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陵

(西漢歷史人物)

鎖定
李陵(?-前74年),字少卿,西漢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北)人,漢名將李廣之孫。西漢將領。 [29]  [35-36] 
李陵少以擅長騎馬射箭和尊敬賢人為世人所稱頌。最初擔任侍中建章監。漢武帝因其有李廣的風範,派他率領800騎兵,深入匈奴地區偵察地形。歸來後被任命為騎都尉,率領5000人駐紮在酒泉和張掖,以防備匈奴。天漢二年(前99年),以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攻打匈奴右賢王,漢武帝命令他管轄軍需物資。李陵不甘心擔任這個角色,請求獨自率領5000名步兵與李廣利分道進擊。雖率軍力戰,終因糧盡矢絕,救援不繼而投降。漢武帝誤信了他教單于備戰的謠言,族滅了其母親、弟弟和妻子。後居匈奴二十多年。 [29]  [35-36] 
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35-36] 
別    名
李騎都
李都尉
少卿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隴西成紀
逝世日期
公元前 74年
主要成就
浚稽山之戰
主要作品
《別歌》《答蘇武書》《李陵贈蘇武詩》
本    名
李陵
官    職
侍中建章監騎都尉、堅昆國王
祖    父
李廣

李陵人物生平

李陵早年經歷

李陵年輕時擔任侍中、建章監。善於騎馬射箭,對人有仁愛之心,謙讓下士,名聲很好。漢武帝認為他具有李廣的風範,命他率領八百騎兵。
李陵曾深入匈奴二千餘里,越過居延偵察地形,未遇到匈奴順利返還。後升為騎都尉,帶領5000名丹陽楚人勇士駐紮酒泉、張掖等地,教習箭術以防備匈奴。 [1]  [30] 
幾年後,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大宛,命李陵帶其五千兵馬隨後。行至邊塞,武帝又詔令李陵,要他留下手下將士,只率五百輕騎出敦煌,至鹽水,迎接李廣利回師,然後仍駐屯在張掖。 [1] 

李陵孤軍深入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
李陵來到武台殿,向武帝叩頭請求説:“臣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可縛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軍獨當一面,到蘭幹山南邊以分單于兵力,請不要讓我們只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武帝説“:你是恥於做下屬吧!我發軍這麼多,沒有馬匹撥給你。”李陵答道:“不須給馬匹,臣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漢武帝為他的勇氣所感便同意了,並詔令強駑都尉路博德領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隊。
路博德以前任過伏波將軍,也羞於做李陵的後備,便上奏:“現在剛進秋季正值匈奴馬肥之時,不可與之開戰,臣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與他各率酒泉、張掖五千騎兵分別攻打東西浚稽山,必將獲勝。”武帝見奏大怒,懷疑是李陵後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書,於是傳詔路博德:“我想給李陵馬匹,他卻説什麼‘要以少擊眾’,現在匈奴侵入西河,速帶你部趕往西河,守住鈎營之道。”又傳詔李陵:“應在九月發兵,應從險要的庶虜鄣出塞,到東浚稽山南面龍勒水一帶,徘徊以觀敵情,如無所見,則沿着浞野侯趙破奴走過的路線抵受降城休整,將情況用快馬回朝報告。你與路博德説了些什麼?一併上書説清楚。” [2] 
於是,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三十天,到浚稽山紮營。將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派手下騎兵陳步樂回朝稟報。陳步樂被召見,陳説李陵帶兵有方得到將士死力效命,武帝非常高興,任陳步樂為郎官。 [3] 

