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獻華

鎖定
李獻華,1961年7月出生於江蘇南京,籍貫浙江温州,同位素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離子探針實驗室主任 [2] 
李獻華從1983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地球化學專業畢業,並考取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生,先後獲得碩士、博士研究生;1988年至2005年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年獲得國家基金委創新羣體項目資助;200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7年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 [21]  ;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8] 
李獻華主要從事大陸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理論研究和微區同位素分析新技術研發 [4] 
中文名
李獻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1961年7月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美國聯邦地質調查所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    貫
浙江省温州市

李獻華人物經歷

1961年7月,李獻華出生於江蘇南京,籍貫浙江省温州市 [3]  。高中就讀於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 [20] 
1979年09月—1983年07月,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地球化學專業,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3年09月—1985年12月,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李獻華
李獻華(5張)
1985年12月—1988年12月,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美國聯邦地質調查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1988年12月—2005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1988年—1989年)、副研究員(1989年—1993年)、研究員(1993年—2005年)。
199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13] 
2004年,獲得國家基金委創新羣體項目資助 [2] 
2005年1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 

李獻華主要成就

李獻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獻華從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工作。他領導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用激光ICP-MS精確測定中生代鋯石U-Pb年齡以及同時測定鋯石U-Pb年齡與25種微量元素。他領導的團隊在離子探針微區原位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技術研發中開展了一系列開拓性工作。他們用多接收器分析技術,將離子探針鋯石Pb同位素的分析精度提高5倍,突破了離子探針精確測定顯生宙鋯石Pb/Pb年齡的“禁區”;採用一次離子束高斯照明技術,實現了<5微米鋯石U-Pb年齡的精確測定;用吹氧技術將離子探針斜鋯石Pb分析靈敏度提高了7倍,同時降低了U/Pb分餾的光軸效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用離子探針精確測定新生代年輕斜鋯石U-Pb年齡;建立了離子探針微區原位氧、鋰等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研製出國際第一個鋯石微區原位鋰同位素分析標樣和我國第一個鋯石鉿-氧同位素分析工作標樣。
1989年,李獻華等用高精度單顆鋯石U-Pb定年方法最早在華南古生代花崗岩中發現25億年殘留鋯石,證實華夏陸塊存在太古代地殼物質,同時發現了古元古代Nd同位素正異常,據此提出華南前寒武紀地殼增生演化的年代框架。通過系統研究華南元古代地質和岩漿作用,提出華夏與揚子陸塊在9億年前拼貼形成華南大陸,標誌着Rodinia超大陸的最終聚合,修正了以往認為Rodinia在10億年前聚合的認識。
根據華南825Ma基性岩脈與澳大利亞同期巖牆羣的年齡完全一致,李獻華等提出華南存在新元古地幔柱的模式。為了驗證該模式,他們對華南新元古代岩漿岩進行了系統研究,釐定出高温地幔柱熔融形成的新元古代科馬提質玄武岩、苦橄巖和大陸溢流玄武岩,發現了地幔柱活動的關鍵地質記錄,提出地幔柱活動導致Rodinia超大陸裂解,結束了Rodinia超大陸裂解機制的爭論;在揚子塊體周緣和內部精確釐定出許多820-825Ma花崗岩,這些花崗岩呈“面狀分佈”,與地幔柱活動及板內玄武岩同時,提出地幔柱成因的花崗岩組合類型;指出地幔柱活動導致華南及其他Rodinia陸塊大規模的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和非造山岩漿活動,使Rodinia超大陸在750Ma最終裂解 [7] 
  • 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6月何梁何利基金網站顯示,李獻華共發表論文276篇(SCI論文149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論文49篇,非第一署名通訊作者SCI論文18篇);論文SCI引用4692次(他引3858次),2011年列ISI全球地學高引用率科學家名錄第90名(共2485名) [7]  ,入選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學家名錄 [10] 
  • 學術交流
2021年2月23日,應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研究所邀請,李獻華訪問資源所,並作題為“同位素地質年代學進展”的學術報告 [19] 
2021年5月14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舉辦“阿波羅月球樣品”研討會,會議由李獻華主持。會上,李獻華院士作了題為“月壤樣品研究的科學目標、技術方案與組織管理措施”的報告 [18] 
2021年5月22日,為順利進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面向礦牀學研究的變革性原位分析新技術”項目中期驗收工作,項目組召開了年度進展報告及學術交流討論會,項目負責人李獻華參加會議,他彙報了“基於微區原位分析技術的精細成礦過程研究”課題的總體工作進展 [17] 
2021年6月4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舉辦“月球形成與演化”討論會,會議由李獻華主持 [16] 
  • 承擔項目
項目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2016年—2021年
新元古代—古生代轉折期重大地質事件和生物演化的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學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子課題
2017年—2020年
華夏陸塊地殼演化的微區原位碎屑獨居石U-Th-Pb年齡和Nd-O同位素制約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19年—2024年
面向礦牀學研究的變革性原位分析新技術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
2019年—2024年
中國主要稀土礦牀成因與資源潛力研究
地質地球所重點部署項目 [2]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8年
華南地殼演化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制約
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6] 
2008年
華南岩漿作用與地球動力學演化
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23] 
2011年
中國東部燕山期花崗岩成因與地球動力學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二獲獎人) [12] 

李獻華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李獻華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講授博士專業課《現代地球化學課程》中的《同位素年代學與微區分析》部分 [25] 
  • 教育成果獎勵
2019年,李獻華獲得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 [14] 

李獻華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9年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
1992年
第四屆侯德封獎
1998年
廣東省“十大傑出青年”

2001年
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2006年
2007年
美國地質學會會士(GSA Fellow)
美國地質學會
2011年
何梁何利基金 [9] 
2019年11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21年12月
擬授予李獻華“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稱號
中國科學院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 [26] 
2022年1月
2021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 [27] 

2022年5月
被表彰為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 [28-29] 

李獻華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8年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兼職教授
2009年05月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1] 
2012年11月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微束分析測試專業委員會委員主任
2015年
《固體地球科學(Solid Earth Science)》副主編
2016年06月
《前寒武紀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副主編 [6] 
2016年
《大地構造物理學(Tectonophysics)》副主編 [15] 

《岩石學與地球化學期刊(Lithos)》主編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離子探針中心主任

全國地層委員會常委、同位素年代分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地質學會第40屆理事會理事理事 [5] 

李獻華人物評價

李獻華為推動微區原位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技術進步和提升中國相關研究領域的國際學術競爭力做出重要貢獻 [7] (何梁何利基金評)
李獻華在西太平洋地球動力學演化,特別是華南岩漿岩成因的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24] (美國地質學會評)
為記錄地球脈動翻山越嶺,為研究月壤深耕40餘載,丈量地球年輪,刷新月球認知,他用潛心研究實現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科技日報》評 ) [3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