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國逸

鎖定
周國逸,男,1963年5月生,漢族,湖南省衡山縣人,博士研究員(二級),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主任、園學術委員會主任、園學位委員會主席、園工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定位研究站站長,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組組長,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兼任廣東省生態學會理事長,廣州市政協第九、十屆委員。周國逸曾獲第一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稱號。
中文名
周國逸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3年5月
畢業院校
東北林業大學
出生地
湖南省衡山縣
學    歷
博士研究生
任    職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主任
榮    譽
第一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
職    稱
研究員

周國逸個人簡介

周國逸 周國逸 [1]
周國逸,男,1963年5月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副主任、園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廣東省生態學會理事長。主持國家科技部973前期項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國家基金項目、中科院重大項目專題、廣東省重點基金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等。在國際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專著2部,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招生專業為生態學,研究方向為生態系統生態學。已培養博士研究生8名、碩士研究生6名。

周國逸社會職務

周國逸在報告會上講話 周國逸在報告會上講話 [2]
廣州市第十屆政協委員;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副主編;
資源科學》編委;
中國科學院會同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學術會委員;
中國森林水文學會常務理事;
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
廣東省林業科學委員會委員;
廣州市環境科學學會生態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廣州市歸國留學人員協會副秘書長。 [3] 

周國逸個人履歷

1983年於中南林學院(現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獲學士學位,
1986年在中南林學院獲碩士學位,
1989年在東北林業大學獲博士學位。
1990年-1992年1月在湖南師範大學工作,任講師。
1992年2月-1994年4月曾赴日本東京農工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1994年 5月到華南植物研究所工作,1994底年和1996年底先後晉升為副研究員和研究員。曾擔任生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和鼎湖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
2000年6月至起任華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長、華南植物園副主任,現為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領域首席科學家,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組首席研究員,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

周國逸主要成果

1、率先提出了水文學研究的生態系統觀點,個人專著《生態系統水熱原理及其應用》比Baird和Wilby合著的《ECo Hydrology》早2年。
2、從理論上推導了計算系統蒸散的公式,被認為是解決了生態系統水分平衡研究的一個難題,此公式在美國舉行的第四屆國際生態學大會受到普遍的重視,被很多人加以應用。
3、在生態系統研究方面,周國逸研究了生態系統水熱量度指標的問題,這對於進行精確的生態區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4、率先開展了森林冠層對降水動能再分配及降水侵蝕原動力機制研究,比較全面地研究了桉樹人工林水文學效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熱配合是南亞熱帶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限制因子理論,並找到了任意時空尺度的生態系統水熱狀況量度指標和計算方法,從而形成了該理論的體系,發表了系列的文章。
5、揭示了桉樹樹液流動密度隨邊材徑向深度的變化規律。
6、在國內率先從理論上開展了大氣降水動能、林冠穿透水水滴能變化及相互作用規律研究,及其對地表侵蝕的影響,保持了中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
7、在南亞熱帶典型森林生態系統C循環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率先開展森林水文學過程中C的遷移、流失和沉積研究。
8、據“廣東省青年科學家學會網”資料, [4]  周國逸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120篇論文以上,其中80%以上是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身份,SCI收錄30篇(很多在國際該專業一類刊物上刊登),出版專著4部。培養17名博士研究生、10名碩士研究生,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9人。 [4] 

周國逸所獲獎項及榮譽

周國逸曾獲林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湖南省優秀論文一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廣東省科技成果一等獎;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3年,獲“中國植物學會優秀青年獎”;
199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二等獎;
1998年,獲廣東省“十大青年科技標兵”稱號;
1999年,獲廣州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2000年,獲廣東省第一屆“五四青年獎章”,兩院優秀導師獎。 [5] 
2006年,獲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7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200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22年,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7] 
主要榮譽:
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二等獎(1997),廣州市“十大傑出青年”(1999),廣東省“五四”青年獎章(2000),廣東省省直機關“崗位排頭兵”(2007),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2013),廣東省“南粵百傑”(2013),首屆CERN科技貢獻獎(2014)。

周國逸人物事蹟

周國逸把專業知識用於社會公益和經濟建設。他積極參與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研究工作,為改善廣東省生態環境作出了貢獻。1997年廣東從化特大洪災,他帶領華南植物研究所的有關專家趕赴從化市進行考察,寫出了數萬字的報告,提出了一條“救災先治水,治水先治山”的全面整治措施;針對廣東省大面積人工林持續經營和工業化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他積極申請國外經費支持;為響應李長春書記粵北山區應走牧業致富的道路的指示,他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在曲江縣開展“退化坡地種植優質牧草飼養優質肉牛的示範研究”,受當地領導和羣眾的廣泛歡迎。周國逸作為共產黨員,他在研究室處處起一個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團結帶領全室同志艱苦拼搏;作為學術帶頭人和導師,他注意培養科研骨幹力量,對他們熱情指導;作為中心負責人,他努力研究一個以研究人員協同作戰為手段的現代科技管理制度,鼓勵科技人員就不同的學術觀點進行廣泛的爭論,在他的帶領下,中科院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順利地升為國家級野外定位站(試點)。周國逸在日本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參與了中日韓三國合作進行的國際合作項目“工亞酸沉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對策”,並負責“大氣酸沉降來源分析”的子項目,通過他的研究證明,日本西部以至整個日本的酸沉降來源與中國的大氣污染物無關,科學地説明日本某些人士所持“中國的環境狀況影響了日本”的看法是沒有根據的。回國時,他自費購買了價值1.5萬美元的儀器設備用於科研。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