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喀斯特溶洞

鎖定
喀斯特地區地表異常缺水和多洪災,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但地下水藴藏豐富,徑流係數在熱帶喀斯特區域為50~80%。亞熱帶喀斯特區域為30~40%,温帶為10~20%。
在華北一些石灰岩分佈地區,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輝縣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晉祠泉、泉的娘子關泉和濟南的趵突泉等。
中文名
喀斯特溶洞
外文名
Karst cave
地表地貌
見正文
形成原因
詳見正文

喀斯特溶洞地表地貌

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溶洞
合理開發利用喀斯特泉,對工農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鑽井提水等方法可解決工農業用水。地下河縱剖面呈階梯狀,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可以築壩發電。如雲南丘北六郎洞水電站,是中國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電站。湘、 黔也利用這種優越條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電站。喀斯特地區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庫滲漏,對壩體、交通線和廠礦建築等構成不穩定的因素。研究和探測地下洞穴的分佈,及時採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區建設成功的關鍵。喀斯特地區有豐富的礦牀,例如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石膏和岩鹽等。在喀斯特剝蝕面上和窪地中沉積有鋁土礦,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積有鉛、鋅、硫化物、汞等砂礦體,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氣的良好場所,華北地區的一些油田就是位於喀斯特區域。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廠址和地下倉庫

喀斯特溶洞形成過程

“喀斯特”一詞源於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形成各種地貌:石芽 石溝 石林 溶洞 地下河等. 此種地貌地區,往往奇峯林立,桂林就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奇觀...... 地表水在運動過程中對所經過的沉積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蝕作用,既包括水動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運,又包括水對岩石或沉積物的化學溶蝕作用,還包括碎屑物在搬運過程中的磨蝕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對碳酸鹽巖侵蝕作用的結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彎曲的溝壑、高高的冰蝕懸谷、氣勢磅礴的大峽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學侵蝕作用的寫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斯拉夫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發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1)地表水沿灰巖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佈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2)地表水沿灰巖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6)地面上升,原溶 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幹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裏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説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喀斯特溶洞世界和中國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獁猛洞,位於肯塔基州境內,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連起來的總長度達250km。洞裏寬的地方象廣場,窄的地方象長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個洞平面上迂?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層。雨季,整個洞內都有流水,成為地下河流在坡折處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區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還有積水很深的潭,不妨稱無底潭。
中國是個多溶洞的國家,尤以廣西境內的溶洞著稱,如桂林的七星巖、蘆迪巖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雲水洞,深612m,有七個“大廳”被一條窄長的“走廊”相連,洞的盡頭是一個碩大的石筍,美名十八羅漢,石筍背後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也有一定規模。周口店的龍骨洞,洞雖不大,卻是我們老祖宗的棲身地還行,但比較泛泛,沒有結合望天洞的實際地質地貌條件,來説明這是一種化學反應。水從石頭上流過。加上空氣裏的二氧化炭。產生碳酸氫鈣。碳酸氫鈣又分解成碳酸鈣。碳酸鈣沉積成乳石

喀斯特溶洞九龍洞

九龍洞風景區位於銅仁市東南方向約17公里處,地處武陵山脈六龍山區北緣,沅水支流錦江南岸,總面積245平方公里。九龍洞風景區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宜人,自然人文景觀星羅棋佈。九龍洞是一個大型天然喀斯特溶洞,洞內鐘乳石林立,五光十色,晶瑩剔透,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各種石花、石幔、石鳥、石獸隨處可見,栩栩如生。其中高20米以上的鐘乳石柱有數十根之多,最高一根高達39.98米,直徑16.4米,為世界罕見,國內之最。加上優美的錦江風光、東山寺、明清民居古建築等人文景觀與洞連成一片,具有極高的資源品位和價值,是貴州重要的旅遊科研避暑勝地,自古就有“黔中各郡邑,獨美於銅仁”的讚譽。

喀斯特溶洞溶洞文化

貴州是世辦著名的喀斯特之鄉,也是世界上喀斯特洞分佈最廣、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早在舊石口器時代,貴州高原上普遍發育良好的喀斯特遇溶洞就成為遠古人類的棲息這所。在目前發現的貴州100多處史前遺址中洞穴遺址就佔了90%以上,為全國這罕見。從黔西觀音洞穴中保存的古石磨坊,處處可以感受到古人類在溶洞內生息繁衍的情景,這種以洞為居的生活方式,從史前一直延續到了近代,並在長期的發展中造成了具有鮮明地特點和濃郁民族特色的貴州喀斯特溶洞文化。
貴州獨特的喀斯特溶洞文化,首先體現在獨特的建築藝術:從國家級文化保護單位鎮遠青龍洞,到黃平飛雲崖,從織金保安寺,到全省隨處可見的石頭寨,石板房,這些就地取材,依山伴洞,貼壁凌空,與自然和諧為一體的建築藝術,與中原建築的嚴格對稱,四平八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體現了溶洞居住文化傳承與延續……
獨特的溶洞文化、催生了眾多的民族節日:跳月節、串寨節、、火把節、吃相思、踩花洞、龍舟節、求子節、插秧節、四月八、三月三……五彩繽紛的民族節日令人目不暇接,因分散居住和不便的交通,而導政“隔山難覓影,相會待來年”的高原各民筆、更渴望彼此間的溝通,也格外看重每一個民族相聚的節日!
獨特的溶洞文化,產生了獨特的歌舞藝術苗族舞蹈中特有的圍圈而轉的風韻,正是源自溶洞有限的環境,苗族的許多節日慶典歌舞,至今仍大多在溶洞中或洞邊空地上進行,並被稱之為“跳洞”,“跳花洞”……獨特的溶洞文化,也使得喀斯特王國裏多數民族和地區的宗教或信仰,至今還保留在原始古樸獨特的階段,從苗族虔誠的祭祖先的祭洞活動中,從號黎“戲劇活化石”的攤戲的“開洞”儀式中,均可看到這種來自遠古文化的神聖與神秘!
獨特的溶洞文化,還產生了至今仍在沿用的眾多以“洞”為名的鄉、鎮建制,以及中國歷史上曾存在了140多年的絕無僅有的以“洞”為名、擁有民族自治權的縣制——豎眼大田溪洞,即今天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
獨特的溶洞文化,更產生了獨特的酒文化,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出土的陶壺酒具,到唐代文人雜錄中記載的釣藤酒,從遠古即存在的山洞窖藏的獨特釀造工藝,到宋代以前就已出現的蒸餾技術;從姑娘酒、栽花竹酒珠釀製到國酒茅台及眾多高原名酒的生產,從目前中國白酒業最大的洞窖基地的建成到洞藏青酒的誕生、獨特的喀斯特地禮貌使貴州成了天下聞名的美酒王國。三朝酒、百日酒、討八字酒、交杯酒、攔路酒、進寨酒、敬客酒、送客酒……經過悠久歲月的燦爛地文化發酵提純陳釀的喀斯特美酒,不僅培育了熱情好客的民族習慣,而且還由此產生了各民族絢麗多彩的酒禮酒俗,使酒成為貴州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載體,也使高原各民族的一生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民俗如詩,美景如畫,如詩如畫的貴州喀斯特溶洞文化和自然美景,還有着眾多的情韻等待人們去領略,還有着更多的神秘等待人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