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姓氏)

鎖定
同,姓氏,源自司馬遷,衍生馮、同二姓,主要分佈於陝西省韓城市與合陽縣。
中文名
類    別
中華姓氏

目錄

起源

民間“馮、同本司馬”的由來。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其父司馬談去世,子襲父職,擔任太史令十年,從事撰寫偉大的史學著作《史記》。《史記》尚未完成,他就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二年零兩個月。他罹禍的原因是為在作戰時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説了話,觸怒了漢武帝劉徹。當時領兵與匈奴作戰的元帥是漢武帝愛姬李夫人的長兄李廣利,其弟為李延年。李陵是李廣利部將。李陵作戰失利與李廣利的作戰部署和不能及時供應糧草有密切關係。司馬遷在指責李陵降敵的同時,不畏權貴,把當時的真實情況奏明武帝,直接冒犯了皇親國戚李廣利、李延年弟兄,當然難免招禍。
那天,司馬遷在向武帝陳奏了自己的看法之後,回到家裏還憤憤不平地和他的兩個兒子談論這件公案。他共有二男一女,長子叫司馬臨,次子叫司馬觀,都是讀書識理的青年。他們聽説父親替李陵降敵辯護,都大為吃驚,就趕快找來妹妹司馬英商議對策。司馬英當時只有十幾歲,由於父親的言傳身教,深通事理,擅長詩文。父親撰寫《史記》,她還幫着蒐集和整理史料。司馬英知道父親替李陵辯護,冒犯了權貴,非同小可,必然要大禍臨頭,就勸兩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連。司馬遷卻不以為然地説:“李陵投降匈奴,連三尺孩童都知道是犯了叛國大罪,至於是真降假降,現在誰也難以斷定,也不必妄加推測,但李廣利援兵不發,糧草不到,卻也是鐵的事實。我作太史令的人難道連這樣的事實都不能講嗎?至於降罪的事,那就要看聖上的裁決了。”誰知他的話剛説完,聖諭就到,傳司馬遷受審。他從此就受刑入獄。
這一下全家驚慌,不知如何是好。還是司馬英有主意。她對司馬臨和司馬觀説:“兩位哥哥可速離京師長安,以免和爹爹同遭不測之禍。”“那妹妹你呢?”司馬弟兄同時説。“爹爹已將我許配楊敞公子,雖未成親,但我卻可去楊府避難。楊家聲勢顯赫,李廣利弟兄雖為皇親國戚,諒也奈何楊家不得。至於家中其他人等我另有安排,哥哥不必操心。”司馬臨弟兄告別了司馬伕人和妹妹等準備起身時,司馬英又説:“兩位哥哥外逃,朝廷必要派人捉拿,不如改名換姓,以防萬一。”
司馬英見他們為改姓這件事反覆商議,一時難決,怕延誤了時間,就接着説:“現在改姓,仍要不忘是司馬子孫。妹妹以為可將司馬二字分開,一家姓司,一家姓馬,或將司字加一豎改為同,將馬字加兩點改為馮。這樣雖千百代後亦可知為司馬氏之後。” 他們覺得有理,就將姓分別改為同、馮,遠逃他鄉而去。所以司馬遷的後代不姓司馬而姓同或馮。
司馬英後來與楊敞結婚,楊敞曾任兩漢宰相,其子楊惲有文名,留有《報孫會宗書》,被收入《古文觀止》。後因當時出現日蝕,有人誣告是由於他傲世不恭所致。廷尉又搜得其與會宗書,將他以大逆無遭罪腰斬於市。後人《謁太史公墓》詩中“定策猶孤女,能文有外孫”句中的“孤女”和“外孫”即指司馬英與楊惲二人。
據説,西晉武帝司馬炎為司馬觀世孫。公元310年,即永嘉四年,西晉懷帝司馬熾因司馬遷與自己同宗而批准漢陽太守殷濟的奏請,對司馬遷追加諡號,將其墓自高門村遷於今日的司馬祠,並建石室,立碑樹垣。至此,司馬遷死後數百年無人過問,一直被封建統治階級冷落嘲笑的境況才開始改變。

分佈

在陝西省韓城市合陽縣仍有大量同氏、馮氏,主要分佈在韓城市芝川鎮、合陽縣同家莊鎮、合陽縣洽川鎮北菜園村。其中合陽縣洽川鎮北菜園村全村人都為同氏。合陽縣同家莊鎮和合陽縣洽川鎮北菜園村為司馬遷二兒子司馬觀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