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嚴(拼音:yá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嚴的基本義是不鬆緩。用於對人處事的態度,表示嚴厲、威嚴;就程度而言,表示嚴重、猛烈、不輕鬆;就具體事物而言,表示緊密、無空隙。舊時認為父嚴母慈,所以嚴又轉指父親。
中文名
拼    音
yá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GODR(86);GOTE(98) [4] 
倉    頡
MTCH [4] 
鄭    碼
AKM [4] 
字    級
一級(0671) [1] 
平水韻
下平十四鹽、下平十五鹹 [5] 
注音字母
ㄧㄢˊ
總筆畫
1+6
筆順編號
1224313
異體字
厳、𡃫、𡅮、𡅝、𡅴、𡅾
四角號碼
1020₁
統一碼
4E25 [4]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許慎《説文解字》認為篆文(圖9)的“嚴”字是個上下結構的形聲字。上面的兩個並排的口(“”)字是形符,表示跟口有關,下面的“𠪚”字是聲符,讀yín。這兩個字形組合在一起,指政策法令非常緊急嚴峻。兩個口字並排,表示大聲叫喊,有驚呼的意思。而政令要暢通,要求眾人遵照執行,就必須大聲疾呼,相互告誡,所以“嚴”字用兩個並排的口字作形符。有人認為,“𠪚”字有山崖陡峭、地勢險峻的意思,而“嚴”字有急迫險峻的意思,所以“𠪚”也表義,“嚴”也是個會意字。 [6] 
另有學者認為,“嚴”字應以“”為聲旁,“敢”字外邊的部分作形旁。甲骨文中有圖A的字形,隸定寫作“喦”,讀作niè,也就是“嚴”字外邊的部分。圖A字形下部像人形,上部是三個“口”,表示説話很多令人厭煩的意思,用在“嚴”字裏表示多言妄語,金文(圖1-4)為了書寫美觀所以將圖A字形稍加變化。因此,“嚴”應分析為從喦(niè),敢聲,廠是“人”的變形。“嚴”本義應是荒誕,後來也寫作“”。這個意思古籍中也有用例,如《管子·法法》:“國毋怪,嚴毋雜,俗毋異禮。”“嚴厲、莊嚴”等義當是假借義。
“嚴”之字形演變可分二系:一為《説文》古文一系,從三口,演變至《説文》古文時,所從之“敢”旁演變為從古(《説文》認為是聲符);二為《説文》篆文一系,從二口。但篆文“嚴”所從之“敢”與《説文》篆文“敢”在字形規範上不一致。篆文敢作圖B,古文敢作圖C,“敢”古文與“嚴”古文一系,籀文敢作圖D,即“嚴”字篆文所從。戰國晚期以後,從三口之“嚴”逐漸廢棄,從吅(二口)之“嚴”沿襲下來。
簡化字“嚴”源自異體字“𫿞”,在這個異體字的基礎上刪減部件,僅保留上半部分,簡作“嚴”。“嚴”可用作簡化偏旁。 [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án
形容詞
莊重;嚴肅。
solemn;
dignified

嚴正;嚴明;莊嚴;義正詞嚴
認真;不放鬆。
stern;strict
《易·遯卦》:“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韓非子·難四》:“知微之謂明,無救赦之謂嚴。”
嚴厲;嚴格;嚴禁;嚴懲不貸
程度深;厲害。
bitter;cruel

嚴寒;嚴重;嚴刑拷打
急,緊急。
urgent
《孟子·公孫丑下》:“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

緊密;沒有空隙。
tight;close
唐·韓愈《進學解》:“《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文彩立刻進了自己的卧室,把門推嚴。”
嚴密;嚴緊
厚。
thick
南朝宋·鮑照《冬日》詩:“嚴雲亂山起,白日欲還次。”

凜冽。形容極寒。

晉·陶潛《歲暮和張常侍》:“厲厲氣遂嚴,紛紛飛鳥還。”
宋·楊萬里《望橫山塔》詩:“水面生風分外嚴,竹根剩雪更新添。”

慘烈的樣子。

南朝宋·鮑照《舞鶴賦》:“嚴嚴苦霧,皎皎悲泉。”

高峻。也作“巖(巖)”。

《左傳·隱公元年》:“制,嚴邑也。”

通“”。夸誕。

《史記·日者列傳》:“夫卜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虛高人祿命以説人志。”

動詞
畏懼。
fear
《孟子·公孫丑上》:“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尊敬;尊重。
respect
《詩經·商頌·殷武》:“天命降監,下民有嚴。”
《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使嚴重,加重。

《墨子·非攻中》:“今盡王(士)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餘也。”

整飭;整頓。
rectify
漢·王逸《九思·逢尤》:“心煩憒兮意無聊,嚴載駕兮齣戲遊。”
明·顧炎武《感事》詩之六:“邊軍嚴不發,驛使去空還。”

名詞
指父親。
father
《史記·趙世家》:“進受嚴命,退而不全,負孰甚焉。”
家嚴;嚴命
威嚴;威信

《詩經·小雅·六月》:“有嚴有翼,共武之服。”

秘密。

唐·韓愈《岣嶁山》詩:“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

古代戒夜曰“嚴”。轉指戒夜更鼓。

《新唐書·禮樂志五》:“其日未明四刻,捶一鼓為一嚴;二刻,捶二鼓為再嚴。”

衣裝。因避漢明帝(劉莊)諱,改“裝”為“嚴”。

《後漢書·吳漢傳》:“每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

妝飾。因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妝”為“嚴”。

《北史·后妃傳序》:“司飾三人,掌簪珥花嚴。典櫛三人,掌巾櫛膏沐。”

指莊子。因避漢明帝(劉莊)諱,改“莊”為“嚴”。

《漢書·敍傳上》:“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之術。”

