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囚徒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創作詩歌)

鎖定
《囚徒》是俄國詩人、作家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創作於1822年的詩作。
《囚徒》是普希金被沙皇放逐在南俄,參觀基希涅夫監獄後不久所寫。當時詩人飽嘗着同親人和朋友分離的痛苦,他感到自己猶如一個囚徒,他嚮往着自由,所以在詩中他把一隻在幽禁中飼養的雛鷹看作自己的夥伴。這熱愛自由的驕傲的鳥兒向囚徒發出熱情、激烈的號召:掙脱樊籠,飛向自由。
全詩結構緊湊,內容深刻,是詩人所寫的關於自由的主題的詩作中較精彩的作品之一。此詩曾以民歌形式廣為流傳。 [4] 
作品名稱
囚徒
作    者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創作年代
1822年
作品體裁
詩歌
外文原名
узник

囚徒作品原文

Сижу́ за решёткой в темни́це сыро́й.
Вскормлённый в нево́ле орёл молодо́й,
Мой гру́стный това́рищ, маха́я крыло́м,
Крова́вую пи́щу клюёт под окно́м,
Клюёт, и броса́ет, и смо́трит в окно́,
Как бу́дто со мно́ю заду́мал одно́.
Зовёт меня́ взгля́дом и кри́ком свои́м
И вы́молвить хо́чет: «Дава́й улети́м!
Мы во́льные пти́цы; пора́, бра́т, пора́!
Туда́, где за туче́й беле́ет гора́,
Туда́, где сине́ют морски́е края́,
Туда́, где гуля́ем лишь ве́тер... да я!..» [1] 

囚徒中文譯文

版本一
我坐在潮濕牢房的鐵柵旁。
年輕的鷹,在監禁中餵養,
我憂鬱的同伴啊,它在窗下
啄着帶血的食物,拍打翅膀,
它啄着,扔着,望着窗户,
好像與我想着同樣的心事。
它用目光和叫聲把我呼喚,
它想説:“我們一起飛去!
我們是自由的鳥;是時候了,兄弟!
飛去天邊白雪皚皚的山岡,
飛去閃耀着蔚藍的海洋,
飛去只有風……和我散步的地方!……”
劉文飛譯) [1] 
版本二
我坐在陰濕牢獄的鐵欄後。
一隻在禁錮中成長的鷹雛
和我鬱郁地做伴;它撲着翅膀,
在鐵窗下啄食着血腥的食物。
它啄食着,丟棄着,又望望窗外,
像是和我感到同樣的煩惱。
它用眼神和叫聲向我招呼,
像要説:“我們飛去吧,是時候了,
“我們原是自由的鳥兒,飛去吧——
飛到那烏雲後面明媚的山巒,
飛到那裏,到那藍色的海角,
只有風在歡舞……還有我做伴!……”
查良錚譯) [2] 

囚徒創作背景

具有民主進步思想的普希金因寫了不少歌頌自由、反對沙皇專制暴政的政治抒情詩和諷刺詩,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於1820年被流放到俄羅斯南部地區,在南俄的高加索、比薩拉比亞等地度過了四年的流放生涯。在流放和旅行中,普希金廣泛接觸了俄國社會,南方優美的自然風光、哥薩克人的風土人情,以及與十二月黨人的密切交往,更加激發了詩人的創作熱情。這一時期,他不改初衷,繼續創作反對暴政和嚮往自由的詩篇,寫出了許多以浪漫主義為主要特色的抒情詩,《囚徒》是其中一首。 [3] 
在流放地,普希金感覺到自己就是一個囚徒,再加上其他一些具體原因:十二月黨人朋友拉耶夫斯基的不幸被捕,與基希尼奧夫監獄囚犯的談話及幾個囚犯的成功越獄,自己因與一貴族爭鬥而被監禁等等,於是基希尼奧夫監獄庭院中的一隻禁錮的雛鷹激發了他的靈感,切入了他的寫作視角,他要通過受束縛的動物來傳導一種壓抑,表達一種渴望。於是寫成了《囚徒》這首詩歌。 [7] 

囚徒作品鑑賞

該詩是普希金對當時自我處境的一種真切感受,在俄羅斯南部的流放地,他時刻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失去自由的囚徒。詩歌以一隻鷹為抒情和描寫對象,巧妙地寄託了詩人急欲擺脱囚禁、奔向自由的心境。鷹一向被視為自由翱翔的動物,可出現在該詩中的,卻是一隻“在束縛中飼養大了的年輕的鷹鷲”,不過這隻被囚禁的鷹卻未失其天性,它“啄着帶血的食物,拍動着翅膀”,依然充滿血性和行動的力量。它不斷望着“我”,“用目光和叫聲召喚着我”,一同飛向自由的遠方。鷹是詩人同病相憐的夥伴,兩者“都是自由的鳥兒”,卻都受到束縛,這個詩人“憂愁的同伴”又與詩人心意相通”“和我想着同樣的事情”,那就是衝破束縛,追尋自由。
詩歌幾乎全篇都在描繪鷹的動作和思想,實際上,鷹是詩人的自我象徵,詩人以鷹自喻,並將鷹設置為自己心靈的對話者,鷹對“我”發出的飛向自由的召喚,實質是詩人在心中的自勉。被流放的詩人猶如失去自由的囚徒,他那顆熱愛自由的心靈多麼渴望能像鷹一樣,自由飛翔於天際,穿越廣袤的大海,飛上高遠的雲端。詩人身在南部流放地,心卻早已飛向遠方。
全詩用語簡潔,富於形象感,作為一首抒情詩,充分體現出普希金詩歌特有的“明快的哀歌式的憂鬱”,給人以激情和理想、信念。 [3] 

囚徒作品影響

《囚徒》這首詩簡潔形象、富有樂感,受大眾歡迎。俄國作曲家阿利亞比耶夫曾將它譜成歌曲,使之成為俄羅斯大地上廣為傳唱的一首民歌。 [7] 

囚徒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俄國詩人,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1799年6月6日誕生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家庭。童年時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8歲時就開始用法文寫詩;同時又從保姆那裏學到了俄羅斯人民語言。在皇村中學學習時,受到當時愛國思潮和進步思想的影響,結交了許多十二月黨人。1817年皇村中學畢業後任職於外交部,此後數年間寫作了大量作品。1823年受敖德薩總督誣陷,被送到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監視居住。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尼古拉一世將普希金召到莫斯科,但仍受憲警監視。1833年回到彼得堡,1837年死於與法國流亡貴族丹特斯的決鬥。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詩體小説《葉甫蓋尼·奧涅金》,小説《上尉的女兒》《黑桃皇后》等。 [5-6] 
參考資料
  • 1.    (俄)普希金著;劉文飛譯. 普希金的詩[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9.01:112-113.
  • 2.    查良錚譯. 世界詩苑英華 普希金卷[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7.04:94.
  • 3.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普希金作品鑑賞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08:15-16.
  • 4.    黎華編. 青少年世界名詩欣賞一日一首[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2.09:115-116.
  • 5.    西渡著. 名家讀外國詩[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3:332.
  • 6.    西安. 閲讀的彼岸 世界文化名人談閲讀[M]. 西安:西安出版社, 2019.01:80-81.
  • 7.    閆微編著. 普希金詩歌、小説詮釋與解讀[M]. 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3.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