李陵血戰匈奴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李陵軍駐紮在兩山之間,以大車作為營壘,李陵領兵衝出營壘擺開隊伍,前排持戟和盾,後排用弓和弩,下令:“聽到擊鼓就進攻,聽到鳴金就收兵。”匈奴見漢軍人少,徑直撲向漢軍營壘。
李陵揮師搏擊,千弩齊發,匈奴兵應弦而倒。匈奴軍敗退上山,漢軍追擊,殺匈奴兵數千。單于大驚,召集左賢王、右賢王部八萬多騎兵一起圍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戰且走,幾天後被困在一個山谷中。連日苦戰,很多士卒中箭受傷,三處受傷者便用車載,二處受傷者駕車,一創者堅持戰鬥。
李陵説:“我軍士氣不如前,又鼓不起來,是何原因?莫非是軍中有女人麼?”原來,軍隊出發時,有些被流放到邊塞的關東盜賊的妻女隨軍作了士兵們的妻子,大多藏匿在車中。李陵把她們搜出來用劍殺掉了。第二天再戰,果然斬匈奴首三千多。他們向東南方突圍,沿着故龍城道撤退,走了四五天,被大片沼澤蘆葦擋住。
匈奴軍在上風頭縱火,李陵也令將士放火燒出一塊空地才得以自救。又退到一座山下,單于已在南面山頭上,命他兒子率騎兵向李陵發起攻擊。
李陵的步兵在樹林間與匈奴騎兵拼殺,又殺匈奴兵數千,併發連駑射單于,單于下山退走。這天李陵捕得俘虜,俘虜供出:“單于説:‘這是漢朝的精兵,久攻不能拿下,卻日夜向南退走把我們引到塞邊,會不會有伏兵呢?’而許多當户和君長都説:‘以單于親率數萬騎兵攻打漢朝幾千人,卻不能把他們消滅,那以後將無法再調兵遣將,也使漢朝越發輕視匈奴。務必在山谷間再度猛攻,還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即使不能破敵,返回也來得及。’”這時,李陵軍處境更加險惡,匈奴騎兵多,戰鬥一整天不下幾十回合,匈奴兵又死傷二千餘人。匈奴軍不能取勝,準備撤走。 [4] 
恰逢李陵軍中有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出投降了匈奴。對單于説:“李陵軍無後援,並且箭矢已盡,只有李陵將軍麾下和成安侯韓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陣式前列,分別以黃白二色作旗幟,派精兵射殺旗手即可破陣了。”單于得到管敢,大喜,命騎兵合力攻打漢軍,邊打邊喊:“李陵、韓延年快降!”接着擋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李陵處在山谷底,匈奴軍在山坡上從四面射箭,矢如雨下。漢軍堅持南行,未等衝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萬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丟棄戰車而去。 [5] 
當時,還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斬斷車輪輻條當武器,軍吏們也只有短刀。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狹谷,單于切斷了他們的退路,在險要處放下壘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進。
黃昏後,李陵換上便衣獨步出營,攔住左右説“:不要跟着我,讓我一個人去幹掉單于!”過了很久,李陵才回來,嘆息説:“兵敗如此,惟求一死!”軍吏説:“將軍威震匈奴,陛下不會讓您死,以後可想別的辦法回去,像浞野侯(趙破奴)雖被匈奴俘獲,但後來逃回去,陛下仍以禮相待,何況對將軍您呢!”李陵説“:你別説了,我不戰死,不為壯士。”於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斷,把珍寶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幾十支箭,我們足以逃跑了,可現在無武器再戰,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鳥獸散,還可能有逃回去報告陛下的人。”他令將士們每人拿上二升乾糧,一大塊冰,約定在邊塞遮虜鄣會合。準備夜半時分擊鼓突圍,但鼓未響。 [6] 

李陵力竭被俘

李陵在匈奴的位置 李陵在匈奴的位置
李陵與韓延年一同上馬,十多名壯士和他們一道衝出。匈奴數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死,李陵長嘆:“我無臉面去見陛下呀!”於是下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內的僅四百餘人。 [7]  李陵兵敗之處離邊塞只有百餘里,邊塞把情況報告了朝廷,武帝想必李陵已戰死,就把他母親和妻子召來,要相面的人來看,卻説他們臉無死喪之色。後來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責問陳步樂,陳步樂自殺了。
文武百官都罵李陵,武帝以李陵之事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則説:“李陵服侍母親孝順,對士卒講信義,常奮不顧身以赴國家危難。他長期以來養成了國士之風。今天他一次戰敗,那些為保全身家性命的臣下便攻其一點而不計其餘,實在令人痛心!況且李陵提兵不滿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殺數萬之師,敵人被打死打傷無數而自救不暇,又召集能射箭的百姓來一起圍攻。他轉戰千里,矢盡道窮,戰士們赤手空拳,頂着敵人的箭雨仍殊死搏鬥奮勇殺敵,得到部下以死效命,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身陷重圍而戰敗,但他殺死殺傷敵人的戰績也足以傳揚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 [8]  起初,武帝派李廣利率領大軍出征,只令李陵協助運輸,後來李陵與單于主力戰鬥,李廣利卻少有戰功。武帝認為司馬遷誣罔,是想詆譭貳師將軍為李陵説情,於是把他下獄施以腐刑。
很久以後,武帝悔悟到李陵是無救援所致,説:“李陵出塞之時,本來詔令強弩都尉接應,只因受了這奸詐老將奏書的影響又改變了詔令,才使得李陵全軍覆沒。”於是派使者慰問賞賜了李陵的殘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後,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
公孫敖無功而返,對武帝説:“聽俘虜講,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我們接不到他。”武帝聽到後,便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他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隴西一帶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節而累及家族為恥。 [9] 

