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福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所長)

鎖定
吳福元,1962年8月出生於安徽廬江,岩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 [1-2]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院長 [3] 
吳福元於1980年進入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學習,先後獲得該校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95年至1996年在法國雷恩第一大學進修;2003年3月調至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2012年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 [4]  ;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5] 
吳福元主要從事火成岩岩石學研究,其研究方向是利用岩石學和地球化學方法研究岩石形成的地質過程和受控制的地球動力學背景 [6] 
中文名
吳福元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安徽省廬江縣
出生日期
1962年8月
畢業院校
長春地質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福元人物經歷

吳福元
吳福元(6張)
1962年8月,吳福元出生於安徽省廬江縣。
1980年09月—1984年07月,在長春地質學院地質學專業就讀大學本科,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4年09月—1987年07月,在長春地質學院岩石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7年09月—1990年10月,在長春地質學院岩石學專業攻讀博士研究生,並獲得博士學位。
1990年10月—1992年11月,在長春地質學院岩石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科研工作。
1992年10月—1998年10月,擔任長春地質學院教授。
1995年10月—1996年11月,前往法國雷恩第一大學(Université de Rennes 1)進修。
1999年11月—2000年05月,擔任長春科技大學教授。
2000年06月—2003年02月,擔任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2003年03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2年07月,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
2015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2017年04月,出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7] 

吳福元主要成就

吳福元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吳福元主要從事花崗岩成因與大陸動力學研究。在花崗岩成因類型劃分、區域地質過程及大陸地殼增生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提出東北大面積花崗岩主體形成於中生代並受古太平洋板塊俯衝控制、華北中生代花崗岩是克拉通破壞的岩石學標誌等諸多認識;構建了利用花崗岩制約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時間的新手段;主持建設了以Hf同位素為特色的激光礦物微區同位素分析與研究實驗室,開拓新的實驗技術與方法,為岩石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技術平台 [8] 
  • 學術論著
根據2020年3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網站顯示,吳福元在中國國內外主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80餘篇被SCI收錄,SCI引用20000餘次 [2] 
Wu, F.Y., Sun, D.Y., Ge, W.C., Zhang, Y.B., Grant, M.L., Wilde, S.A., Jahn, B.M., 2011. Geochronology of the Phanerozoic granit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J. Asian Earth Sci
Wu, F.Y., Yang, Y.H., Li, Q.L., Mitchell, R.H., Dawson, J.B., Brand, G., Yuhara, M., 2011. In situ determination of U-Pb ages and Sr-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Phalaborwa carbonatite Complex, South Africa. Lithos
Wu, F.Y., Ji, W.Q., Liu, C.Z., Chung, S.L., 2010. Detrital zircon U-Pb and Hf isotopic data from the Xigaze fore-arc basin: constraints on Transhimalaya magmatic evolution in southern Tibet. Chem
Wu, F.Y., Yang, Y.H., Mitchell, R.H., Li, Q.L., Yang, J.H., Zhang, Y.B., 2010. In situ U-Pb age determination and Nd isotopic analyses of perovskites from kimberlites in southern Africa and Somerset Island, Canada. Lithos
Wu, F.Y., Yang, Y.H., Marks, M.A.W., Liu, Z.C., Zhou, Q., Ge, W.C., Yang, J.S., Zhao, Z.F., Mitchell, R.H., Markl, G., 2010. In situ U–Pb, Sr, Nd, and Hf isotopic analysis of eudialyte by LA–(MC) –ICP–MS. Chem. Geol
Wu, F.Y., Yang, Y.H., Mitchell, R.H., Bellatreccia, F., Li, Q.L., Zhao, Z.F., 2010. In situ U–Pb and Nd-Hf-(Sr) isotopic investigations of zirconolite and calzirtite. Chem. Geol
Wu, F. Y., Zhang, Y. B., Yang, J. H., Xie, L. W., Yang, Y. H., 2009. Are there any 3.8 Ga rock at Anshan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Reply to comments on by Nutman et al. Precambrian Res
Wu, F. Y., Zhang, Y. B., Yang, J. H., Xie, L. W., Yang, Y. H., 2008. Zircon U-Pb and 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Early Archean crustal evolution in Ansha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Precambrian Res
Wu, F. Y., Zhao, G. C., Sun, D. Y., Wilde S. A., Zhang, G. L., 2007. The Hulan Group: its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of NE China. J. Asian Earth Sci
Wu, F. Y., Yang, J. H., Lo, C. H., Wilde, S. A., Sun, D. Y., Jahn, B. M., 2007. The Heilongjiang Group: a Jurassic accretionary complex in the Jiamusi Massif at the western Pacific margin of northeastern China. Island Arc
Wu, F. Y., Han, R. H., Yang, J. H., Wilde, S. A., Zhai, M. G., 2007. Initial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of granitic magmatism in North Korea using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Chem
Wu, F. Y., Clift, P. D., Yang, J. H., 2007. Zircon 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s of the Indus Molasse, Ladakh Himalaya, India. Tectonics
Wu, F. Y., Yang, J. H., Wilde, S. A., Liu, X. M., Guo, J. H., Zhai, M. G., 2007. Detrital zircon U-Pb and 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North Korea. Precambrian Res
Wu, F. Y., Walker, R. J., Yang, Y. H., Yuan, H. L., Yang, J. H., 2006. The chemical-temporal evolution of lithospheric mantle underlying the North China Craton. Geochim. Cosmochim. Acta
Wu, F. Y., Yang, Y. H., Xie, L. W., Yang, J. H., Xu, P., 2006.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standard zircons and baddeleyites used in U-Pb geochronology. Chem. Geol
Wu, F. Y., Zhao, G. C.., Wilde, S. A., Sun, D. Y., 2005. Nd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crustal form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J. Asian Earth Sci.
Wu, F. Y., Lin, J. Q., Wilde, S. A., Sun, D. Y., Yang, J. H., 2005.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giant igneous event in eastern China. Earth Planet. Sci. Lett.
Wu, F. Y., Yang, J. H., Wilde, S. A., Zhang, X. O., 2005. Geochronology,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he Jurassic granites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NE China. Chem. Geol
Wu, F. Y., Wilde, S. A., Sun, D. Y., Zhang, G. L., 2004. Geochronology and petrogenesis of post-orogenic Cu, Ni-bearing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in Jilin, NE China. J. Asian Earth Sci.
Wu, F. Y., Sun, D. Y., Jahn, B. M., Wilde, S. A., 2004. A Jurassic garnet-bearing granitic pluton from NE China showing tetrad REE patterns. J. Asian Earth Sci.
Wu, F. Y., Jahn, B. M., Wilde, S. A., Lo, C. H., Yui, T. F., Lin, Q., Ge, W. C., Sun, D. Y., 2003. Highly 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in NE China (I): Geochronology and petrogenesis. Lithos
Wu, F. Y., Jahn, B. M., Wilde, S. A., Lo, C. H., Yui, T. F., Lin, Q., Ge, W. C., Sun, D. Y., 2003. Highly 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in NE China (II): Isotopic geochemistry and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growth in the Phanerozoic. Lithos
Wu, F. Y., Walker, R. J., Ren, X. W., Sun, D. Y., Zhou, X. H., 2003. Osmium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age of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northeastern China. Chem. Geol
Wu, F. Y., Sun, D. Y., Li, H. M., Jahn, B. M., Wilde, S. A., 2002. A-type granit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ge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ir petrogenesis. Chem. Geol.
Wu, F. Y., Sun, D. Y., Li, H. M., Wang X. L., 2001. The nature of basement beneath the Songliao Basin in NE China: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constraints. Phys. Chem. Earth (part A)
Wu, F. Y., Jahn, B. M., Wilde, S. A., Sun, D. Y., 2000. Phanerozoic continental crustal growth: U-Pb and Sr-Nd isotopic evidence from the granit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Tectonophysics
  • 承擔項目
根據2020年3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網站顯示,吳福元主持過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等項目的研究。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獲獎人員
2011年度
中國東部燕山期花崗岩成因與地球動力學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9] 
吳福元李獻華,楊進輝 [17] 
2019年度
複雜地質過程的激光微區同位素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0] 
楊進輝楊嶽衡謝烈文吳福元 [18] 
  • 科學考察
2023年9月,參與卓奧友峯科考,擔任稀有金屬資源分隊隊長。 [19] 

