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咄咄怪事

鎖定
咄咄怪事(拼音:duō duō guài shì)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黜免》。 [1] 
“咄咄怪事”指令人感到不可理解、十分驚訝的事;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常與“豈非”“真是”等連用。 [1] 
中文名
咄咄怪事
拼    音
duō duō guài shì
近義詞
莫名其妙不可思議
反義詞
合情合理順理成章天經地義
注音字母
ㄉㄨㄛ ㄉㄨㄛ ㄍㄨㄞˋ ㄕˋ
成語出處
《世説新語·黜免》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

咄咄怪事成語出處

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南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黜免》) [1] 
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咄咄怪事”。 [1] 

咄咄怪事成語典故

殷浩在晉成帝時,曾任過徵西將軍庾亮的參軍。晉康帝時,接受建武將軍之封,任揚州刺史,後又任中軍將軍,統管揚州、徐州等五個州的軍事,官職不可謂低。可是由於當時晉朝統治集團上層鬧分裂,將領之間相互猜忌,加上北征後秦失利,最終還是被撤了職,並流放到信安,從此再未做過官。 [3] 
雖説對於被貶黜一事,殷浩從未向人抱怨過,可人們總能看到,他老是伸出一個指頭,對空畫字。這引起了人們好奇,有好事者悄悄跟在他後邊,細細琢磨他畫的字,時間長了,後來終於弄清楚,那是“咄咄怪事”四字。這時,人們方始明白,他對自已被撤職和流放,是深懷不滿的。只不過,作為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他不能公開道出自己的冤屈,也無處傾訴這種冤屈,所以只能整天對空畫字,以泄怨憤罷了。 [3] 

咄咄怪事成語寓意

殷浩乃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文人用武事,只會紙上談兵,豈有不敗之理。桓温三次北伐,威名顯赫,殷浩與桓温鬥,豈有不敗之理。但是殷浩進退自如,胸中雖有不平,仍可以泰然處之,所謂見怪不怪。當生活中發生了一些不可預測的事情時,不要抱怨,而要儘量用平和的心態解決這些紛擾。 [2]  [4] 

咄咄怪事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咄咄怪事”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常與“豈非”“真是”等連用;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1] 
  • 運用示例
宋·楊萬里《明發棲隱寺》詩:“何如今晨天地間,咄咄怪事滿眼前。” [1] 
清·陶曾佑《論小説之勢力及其影響》:“噫!一小説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於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 [1] 
現代·臧克家《懷人集》:“有愛情,卻少見表現愛情的詩,豈非咄咄怪事?” [3] 
現代·何滿子《車廂小天地天地大車廂》:“而現在,卻有那麼多人熱中於此道,提倡扶掖,不以為恥,豈非咄咄怪事!” [3] 

咄咄怪事成語辨析

咄咄怪事—莫名其妙
“莫名其妙”的意思是説不出其中的奧妙;指事情很奇怪,説不出道理來。“咄咄怪事”與“莫名其妙”都是指讓人無法理解的怪事,不過,有所區別:“咄咄怪事”強調的是大大地出乎人們的意料,或者與人們的理解範圍反差很大的事情;“莫名其妙”強調的是事情出乎人們的意料或者事情讓人們一時無法理解。“咄咄怪事”比“莫名其妙”的程度要深。 [3] 
參考資料
  • 1.    咄咄怪事  .漢典
  • 2.    墨人主編. 影響孩子一生的600個成語故事 冬[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1.01:157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生活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9:88-90
  • 4.    李波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上[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10.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