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嘎查

鎖定
蒙古族的行政村就叫做嘎查。在內蒙古有關盟市所屬旗的行政編制下,設嘎查(與行政村平級)。實際上,蒙古語嘎查即漢語行政村的近義詞。
中文名
嘎查
語言歸屬
蒙古語
漢語意思
行政村的近義詞

嘎查阿拉坦敖希特嘎查

阿拉坦敖希特嘎查隸屬於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彥嵯崗蘇木 [1-2]  ,位於鄂温克族自治旗東北部,距旗所在地巴彥託海鎮61公里,向西距海拉爾區50公里,向東距大雁礦區 [1]  23公里,距牙克石市30公里,北與鐵路濱——洲線16號村接壤,處於301國道海——牙段中間,嘎查所在地距301國道0. 3公里,區位優勢較為明顯,交通十分便利。
嘎查集體固定資產63萬元,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2007年,牧民人均純收入達5740元,牧業收入佔總收入的92%。2007年度,牲畜總頭數達6458頭(只),其中牛1593頭,羊4484只,馬381匹。牧民生活全部實現定居。全嘎查牧民建有永久性棚舍59座,建設飼料地3075畝,人工草地1. 6萬畝,圍欄封育草場18萬畝,機電井80眼,灌溉面積2000畝。畜牧業機械化初具規模,共計擁有大中型拖拉機2台,小四輪拖拉機58台,打草機38台(套),捆草機2台。阿拉坦敖希特嘎查共有牧户99户,人口307人,有黨員17名。嘎查總人口中鄂温克族佔90%以上,是一個以鄂温克為主體、蒙古、達斡爾、漢等多民族共同聚居的牧業嘎查。
通過2006年嘎查“兩委”換屆,一批素質好,政治覺悟高,有責任心能帶領牧民羣眾致富奔小康、羣眾擁護、年富力強的嘎查干部被選進了“兩委”班子。“兩委”一班人從實際出發,認真分析和研究嘎查特點,積極謀求一條致富的路子。幾年來,嘎查以創建“五個好”嘎查、“五強嘎查”為工作主線,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武裝頭腦,精心組織和帶領嘎查牧民積極尋求發展的新路子、新措施、新方法,推進了嘎查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全面實施“雙培雙帶”工程,採取黨員聯繫致富能手、富裕户的方針,培養優秀青年牧民成長起來;以結成黨員“三結合致富鏈”方式,扶持貧困黨員和貧困户儘快脱貧致富。嘎查在建章立制的基礎上,着力培育協會組織,依託地域優勢把嘎查奶業協會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擴大牧户的經濟來源,推動產業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
近年來,阿拉坦敖希特嘎查牧民居住條件和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牧民磚瓦結構房屋擁有率100%。全嘎查共計擁有固定電話40部、移動電話98部,衞星接收器99座,電視機99台,摩托車52輛。嘎查實現了户户通電,生活能源主要以煤、牛糞為主,也經常使用液化氣。2006年,嘎查新建集辦公、牧民活動、科技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活動室260平方米,為牧民學用科技提供了方便。嘎查內現有兩條過境公路,其中一條為東西方向的301國道,另一條向南通到莫和爾圖的鄉級水泥公路。嘎查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全部落實。為加強嘎查的精神文明建設,嘎查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增強牧民的身心健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嘎查伊蘭嘎查

伊蘭嘎查位於鄂温克旗北部,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所在地,距旗所在地巴彥託海鎮16公里。嘎查總面積6.9萬畝,其中草牧場面積6.8萬畝。嘎查總户數80户,總人口219人,其中達斡爾族67户,169人,分別佔總户數和總人口的83.7%和77.2%。嘎查有小康户8户,科技示範户9户,五星級以上文明户59户。嘎查基礎產業畜牧業,2007年底嘎查牲畜總頭數為1785頭(只)。嘎查人均純收入3362元,集體經濟收入11萬元。
做為達斡爾族相對聚居區,嘎查具有獨特的達斡爾文化特色,達斡爾語為主體語言,保存較完整。羣眾性文體活動十分發達,達斡爾族傳統體育項目賽馬、摔跤、奪寶、曲棍球蓬勃發展。嘎查具有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豐富的人文資源
過去的伊蘭嘎查,由於歷史原因,底子薄,貧困人口較多,貧困户和貧困人口分別佔總户數和總人口的61%和68.5%,牧户磚瓦房的比例不足10%,是全鄉最貧困的嘎查,2006年還是全旗重點整頓的貧困後進嘎查。面對困境,嘎查黨支部一班人,按照“五個好”目標要求,選拔能人配班子,大力加強素質建設的同時,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改變嘎查貧困面貌的突破口,創新思路,完善機制,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脱貧致富新路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