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錫晉

(晚清義士)

鎖定
唐錫晉(1847年—1912年),生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字桐卿,江蘇無錫人,清朝官吏。父文源,闔門殉粵難,積屍滿井。亂平,錫晉拾親骨,瀝血取驗,誓奉遺訓力行善。光緒初,聞豫、晉災,始募義賑。十四年,以恩貢授安東縣教諭。時淮、徐、海大水,錫晉棹小舟往賑,憂勞甚,鬚髮為白。安東澇,益募金賑之。冬,復賑山東沿海諸郡災,為置常平倉
中文名
唐錫晉
國    籍
清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47年
逝世日期
1912年
出生地
江蘇無錫
代表作品
《賑漣雜詠》
《賑沂南旋留別楊卓齋太守及郡幕諸君》
身    份
清朝官吏
桐卿

唐錫晉人物介紹

二十六年,兩宮西狩,關中大飢,人相食,錫晉醵金四十萬往賑,歷二州八縣,艱困不少阻。災區廣,賑款且匱,乃單車詣行在,請於大學士王文韶,得二十萬金益之。事竣,返安東。坐劾安東知縣貪殘,同落職。兩江總督端方等奏復錫晉官,改銓長洲,後以輸金助賑保道員。三十二年,湘中災,官紳復以賑事囑。秋,淮浦被水,流民數十萬洶聚,喻遣勿散,鹹曰:“有司行賑不足恃,必得唐公。”時錫晉卧病,猶強扶而至,眾見其來,驩曰:“吾生矣!”乃各還歸待賑,遂以無事。
宣統三年,方籌賑江、皖,而武昌變起。錫晉憂憤,病日劇,越歲卒。錫晉治賑,自乙亥至辛亥,凡三十有七年,其賑地為行省八:山西、河南、江蘇、山東以及陝西、湖南,東至吉林,西至甘肅;其賑款過百萬以上。義賑之遠且久,無過錫晉。歿後眾思其德,受賑各省鹹請立祠祀之。 唐錫晉臨終前説了一番話,表其“一生盡瘁賑務”無愧父命,末了又示遺憾,“救一人即救一家,救一家即救一國之貧弱,此予所欲為而未及為,須汝輩志之。”他視救災如救國的夙願必不能在當時竟,然而知識階層堅忍報國的品格卻得到世世代代的傳承。

唐錫晉文學詩作

唐錫晉脾氣急躁,情感豐沛,常將感情化入詩句。在義賑隊伍登山攀崖尋不見人跡,卻在豺犬洞穴中發現人骸時,他曾激憤地寫道:“諸君莫怨風霜苦,百萬災黎待此行。”以告誡屬下人命關天,賑務急迫不可懈怠。
唐錫晉《賑漣雜詠》
“秋來一雨動經旬,水灌城闉浪拍津。橋外綠波平雁齒,屋邊碧漲蹙魚鱗。室廬半作河中沚,禾稼全成水上萍。太息催科諸長吏,還將租賦病災民。”
詩中描繪1899年,漣水縣頓成澤國的悲慘景象,流露出唐錫晉對受災人民的同情,對不顧災民死活依舊橫徵暴斂的滿清官吏的憤懣!
他還用詩記錄查賑所見:“輕車簡從出郊圻,歷遍茅檐與枳籬。劚露半筐茅有脊,迎風一路樹無皮。千般鵠面窺門早,百結鶉衣出户遲。更有不堪傾聽處,編蘆將裹未埋屍。”
《賑沂南旋留別楊卓齋太守及郡幕諸君》
“忽報鹽河水驟幹,改從航海溯沂川。驚濤掀舶愁無地,復嶺穿雲別有天。 土銼晨炊飢易食,泥牀夜宿倦無眠。艱危歷盡曾何悔,要與災黎策安全。”

