松巖居士”白文印贈之(邊款為:鐵廠製為,松廠正句)。兩人或相約同遊南嶽,或把杯夜話於松風堂。“文革”期間,晚年的黃鐵庵受到迫害,病體支離,徐松安先生親為黃老76歲造像題字,兩位藝術家在困難時期,仍不忘相互勉勵,此間情誼着實令人難忘。
木公”為“松”之別名,也是和西王母並稱的東王公之名,徐松安先生以“木公”為號,以“松風堂”為齋名,可忖其志。《史記》曰:“松柏為百木長,而守門閭。”“木長”是先生後期常用之號,流露出的執着和無奈縈繞在他後期的藝術生涯中。“文革”前,先生與一些書畫家欲振興漢派書畫,曾積極籌備成立“葵社”,未料“文革”的到來,非但終止了“葵社”的運作,徐松安先生也因為和定居台灣的張大千有師徒關係而屢遭厄運。這時的先生很少畫山水,他取法蒲華老缶,花鳥畫率意縱筆,滿紙蒼茫,心境滄桑,以吾筆畫吾心,不刻意取悦世人,藝術風格更趨完善。
徐松安先生印章中,發現部分自用名章有“秋江”(何墨)、“辛谷”(徐三庚)、白石的邊款。或許是先生後期經濟困窘,難以買到中意的石料?也或許是先生對他人的應酬之作不予肯定,磨去原來印文,改刻自用?徐松安對名人是不盲目崇拜的。
1951年東湖印社成立,徐松安先生作為漢上本地篆刻家的加盟,就任副社長,標誌着漢上印人和客漢印人的合流。
縱觀徐松安的藝術生涯實是率性而為,難為世人理解。世事滄桑,此些軼事已隨煙雲而去,而1969年先生不屈於“文革”對自己身心的壓制,縱身墜樓而亡,其傳奇生涯中最為震撼世人的一筆,竟是用此種方式鐫刻。歷史于徐松安有太多的不公,在整理漢派印學資料是有必要大書特書一筆。
諸文龍沈愛其劉一原周天林四人早年曾拜師于徐松安先生門下,跟隨徐松安先生多年,堅持繼承傳統深入生活的藝術創作思想,積累豐富的繪畫經驗,如今都成為一代宗師,在湖北被譽為四家村
諸文龍,生於1940年,杭州人,。現為武漢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北山水畫研究會會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溯江源、下涉東海,行程七萬餘里,參與創作巨幅國畫《萬里長江圖》(150米長卷),中國美協主席吳作人題寫畫名《萬里長江圖》,在中國美術館,武漢展覽館和深圳美術館展出,在人民日報、星島日報及香港文匯報等海內外各級報刊上發表。作品參加各級展覽並獲獎,廣泛流傳於海內外。 《萬里長江圖》的創作開始於一九八四年初,由長航黨委書記解蒞民同志倡儀,長航集團總公司主辦,武漢航海學會贊助,集陳作丁諸文龍劉一原魏康祥樂建文黃志等六位畫家上溯江源,下涉東海,前後歷時一年有餘,行程七萬餘里,蒐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後經多次反覆,十易其稿,三年後的一九八六年末集體創作完成。此畫由武漢榮寶齋裝裱藝術師胡長青先生精裱上牆
沈愛其,1941年生,武漢人,沈愛其的畫如臨雄風,大氣磅礴無拘無束的筆勢,自在自為地在水墨中流行;現為武漢國畫院副院長。
《野氣開天》作者沈愛其,題款常用愛奇、艾奇、奇之等,故常有“離奇”之舉,“沈瘋子”是也。如,時年已六十有五,卻道“正式畫了50年畫”。蜚聲海內外。但,他不是任何級別美協、書協的會員,更談不上有某協會主席、副主席之頭銜,從不參加任何美術活動,從不出版畫集文集,他的藝術價值憑着純真的自我而流傳。聽到有畫作在境內外高價炒作,沈愛其説,那與我無關。我生來就是畫畫的。
沈愛其的“沈氏寫意畫派”通過不同的途徑將進入中國美術史,這是毫無疑問的。
劉一原1942年7月生於武漢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從事山水畫和花鳥畫教學,並致力於現代水墨藝術的創作研究。出版專集:《山水畫藝術處理》、《劉一原作品集》、《劉一原水墨藝術》、《當代中國畫家精品-劉一原》。作品編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當代美術》、《今日中國美術》、《中國當代美術圖鑑》、《中國水墨實驗二十年》、《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全集》、《當代中國山水畫集》、《當代中國花鳥畫集》。