姓氏用字,參看“嚴姓”。



副詞
甚,極。

唐·孟郊《雪》詩:“忽然太行雪,昨夜飛入來。崚嶒墮庭中,嚴白何皚皚。”

yǎn
形容詞
莊嚴威武的樣子。 也作“”。

《詩經·大雅·常武》:“赫赫業業,有嚴天子。”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吅部】語杴切(yán)
教命急也。從吅𠪚聲。
𡅮,古文。 [9] 

説文解字注

“教命急也”注:嚴急疊韻。趙注《孟子》曰:事嚴,喪事急。
“從吅”注:敦促之意。
“𠪚聲”注:語杴切,八部。 [10] 

廣韻

語𩏩切,平嚴疑 ‖敢聲談1部(yán)
嚴,嚴毅也。威也。敬也。《説文》曰:“教令急也。”亦姓,本姓莊,避漢明帝諱改姓嚴。語𩏩切。二。
【校釋】教令:原作“嚴令”,據鉅宋本及《説文》改。 [11]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嚴;部外筆畫:17
古文:𡅾
《唐韻》語杴切。《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竝音䉷。《説文》本作𡃫。教命急也。
又《爾雅·釋詁》:嚴,敬也。《書·皋陶謨》:日嚴祇敬六德。
又《玉篇》:威也。《禮·祭義》:嚴威儼恪。疏:嚴謂嚴肅。
又尊也。《禮·大傳》:收族故宗廟嚴。注:嚴,猶尊也。《史記·遊俠傳》:諸公以故嚴重之。
又《廣韻》:嚴,毅也。
又《前漢·史丹傳》:聲中嚴鼓之節。注:李奇曰:莊嚴之鼓節也。
又《韻會》:戒也。昏鼓曰夜嚴。
又《正字通》:寒氣凜冽曰嚴。李白詩:霜朽楚關木,始知殺氣嚴。
又《正字通》:敵將至,設備曰戒嚴。敵退,弛備曰解嚴。
又姓。《戰國策》:嚴遂政議直指舉韓傀之過。《正字通》:漢明帝諱莊,改莊助為嚴助,莊光為嚴光。
又《史記·封禪書》: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祠。
又嚴道,縣名。《史記·鄧通傳》:啺鄧通蜀嚴道銅山。
又《韻會》:州名。隋睦州,宋改嚴州。
又《前漢·元帝紀》:嚴篽池田。注:晉灼曰:嚴籞,射苑也。
又國名。《後漢·西域傳》:嚴國在奄蔡北,屬康居。
又《正字通》:樹名。《一統志》:瓊州有嚴樹,擣皮葉,浸水,和以釀,數日成酒,能醉人。
又與莊同。《周禮·秋官·小司寇注》:針嚴子為坐。《釋文》:嚴,劉音莊,左傳作莊。漢明帝名莊,改為嚴。《後漢·陳紀傳》:不復辦嚴即時之郡。注:嚴讀曰裝。《風俗通》:汝南應融義高,聞之驚愕,即嚴便出。○按《詩·商頌》,下民有嚴。朱子:葉剡剛反,與下遑葉。古嚴與莊本同音,故漢避明帝諱,改嚴為莊,似不必別增叶音也。
又《集韻》魚銜切。巖字省文。詳山部巖字注。
又《五音集韻》五犯切。與儼同。《詩·大雅》:有嚴天子。傳:嚴然而威。《釋文》:嚴,毛讀魚檢反,鄭如字。《書·無逸》:嚴恭寅畏。《釋文》:作儼。◎按皐陶謨《釋文》:亦云又魚檢反。《荀子·儒效篇》:嚴嚴兮其能敬已也。注:嚴或作儼。
又《集韻》魚窆切,音。酷也。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4E25;下:U+56B4) 字形對比(上:U+4E25;下:U+56B4)

書寫提示

“嚴”字書寫演示 “嚴”字書寫演示
“亞”居上居中,寫在上半格,兩豎分寫豎中線左右;下橫在橫中線。末筆撇從下橫左端起筆。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ăm
王力系統
ŋ
ǐam
董同龢系統
ŋ
jăm
周法高系統
ŋ
jam
李方桂系統
ng
ja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鹽添嚴凡

jɑm
北魏後期北齊
鹽添嚴凡

jɑm
齊梁陳北周隋
鹽添嚴凡

jɑ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i̯ɐm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ɐm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jɐm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iɑm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jɐm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ǐɐm
[1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八嚴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語𩏩切
ŋjɐ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八嚴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魚杴切
ŋiɐm
平聲
下平二十七銜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魚銜切
ŋɪam
上聲
五十二儼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魚檢切
ŋiɐm
去聲
五十七驗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魚窆切
ŋiɐm
禮部韻略


平聲





魚杴切

增韻


平聲





魚杴切



上聲
廣(yǎn)





魚掩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廉纖

齊齒呼

全清

iɛm
中州音韻


平聲
廉纖





移兼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二鹽


次濁
移廉切
oiem

上聲
二十二琰


次濁
以冉切
oiem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二十兼檢劍劫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ɛ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æ̃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æ̃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ɛ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ȵiɛ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ĩ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ẽ
34
陽平
文讀
iæ̃
34
陽平
白讀
晉語
太原
i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ȵiɪ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ȵi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ȵiẽ
13
陽平
文讀
ŋan
13
陽平
白讀
湘語
雙峯
ȵiĩ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ȵiɛn
45
陰去
文讀
ŋɔn
45
陰去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ȵiam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jim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jim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giam
24
陽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ŋiəm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ŋie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ŋiɪ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0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01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3]
  • 5.    平水韻 十四鹽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12]
  • 6.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XY[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3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95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54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3
  • 10.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149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31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43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10]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6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