李陵詐降成真

此後,有漢使到匈奴,李陵對使者説:“我為漢朝領步卒五千橫掃匈奴,因無救援而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而要殺我全家?”使者説:“陛下聽説李少卿在為匈奴練兵。”李陵説;“那是李緒,不是我。”李緒本來是漢朝的塞外都尉,駐守奚侯城,匈奴來攻便投降了。
單于對他優禮有加,坐次在李陵之上。李陵恨他為匈奴練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誅,便派人刺殺了李緒。大閼氏要殺掉李陵,單于把他藏到北方去了,大閼氏死後才回來。 [10] 
單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兒嫁給他,立他為右校王,立衞律為丁靈王,他們都成了掌權的貴族。衞律的父親本是長水胡人,但他卻在漢朝出生長大。他同協律都尉李延年很好,李延年推薦他出使匈奴。出使回來,恰逢李延年家被抄斬。衞律害怕株連,就出逃投降了匈奴。他很受單于寵愛,經常侍於左右。而李陵則住外邊,遇到大事才召入計議。 [11]  昭帝即位,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他們一向與李陵很好,就派李陵過去的好友隴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歸漢。任立政等到匈奴後,單于置酒款待,李陵、衞律都在座。
他們雖見到了李陵,但不能私下講話,便用目光向李陵示意,又幾次把佩刀上的環弄掉,趁撿環時握住李陵的腳,暗示他可以回漢朝去。此後李陵、衞律備牛酒慰問漢使,一起博戲暢飲,他們都穿着匈奴的服裝蓄着匈奴髮式。
任立政大聲説:“漢朝已宣佈大赦,國內安樂,陛下年少,由霍光、上官桀輔政。”想用這些話使李陵動心,李陵沉默不語,又不經意地摸着頭髮説:“我已着胡服。”過了一會兒,衞律起身更衣,任立政説:“少卿,你受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問好。”李陵説“:霍公與上官大人可好!”立政説“:他們請少卿回故鄉去,富貴不用擔心。”李陵小聲對任立政説:“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恥辱,無可奈何!”話未説完,衞律回來了,好像聽到了他們最後的話,説:“李少卿賢能之人,大可不必只在一國居住,從前范蠡遍遊天下,由余從西戎到秦國,今天還談什麼故國之類。”説罷告辭了。
任立政接着對李陵説:“你也有這個意思麼?”李陵説:“大丈夫不能反覆無常,再次蒙羞。”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12-13] 