主要展覽:1981年10月“湖北十人畫展”(中國美術館);1983年2月“中國青年國畫展”(巴黎);1985年11月“當代中國畫展”(香港展覽中心);1986年11月“現代中國畫展”(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10月“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1991年2月“全國中青年山水畫邀請展”(江蘇省美術館);1991年7月“中國湖北美術學院展”(巴黎);1992年4月應法國卡斯特爾(CASTRES)市政府邀請赴法舉辦個展和講學;1993年2月“93之春水墨畫觀摩展”(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1995年8月“中韓交流展”(中央美院);1996年6月“走向21世紀的中國當代水墨藝術研討會水墨作品觀摩展”(廣州);1997年6月“中國藝術大展?當代中國畫展”(上海圖書館);1998年10月“心象風景—劉一原水墨藝術展”(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1999年9月“互動時代—1999中國畫邀請展”(重慶);2000年5月“新中國畫大展”(上海、南京);2000年9月與法國藝術家馬薩爾(Gastn-Louis MAR-CHAL)法國卡斯特爾(CASTRES)舉辦藝術展;2001年9月“中國?水墨實驗二十年展”(廣東美術館)多次參加全國性的山水畫花鳥畫邀請展。
心象風景”是湖北美術學院教授、水墨藝術家劉一原先生從1986年積澱至今的水墨藝術成果。她以獨特的藝術風格,獨到的藝術模式在中國美術界獨樹一幟。
心象風景”基於傳統的中國畫,更屬於探索、革新中的當代發展中的水墨藝術。劉一原的“心象風景”有着濃郁的抽象性,它由山水畫演化而出,形成畫家心靈的“風景”,而不是生活中寫實的景觀。顯然這“風景”的內涵,比山水畫的意藴更為寬泛;其可讀性比山水畫更為多義。因此她更能引起我們自由的聯想與遐思。
心象風景”體現了畫家對自然、生活、人生、社會的思考,映照出畫家豐富的情感與思緒,情操和追求。
劉一原的“心象風景”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東方與西方的結合。他的畫充滿活力與動感,線條和色彩的交織、融匯,宛如“交響樂”,有着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氣息。
周天林,1943年生於武漢。湖北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北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在,武漢展覽館和深圳美術館展出,在人民日報湖北日報文匯報等各級報刊上發表。多次舉辦個人畫展,曾赴日本東京等九個城市及德國舉辦展覽。作品參加各級展覽,發表並獲獎,長江日報等報刊專題報導介紹。廣泛流傳於海內外。筆耕畫壇四十年,涉獵中國畫諸領域,均有建樹。
周天林的寫意的山水畫在湖北美術館展出和廣大的觀眾見面,能有如此鮮明的個性風格、吞吐山川的藝術魅力,這是與先生長期奉行上述的藝術觀點密不可分的。他在堅持繼承傳統、深入生活的藝術創作實踐中,為我們積累了豐富成功的經驗,為今天從事國畫創作的朋友們也樹立了成功的典範。他的寫意山水畫取得如此卓越的藝術成就和展出成功。中國畫以自己優秀的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正在祖國的康莊大道上豪邁地行進着。中國畫在新世紀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期,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會更加自由和繁榮,中國畫必將在我國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的潮流中,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又必將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受到國際的廣泛讚譽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