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鎖定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簡稱國科大地星學院)創立於1978 年,經歷了地學教研室、地學部、地球科學學院等多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是中國地球科學人才教育與培養的重要基地。地學院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辦,下設二十二個教研室,聘任的任課教師約400 人。多年來,共有600 多名兼職教授在地學院任教,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40 餘名。現任院長吳福元院士,副院長孫文科教授、魏勇研究員。 [1]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前    身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批    准
教育部
更    名
中國科學院大學
成立時間
1978年 [1] 
院    長
吳福元
副院長
孫文科
黨委書記
周元澤
黨委副書記
於立業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院簡介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簡稱國科大地星學院)為中國地球科學人才的教育與培養的重要基地。地學院擁有科研性機構:中國科學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研究生院計算中心、地球系統科學中心。
地星學院人員共有77人,包括中科院院士7人,教授23人,副教授17人,講師6人,行政管理支撐人員9 人,博士後15 人。其中,傑出青年3 人,優秀青年1 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5人。此外,地星學院擁有崗位教授322人,聘任教師50 多人。辦公面積玉泉路校區和雁棲湖校區的近1500 平方米。
地學院校部專任教師在研項目160 餘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麪上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等。 [2] 
作為國科大的重要基礎學院,地學院覆蓋研究生教育的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六個一級學科。各學科均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承擔着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等所屬院所33個培養單位的研究生集中教學任務。每年有大約900 餘名研究生在地學院集中學習。 [1]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歷史回顧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學教研室創立

1978 年科學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鄧小平同志在當年的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莊嚴宣佈:“一個人才輩出、羣星燦爛的新時代必將很快到來。”1978 年3 月1 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在北京成立,這是由中國科學院創辦的國內最早的一所研究生院,院址設在當時的北京林學院。當年6 月15 日國家計委《關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劃任務書的批覆》同意的建設方案中,研究生院的規模為研究生1000 人,教職工300 人。
開學典禮是一個學校作為實體運作的標誌。1978 年10 月9 日開學,10 月14 日,首屆研究生883 人蔘加了在北京語言學院(原礦業學院)禮堂舉行的盛大開學典禮。許多研究生仍記着那激動人心的場面。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昌同志到會做了重要講話。這些首屆研究生鐵肩擔道義,開啓了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研究生教育的嶄新徵途。其中130 位首屆地學研究生,是改革開放地學口研究生教育的火種,是40 年之後已有3.7 萬餘名地學研究生規模的拓荒者。
1978 年9 月,中國科學院成立由張文佑院士主持、葉篤正先生和吳傳鈞先生協助的地學部,協調管理中國科學院、國家地震局等9 個研究所的研究生培養教育工作。地學部成立伊始,三位大師兢兢業業、勤奮工作,組織開展研究生課程設置、教員聘請和教學大綱的制定等工作。與此同時,他們還親自出馬上課,在實踐中體驗研究生教育的內涵。
1981 年5 月,研究生院從肖莊北京林學院搬遷到玉泉路原中科大校園。1981 年6 月3 日,成立地學教研室,具體組織教學活動。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學部的發展與建設

1986 年之後,研究生院辦學規模進一步提升,影響也不斷擴大。1987 年12 月15 日,在地學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地學教學部,替代了1978 年組成的地學部和之後的地學教研室。
地學部以培養京內各所研究生為主,逐步擴大到京外許多研究所;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地震局為主擴大到中國氣象局、國家測繪局、國家環保局、國家海洋局、國土資源部的中國地質科學院等部委所屬研究院所。由原來的7 個研究所到最多時達37 個研究所,增加的研究生達3 倍多。
2001 年5 月22 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並舉行了掛牌儀式。之後,學校研究生教育發展進入快車道。2002 年9 月9 日,地學部更名為地球科學學院,為研究生院最早成立的三家學院之一。當年聘請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任地學院院長,並建立了地球系統科學中心。
2000 年開始,研究生招生規模開始擴大,到2003 年全校招生3053 人,地學院佔753 人。2004 年4月13 日,地學院中的地理、遙感和環境等相關學科分出,成立資源與環境學院。
這期間,中國科學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簡稱實驗室)在地學院建設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該實驗室成立於2003 年,是地學院的重要科研平台。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石耀霖教授創建和領導。2010 年12 月30 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批文,將計算地球動力學實驗室正式納入院重點實驗室系列,並於2011 年1 月20 日揭牌開始正式運行。該實驗室是我國首家致力於計算地球動力學研究的重要機構。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科教融合新徵程

2012 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國科大實行“科教融合”的辦學方針,與中國科學院所屬科研機構在管理體制、師資隊伍、培養體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2012 年9 月,朱日祥院士任地學院院長。
2013 年12 月,在丁仲禮校長的領導下,國科大開啓了科教融合辦學新體制,成立了科教融合學院。其中,地學院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簡稱地質與地球所)承辦,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協辦。
在科教融合學院的領導下,作為國科大三個試點學院之一,地學院在課程建設、教學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進入新的階段。朱日祥院長和吳福元副院長直接領導並進行了課程體系的全面改革,成立了22 個教研室。新的課程體系包括核心課、普及課、研討課及前沿系列講座等。該課程體系於2014 年6 月完成,並於當年9 月正式啓動。地學院的課程體系已基本趨於完善。
2017 年,國科大正式啓動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的科教融合3.0 版。該年度地學院引進6 名院士(吳新智張彌曼邱佔祥陳運泰劉嘉麒翟明國)和一名傑青(張毅剛),極大地增強了地學院科研教學人才隊伍的水平。同年,地學院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等四個一級學科被評為A+,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和測繪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被評為B+。這些評估結果,為地學院雙一流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由於這些成績,2017 年地學院被評為國科大先進集體。
地學院的現狀今非昔比。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地學院從當初2 ~ 3 個教員忙於組織教學的教研室,到如今教學科研並舉的地學院,展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員由原來地學教研室3 名教員到77 人,包括中科院院士7 人,教授23 人,副教授17 人,講師6 人,行政管理支撐人員9 人,博士後15 人。其中,傑出青年3 人,優秀青年1 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5 人。此外,地學院擁有崗位教授322 人,聘任教師50 多人。辦公面積從1978 年只有40 平方米的木板房到玉泉路校區和雁棲湖校區的近1500 平方米。
地學院校部專任教師在研項目160 餘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麪上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等。
中國科學院大學承擔着中國科學院全部研究生的培養重任,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已經成為中國地球科學人才教育與培養的重要基地。地學院40 年來一路前行,新時代再出發,在創造我國地球科學研究生教育更美好未來的同時,也必將開啓我國行星科學研究生教育的新時代。 [2]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術合作

通過互派訪問學者等計劃,與明尼蘇達大學、東京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密蘇里大學和聖地亞哥超級計算中心等多所大學的相關院系或研究所之間建立了穩定持續的學術合作;通過研究生院實施的夏季學期制度,邀請了數十名海外教授開設地學相關學科的前沿與進展課程,並數次舉辦計算地球動力學及交叉學科領域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本院曾是國際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學聯合會(IASPEI)下的地震災害、風險和強地面運動(SHR)委員會和中國委員會的掛靠單位(2003-2007),經過多途徑的努力,地學院已經建立了比較廣泛的國際合作基礎。
參考資料
  • 1.    學院概況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引用日期2018-11-18]
  • 2.    歷史回顧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引用日期202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