唐錫晉所受表彰

1919年,唐錫晉專祠落成。專祠位於無錫惠山之麓,寶善橋畔,是惠山祠堂羣中的重要祠堂之一。
其時,能建專祠者,須獲政府恩准,後例行官祭儀式,享受官府編銀。清代無錫以文人身份入專祠的,僅唐錫晉一人。這也是繼清廷為彰其賑災業績,授予“道員加二品”銜後,民國政府對他的隆重褒獎。
唐錫晉專祠首次祭典儀式於1919年清明節舉行。祠堂周圍懸掛曾任大總統黎元洪、副總統徐世昌曹錕段祺瑞馮國璋以及蔡元培曹汝霖、閻錫山、齊燮元、王輯唐、張文藻等首腦和各界知名人士題寫的匾額22塊,輓聯、頌詞、贊文246幅。祠中鑄立着三方石碑,分別是由內閣國務卿徐世昌撰寫的“墓碑銘”,由清末民初大文學家、書畫家林琴南撰寫的“廟碑文”,和由國史館總纂屠寄撰寫的“祠堂記”。
唐錫晉之子唐宗愈曾是父親從事義賑事業的重要臂膀,曾在政界、金融界、司法界任過多職,上通近代史風雲人物盛宣懷,下達江南一帶的中小商人,為義賑帶去了豐富的社會資源。父親去世後,唐宗愈聯合志同道合者,在北京成立以唐錫晉本名唐孝惠命名的“孝惠學社”,尊家父宣揚的“義賑學説”為社旨,立下嚴格規約和章程,設查放局、留養所和積穀倉,制定標準格式的佈告、賑票等,繼續發揚唐錫晉行善入微的義賑作風。

唐錫晉放賑規章

唐宗愈尊家父“義賑學説”為社旨,結合西洋、日本憲政經驗,嚴格規約章程,設查放局、留養所和積穀倉,制定標準格式的佈告、賑票等,繼續發揚唐錫晉行善入微的義賑作風。唐宗愈出任中國義賑會長、唐宗郭出任秘書長。
唐宗愈、唐宗郭把這些規章都編撰成書,作為律已和教育後代的準則。
《唐錫晉查賑規章》:
一、誓神以堅其心。凡能自備資斧出任查户者,類皆心懷惻隱者也。然或混淆於吏胥,蠱惑於董保,將有不能堅持初心者,或始勤而中怠,或始濫而終遺,悚以維神降鑑之思,庶隱懾其衷而始終克一。
二、合查以同其眼。境異菀枯,情殊厚薄,有此視為當賑,而彼視之以為不當賑。有彼視之以為可賑,而此視之以為不應賑者。故分查之先,必先合查一二日,以同其眼,庶免偏厚偏枯之弊。
三、嚴釐剔以杜冒濫。多剔以尚可敷衍一家,即多給一非賑不生之户。故複查之際,查看其欄柵有無牲畜,瓶盎有無儲蓄,甑斧所餘何食,牀榻所擁何衣,必如馬長卿家徒四壁,陶元亮簞瓢屢空,方為應賑之户。並須區別其家人面色是肥澤?是浮腫?是瘦挺?是枯瘠?是病廢?以決去取。
四、勤搜訪以防遺漏。凡困窮無告顛連待斃之人,皆董保所攢眉蹙額而不與為緣者也,或情疏而棄置,或地僻而遺忘,然彼保甲冊所不及載,正我散賑冊所不忍棄,故複查之際必遍訪紳耆,周巡偏僻,苟有一二得則生,不得則死之貧户,即不憚數里十數里之行,須知我不遠千里而親臨災區者,正為此輩,慎勿錯過。
五、卻供應以絕幹求。查户之人,一肩行李,卧具食物皆備,取之在我,無求於人,義賑必如是者。誠恐受人之供應而生循庇,因循庇而容冒濫,因冒濫而致遺漏也,故一切饋遺概行屏卻。
六、惜晷刻以期迅速。查一家即一家生,查百家即百家生,一日多查一家,十日即多查百家,故查户之人嚮明即起,黎明即食,逮明即行,嚮晦方息,旦晚兩餐,當午每不及食,即以饅頭雞蛋療飢,大禹聖人尚惜寸陰,我輩當惜分陰,此東晉陶士行語也,當與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