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嘔(拼音:ǒu、ōu、òu)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嘔是形聲字,口為形,區(ōu)為聲。上古嘔吐用“”,後來用“嘔”也表示嘔吐的意思,指飲食、痰涎從胃中上湧,自口而出。古代文獻多以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現一般不區分,而將有聲無物者,稱為是“乾嘔”。“嘔”又指歌唱,引申為擬聲詞。
中文名
拼    音
ǒu、ōu、òu
部    首
字    碼
U+5455
五    筆
KAQY
倉    頡
RSK
鄭    碼
JHOS
筆    順
丨㇕一一ノ丶㇗
字    級
次常用字;一級字(0725) [1] 
GBK
C5BB
結    構
左右
筆畫數
7
平水韻1
上聲二十五有;下平十一尤 [2] 
平水韻2
上平七虞 [2] 
外文名
spit,vomit

詳細字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ǒu
吐(tù)。
vomit
左傳·哀公二年》:吾伏嘔嘔血。
嘔吐;嘔血;嘔心瀝血
ōu
動詞
通“謳”。歌頌,唱歌。
sing the praise of
《漢書·朱買臣傳》: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
嘔吟;嘔唱
擬聲詞
形容管絃樂曲、嬰兒説話、搖櫓、鳥鳴等聲音。
-
白居易《琵琶行》: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òu
動詞
同“慪”。生悶氣。
-
官場現形記》第十回:誰知此時他二人,一個是動了真氣,一個是有心嘔他,因此魏翩仞攔阻不住。
-
形容詞
和悦的樣子。
-
《漢書·王褒傳》:賢人君子,亦聖王之所以易海內也,是以嘔喻受之,開寬裕之路,以延天下之英俊也。
-
動詞
撫育
-
揚雄《據秦美新》:玄黃剖判,上下相嘔。
-
以上參考資料: [3]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烏侯切,音歐。《廣韻》:唲嘔,小兒語也。《荀子·富國篇》:唲嘔之。
又《博雅》:嘔嘔,喜也。
又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幷州,其川曰虖池、嘔夷。《釋文》:嘔,烏侯反。
又與謳通。《前漢·朱買臣傳》: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
又《集韻》《韻會》《正韻》竝匈於切,音訏。《集韻》:悦言也。《正韻》:慈愛之聲。《史記·韓信傳》:言語嘔嘔。《漢書》:作姁姁。《集韻》:同呴。
又《集韻》虧於切,音區。嘔夷,水名。《周禮·嘔夷釋文》一音驅。
又《集韻》《類篇》竝春朱切,音樞。怒聲。
又《廣韻》烏後切。《集韻》《韻會》《正韻》於口切,竝音歐。《廣韻》:與歐同,吐也。《左傳·哀二年》:𥳑子曰: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釋文》:嘔,本又作𠴰。《集韻》:或作𠴰㰶𧖼𣢨。
又《集韻》《韻會》竝威遇切,音嫗。《集韻》:和悦貌。《前漢·王褒傳》:嘔喩受之。應劭讀。 [4] 

方言音韻

贛方言:ngiau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