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織金保安寺

鎖定
織金保安寺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倚一石峯建造,由保安寺、觀音閣、地母廟等建築組成。位於城郊結合部白族為主,白、彝、苗、漢、布依等多民族共居的三甲白族鄉三甲村。
中文名
織金保安寺
地理位置
貴州畢節市織金縣三甲鄉
通面闊
12.18米
通進深
8.16米

織金保安寺簡介

織金保安寺,位於織金縣三甲鄉。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倚一石峯建造,由保安寺、觀音閣、地母廟等建築組成。保安寺 [清代] 坐東向西,通面闊12.18米,通進深8.16米,穿鬥式重檐懸山頂,廊深1.3米,翼角為鰲頭吻獸,木雕撐拱。觀音閣坐南向北,通面闊11.8米,通進深5.78米,穿鬥式六角攢尖頂閣樓。 [1] 

織金保安寺崖洞建築

位於貴州畢節市織金縣三甲鄉的保安寺 位於貴州畢節市織金縣三甲鄉的保安寺
保安寺建築羣,巧妙利用擁有上下兩個洞口的天然崖洞--“慈雲洞”營造民居式宗教建築物。下洞口位於雲洞山西北麓,洞口西北向,高9米,寬5米,深8米。緊靠下洞口建面闊5間、進深3間、高9米許之穿鬥式木結構重檐歇山頂保安寺。上洞口位於雲洞山西南側半山腰,洞口西南向,高20餘米,最寬處8米,最窄處1.9米,深18米。上下兩個洞口,其內有踏跺相通。上洞結構奇特,頂部西南一東北洞穿,形成高大天窗,景稱“雲洞天開”,為織金八景之一。洞外岩石嶙峋的喀斯特小山上天然生長若干古樹老藤,鬱鬱葱葱,濃翳蔽日。古人巧用這一天然奇景,從洞底扶搖直上,倚崖修建面闊3間、進深2間、通高15米之穿鬥式木結構三重檐六角攢尖頂觀音閣。因受崖洞地形限制,平面、立面很不規則,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築特點。觀音閣所謂“三重檐六角攢尖頂”,只不過是其外部形象,而裏側或有檐缺頂,或有頂缺檐,極不完整。此類建築手法,貴州屢見不鮮。

織金保安寺地理環境

貴州高原97%為山地所佔據,73%為岩溶所覆蓋。貴州各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石頭王國”裏。他們因地制宜修建無計其數的山地建築,其中不乏利用天然崖壁和溶洞修建倚崖傍洞之民居。仿效崖洞民居修建的保安寺,為適應宗教活動的需要,工藝遠比民居好,是高度藝術化了的山地崖洞建築精品。

織金保安寺專家評價

1986年,一批德高望重的建築學家在織金考察途中瞥見保安寺,迫不及待下車上山,鑽洞登樓,爭相欣賞。建築大師張開濟稱讚道:“所以我説,和尚和道士往往是最好的建築師。他們選址選得好,比我們現在的規劃師、建築師高明得多”。祁英濤認為:“建築師搞不出來。我們民間的建築師,‘土建築師’能搞出來。這一點,對我們搞建築的人來説深有啓發”。杜仙洲深情地説:“不知道保安寺是哪位師傅設計的,他是無名的‘建築大師’,我要是見到他,要向他三鞠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