李陵歷史評價

  • 司馬遷:“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成,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14] 
  • 蘇武:“每念足下,才為世英。器為時出。”
  • 江淹:“至於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門。裂帛系書,誓還漢恩。朝露溘至,握手何及!”
  • 陳叔寶:“李陵矢竭,不免請降,于禁水漲,猶且生獲,固知用兵上術,世罕其人。” [15] 
  • 李世民:“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
  • 駱賓王:“李都尉鴛鴦之辭,纏綿巧妙。”
  • 王維:“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結髮有奇策,少年成壯士。長驅塞上兒,深入單于壘。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裏。將令驕虜滅,豈獨名王侍。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少小蒙漢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引領望子卿,非君誰相理。” [16] 
  • 劉灣:“漢武愛邊功,李陵提步卒。轉戰單于庭,身隨漢軍沒。李陵不愛死,心存歸漢闕。誓欲還國恩,不為匈奴屈。身辱家已無,長居虎狼窟。胡天無春風,虜地多積雪。窮陰愁殺人,況與蘇武別。發聲天地哀,執手肺腸絕。白日為我愁,陰雲為我結。生為漢宮臣,死為胡地骨。萬里長相思,終身望南月。” [17] 
  • 杜甫:“李陵蘇武是吾師。” [18] 
  • 歐陽修:“蓋詩者,樂之苗裔與。漢之蘇、李,魏之曹、劉,得其正始。” [19] 
  • 蘇軾:“蘇、李之天成,二公尊之至矣。”、
  • 何去非:“夫李廣、李陵皆山西之英將也,材武善戰,能得士死力。”
  • 辛棄疾:“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 陳普:“茂陵無奈太倉陳,槐裏家傳本助秦。萬落千村荊杞滿,隴西桃李亦成薪。” [20] 
  • 徐鈞:“名將生降負己知,喪師辱國死猶遲。河梁羞與子卿別,攜手空餘五字詩。” [21] 
  • 王世貞:“自昔倚馬佔檄,橫槊賦詩,曹孟德、李少卿、桓靈寶、楊處道之外,能復有幾?自非本色故足貽姍。” [22] 
  • 王夫之:“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有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於緒;迨其後李廣利徵匈奴,陵將三萬餘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於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於不絕,以獎其世業。遷之書,為背公死黨之言,而惡足信哉?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餘無可浣也。關羽之復歸於昭烈,幸也;假令白馬之戰,不敵顏良而死,則終為反面事讎之匹夫,而又奚辭焉?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道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 蔡東藩:“蘇武去使,已為多事,若李陵部下,只五千人,身餌虎口,橫挑強胡,彼即不自量力,冒險輕進,武帝年已垂老,更事已多,安得遽遣出塞,不使他將接應,而聽令孤軍陷沒耶?蘇武不死,適見其忠;李陵不死,適成為叛。要之,皆武帝輕使之咎也。武有節行,乃使之困辱窮荒;陵亦將才,乃使之沈淪朔漠。兩人之心術不同,讀史者應併為漢廷惜矣。” [23] 
  • 錢穆:“李陵之才氣,及其全軍之勇決,令千載下讀史者想慕不已。”
  • 張承志:“當他無家可歸,祖國執行不義的時候,叛變也許是悲壯的正道。”

李陵個人作品

在文學上李陵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本身就是文藝作品中悲情人物的典型,同時組詩《蘇武李陵贈答詩》(簡稱蘇李詩)作為漢詩中的經典,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其真實性也是歷來飽受爭議的。此外,相傳還作有《答蘇武書》,其真實性同樣被質疑。唯一可以確定的作品是記錄在《漢書》本傳中的《別歌》。 [14] 

李陵相關研究

李陵在匈奴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活動十分引人注目。研究著作《再論“擊匈奴降者賞令”及其頒佈時間》《秦漢逃亡問題研究》《漢代北邊“亡人”:民族立場與文化表現》《與狐蘭支亡降匈奴事件有關的三枚漢簡新探》《匈奴軍隊攻城戰問題研究》等。 [24-25] 

