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唾液細菌

鎖定
口腔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外來抗原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之一,除了這一外源性負擔外,還有大量的內源性微生物菌羣寄生在口腔、牙齒和粘膜表面,因此,為宿主提供了大量的抗原刺激作用。關於微生物菌落集羣,可以處分為兩大類,第1類由遊離形式的細菌組成,主要存在於唾液中,第2類由菌落形式的細菌組成,主要存在於牙斑或粘膜表面。
唾液細菌必須依賴碳水化合物(食物殘渣)以維持生存 [1] 
中文名
唾液細菌
外文名
Salivary bacteria
分    佈
口腔
學    科
生物
應用領域
生命科學
營養來源
碳水化合物

唾液細菌簡介

通常,臨牀上檢查的細菌為唾液標本中的細菌,即為遊離形式的細菌。對菌落細菌,即常稱作生物被膜的細菌,進行的研究較少。
唾液細菌像指紋一樣獨特,據美國《連線》雜誌報道,《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雜誌發表文章稱:在人的唾液中有600多種不同的微生物細菌,並且這些細菌因人而異。不論人們是否生活在一起還是分別生活在地球的兩側,他們的唾液細菌可能都是不同的。

唾液細菌唾液

唾液細菌唾液的構成

口腔在唾液的不斷沐浴中,唾液是一種特殊的分泌物,含有大量抗菌的活性成分,對於保持口腔的健康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些唾液來源的物質,通常為蛋白質,主要在大小唾液腺中合成。但也有相當部分通過齦溝液來源於血液或直接來源於口腔的多形核細胞(PMN)。通常,唾液中的抗菌物質分為非免疫球蛋白-內生因子、免疫球蛋白-獲得性因子。

唾液細菌唾液中的細菌

在唾液中還有其他重要的物質間接作用於病原微生物,與唾液中的抗菌物質起協同作用,這些物質為一些小分子的肽類,常稱作生長因子,很多研究顯示唾液中生長因子的濃度與粘膜細胞表面上生長因子的受體之間存在着直接的相關關係,這些受體在生物被膜細菌附着時被活化。
大、小涎腺所分泌的唾液,在口腔內與脱落的粘膜上皮細胞、白細胞、細菌和食物碎屑等混合,稱為混合唾液或全唾液。混合唾液不僅是口腔微生物定植的重要生態環境,而且通過唾液流動可將微生物介導到口腔內各個表面定植。唾液中細菌的來源主要是口腔的某些特定部位,特別是舌背和牙菌斑。正常成人混合唾液可培養的菌總數為6×109/ml唾液。口腔鏈球菌是唾液的優勢菌羣,佔唾液可培養菌的50%左右,其中以唾液鏈球菌緩症鏈球菌最常見。革蘭氏陽性的絲狀菌,如棒狀菌、諾卡菌和放線菌也是唾液的正常菌羣成分,還包括一定數量的韋榮球菌、奈瑟球菌、乳桿菌、梭桿菌、類桿菌等。 [2] 
人類唾液中含有的主要抗菌因子和生長因子、非免疫球蛋白、內生因子、溶菌酶、乳鐵蛋白、唾液過氧化物酶、SCN-、H2O2髓過氧化物酶、Cl-、凝集素、富含組氨酸的蛋白質、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質、粘蛋白、吞噬細胞、免疫球蛋白,獲得性因子IgA (sIgA), IgG and IgM。
PDGF:血小板生長因子
IGF I&II:胰島素I&II 生長因子
過去對一些抗菌因子如乳鐵蛋白溶菌酶乳過氧化物酶系統產生的OSCN的活性研究得出的結果不一。實際上,單一抗菌物質是無法防止牙周病發生的,相反,是所有這些抗菌物質、內源性的/獲得性的因子和生長因子之間的協同作用才組成了防止口腔疾病有效的防禦系統。

唾液細菌營養來源

供口腔微生物生長的營養可從三條途徑獲得:一為宿主飲食,二是宿主口腔中本身的營養物質,三是由口腔微生物的其它成員所製造的營養成分。
雖然由宿主飲食提供的營養來源是間斷性的,然而確是非常重要的。可溶性食物為唾液所溶解並迅速被清除。然而不溶性的纖維和粘性食物停留在口腔中的時間則很長,特別是牙鄰面區域及咬合面溝裂部位,食物易滯留或嵌入。宿主的食物可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呻口增加糖類的攝入,變形鏈球菌增加。若宿主消耗大量蔗糖, 則變形鏈球菌能利用飲食中的蔗糖合成胞外葡聚糖,因此變形鏈球菌能迅速定居,這樣就使得變形鏈球菌吸附在牙釉質表面並被保留下來。
營養物質的另一來源是宿主口腔上皮細胞的更替。口腔上皮表面的細胞經常脱落,這些脱落的細胞被溶解後,將細胞內成分釋放至口腔中,作為口腔細菌的營養。剝脱的細胞還可嵌入到菌斑基質之中,也可能成為菌斑內營養成分。
口腔菌系的最後一個營養來源來自口腔微生物,這種現象稱為“交叉飼養” ,在這一過程中,一種微生物的營養可由共生菌種的代謝和終末產物來提供。如產黑色素擬桿菌的生長需要氯化血紅素維生素K。血紅素可由宿主提供,而維生素K則由其他齦下微生物所合成,其中包括口腔擬桿菌,韋永氏菌,某些厭氧鏈球菌和類白喉桿菌 [3] 