吳福元人才培養

  • 講座報告
2016年4月,吳福元應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和東北亞礦產資源評價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的邀請,於11—13日回母校吉林大學舉辦《關於蛇綠岩、花崗岩研究現狀及其存在問題》的專題學術報告會 [11] 
2018年12月17日,吳福元在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做題為《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岩》的學術報告 [12] 
  • 教育思想
吳福元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於2016年3月11日來到雁棲湖校區教二327以座談會的形式與大家進行了交談和交流,並向同學們提出了以下幾點期望:(一)在研一完成從大學到研究生的轉變,提高學習能力;(二)有目標,設定一個明確、喜歡卻不功利的目標,往往事半功倍、樂在其中;(三)勤奮,把自以為是的聰明擱置起來,把干擾因素放在一邊,把各種誘惑看淡一些,心無旁騖地去做;(四)處理好同學和導師的關係,和同學相處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和導師多溝通交流,利用好平台;(五)讀書,做科研少不了讀書,它是逐句琢磨,而不是瀏覽或消遣。盡力去做到這些,會更有更大的可能體驗到攀登科學高峯帶來的喜悦 [13] 

吳福元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15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1年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地球科學獎

吳福元社會任職

吳福元兼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化學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造山帶與地殼演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科學通報》《地球化學》《岩石學報》等多家學術雜誌編委 [14]  ,吉林大學李四光地學獎學金基金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15] 

吳福元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吳福元出生於安徽農村,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在他出生後不久,為了生計,舉家搬遷到江西墾荒。幾年之後,父親被打成“歷史反革命”,全家又被趕回老家。寒冬臘月,生產隊裏已經沒有了多餘的糧食,無奈之下,7歲的他有時不得不靠乞討來充填飢腸轆轆的肚子 [16] 

吳福元人物評價

吳福元把所有的工夫都花在了科研方面,在花崗岩成因類型劃分、區域地質過程及大陸地殼增生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在開拓岩石學實驗技術與方法方面,成績顯著 [16] (中國科學院大學評)
吳福元在花崗岩成因、大陸岩石圈演化和激光原位同位素分析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4] (美國地質學會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