唾液細菌分佈

唾液是人體中不可或缺的體液之一。缺少唾液不僅使人感到口乾不適,而且很難保護牙齒,因為唾液能使口腔的PH值保持略帶鹼性,不然的話,如果(口腔中的)消化前階段處於酸性環境,對侵害牙齒的細菌十分有利。再説,唾液中的鈣和磷的濃度很高,它們是牙齒的主要組成部分;牙齒琺琅質上出現的微小裂紋可以通過唾液實現再礦化,從而得到修復。
儘管如此,作為病菌的温牀,唾液的名聲通常不太好,唾液處在温暖、黑暗的口腔裏,構成病菌、病毒和其他菌類的理想生存環境。每天多次向口腔補充營養,營養殘餘常留在口腔的死角里,為病原體儲存養料,唾液中自然也帶着許多病原體,對他人可能造成感染。但唾液對本人絕對有益,不小心咬破了自己的口腔內壁,很少會引起感染,因為唾液中含有獨特的抗體和抗微生物物質,唾液甚至能使HIV病毒(人體免疫缺損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失去作用,口交時艾滋病的傳染機會相對較小,原因就在於此。又由於唾液中促使血管癒合的酶的作用,口腔內壁和顎內壁的傷口治癒比皮膚快,而且不留疤痕,所以動物會本能地舔自己的傷口,促使傷口癒合。
有人估計,口腔中生活着約700種細菌,大部分細菌是人體的朋友。口腔裏的細菌種類是因人因地而不一樣的,身體的疾病如糖尿病等,也會改變細菌的種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肥胖婦女的口腔細菌和正常婦女的不一樣。
唾液能提供許多人體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能使從唾液中化驗性激素、可以根據唾液中是否有(抗艾滋病毒的)抗體而診斷艾滋病。同樣,從唾液中也能化驗出被檢人是否吸毒。用唾液化驗疾病具有許多血液所不具備的優點:操作簡便,無需專門培訓,不用針頭不採血樣,為此,全球有多個研究小組在積極研製唾液化驗儀。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能嗅出被感染微粒的人造鼻、能確定唾液中和癌症有關的核糖核酸基因的方法。

唾液細菌測試儀器

正在研製的儀器採用微流控技術,讓極為少量的唾液滴流經頭髮絲一樣細的通道,使之釋放基因標記,並作出分析、放大和自動記錄。科學界已經成功地將堆滿一個房間的儀器壓縮到名片大小。利用微型基因分析儀、免疫學技術以及熒光信號製造出的器械將能從唾液中快速診斷出兒科普通傳染病。通常,幾乎所有的兒童呼吸道疾病都是由7種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但目前還沒有方法可以確定是7種中的哪一種。即將發明的儀器採用4個顯微通道對同一種唾液試樣按4個標準進行檢測:第一通道檢測抗體,以確定感染原因;第二通道檢測病原體表面的抗原;第三和第四通道進一步提供有關病毒的核糖核酸或細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的信息。試樣最後到達一個探頭,凡是呈陽性的指標均以磷光顯示。

唾液細菌注意事項

別讓狗的舌頭碰到家裏的嬰兒
寵物是人們家庭的成員,有人喜歡摟着它們喃喃細語,有人喜歡摸它們的肚子,撓它們的耳朵,看它們那副享受的樣子,這都沒有問題。然而,人們有時會親吻它們,並任它們回舔我們,對此,美國專家告誡,千萬別這樣做。
新加坡《海峽時報》日前報道説,人們一定經常看到,狗從灌木叢裏拖出一塊黑乎乎的動物殘肢大嚼起來,或者狼吞虎嚥地吃起路上的糞便。
有愛狗的人辯解説:“狗的唾液比人的唾液還乾淨,狗的唾液抗菌,它們舔傷口時能殺滅細菌。”對此,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肯尼思·哈金博士反駁説:“這簡直是胡説八道。狗的唾液裏有各種各樣的細菌,我決不會讓狗來舔傷口。”
美國科羅拉多州一位名叫唐納·瓦洛裏的獸醫説:“它們會舔屁股,舔傷口,不斷舔自己的狗也會出現某些最嚴重的感染。我通常都告訴人們,他解釋説,比如狗在舔屁股時,細粒棘球絛蟲的蟲卵就會進到狗嘴裏;之後它再舔主人,這種寄生蟲就可能進入主人的肝臟、腦部或腸道,形成高爾夫球大小的包蟲囊腫。這種可能致命的囊腫一旦破裂將釋放出成千上萬個新蟲卵。
專家還指出,不僅僅是狗,包括貓、鳥、魚以及兩棲、爬行和齧齒動物在內的任何當作寵物的動物都可能傳播疾病。
參考資料
  • 1.    李傳修著,醫生不會告訴你的健康情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06月第1版,第193頁
  • 2.    王松靈主編,涎腺非腫瘤疾病,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51頁
  • 3.    嶽松齡,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口腔內科學 (第二版),人民衞生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