李陵軼事典故

蘇李別意圖 蘇李別意圖 [26]
當初,蘇武與李陵都為侍中。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時間一久,單于派遣李陵去北海,為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機勸降蘇武説:“即使在這裏守節也不會有人知曉。你的兩位兄弟已死,母親也去世了,妻子已經改嫁,十幾年過去了,妹妹和子女也不知是死是活。人生就如同早上的露珠一樣短促,何必在這裏長時間的折磨自己!況且陛下年事已高恩威無常,大臣無罪被殺的已有十幾家。”蘇武不為所動,表示自家歷代受國家恩養,必當不辱使命效忠國家,自己對於漢武帝的忠誠就如同兒子對父親的忠誠一樣不需要回報。
李陵與蘇武共飲了幾天,又説:“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話。”蘇武説:“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單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麼就請結束今天的歡樂,讓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見蘇武對朝廷如此真誠,慨然長嘆道:“啊,義士!我李陵與衞律的罪惡,上能達天!”説着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親自送禮物給蘇武,讓他的妻子賜給蘇武幾十頭牛羊。後來李陵又到北海,對蘇武説:“邊界上抓住了雲中郡的一個俘虜,説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喪服,説是陛下駕崩了。”蘇武聽到這個消息,面向南方放聲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達幾月之久。
蘇李訣別圖 蘇李訣別圖
漢昭帝即位幾年後,漢朝派使者到匈奴迎接蘇武,李陵安排酒筵向蘇武祝賀,説:“今天你還歸,在匈奴中揚名,在漢皇族中功績顯赫。即使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蹟,圖畫所繪的人物,怎能超過你!我李陵雖然無能和膽怯,假如漢廷姑且寬恕我的罪過,不殺我的老母,使我能實現在奇恥大辱下積蓄已久的志願,這就同曹沫在柯邑訂盟可能差不多,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記的!逮捕殺戮我的全家,成為當世的奇恥大辱,我還再顧念什麼呢?算了吧,讓你瞭解我的心罷了!我已成異國之人,這一別就永遠隔絕了!”李陵起舞,唱道:“走過萬里行程啊穿過了沙漠,為君王帶兵啊奮戰匈奴。歸路斷絕啊刀箭毀壞,兵士們全部死亡啊我的名聲已敗壞。老母已死,雖想報恩何處歸!”李陵淚下縱橫,於是同蘇武永別。 [14] 
此外蘇李泣別的故事作為一種藝術題材,不斷被後人用各種藝術手法演繹。從南朝起就一直有假託蘇李離別情景的“擬蘇李詩”創作。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敦煌變文中有《李陵變文》《蘇武李陵執別詞》。 [27]  明朝畫家陳洪綬兩次創作《蘇李泣別圖》。2007年上海淮劇團創作了改編自蘇李故事的新編歷史劇《漢魂歌》

李陵家族成員

李陵長輩

祖父:李廣,飛將軍
父:李當户
叔父:李敢、李椒

李陵同輩

堂弟:李禹
堂妹:李氏

李陵妻子

前妻:無記載,被牽連誅殺。
繼室:且鞮侯單于之女。

李陵後裔

前妻的兒子:無記載,被牽連誅殺。
李陵子:公元前56年,李陵的兒子擁立晝借都尉為單于,呼韓邪單于捕斬了他。
南朝史書附會拓跋氏為李陵之後,拓跋鮮卑關於祖先的記憶保留在代歌中,鮮卑舊族無法接受自己為李陵之後的譜系。北周時期自稱李陵後裔的有李賢家族,李陵入匈奴後並無牒譜可尋,這應該是李賢家族由鮮卑改為李陵後裔的原因。 [31]  李賢弟弟李穆北周名將。累遷都督、大將軍、柱國大司空,屢建奇功。公元581年,楊堅受禪登基,封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 [33]  唐代亦出現有眾多追祖李陵的現象,黠戛斯徑自聲稱為李陵後裔。黠戛斯是否為李陵後裔,多數學者對此持否定態度。 [32]  公元648年,一支來自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地區的黠戛斯朝貢團,在其酋長失缽屈阿棧率領下,抵達了唐朝首都長安。黠戛斯酋長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後裔。 [34] 

李陵藝術形象

李陵文學形象

中國台灣作家張國立曾以其李氏一族之事,撰成小説《匈奴》一書,獲第二屆皇冠大眾小説獎首獎。
中國大陸作家鍾晶晶寫了《李陵》一書。
中國大陸作家賈滌非也寫了《李陵傳奇之風雲乍起》一書。
日本作家中島敦作有短篇小説《李陵》,收錄於短篇小説集《山月記》。 [28] 
中國大陸作家錢莉芳的歷史科幻小説《天命》中以李陵、蘇武等為主要角色。

李陵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漢武帝》:葛文田飾演李陵;
電視劇《漢武帝》中的李陵 電視劇《漢武帝》中的李陵
1996年電視劇《司馬遷》:王全有飾演李陵;
2001年電視劇《大漢天子》:劉冠翔飾演李陵;
2003年電視劇《大漢天子2》:杜淳飾演李陵;
2004年電視劇《漢武大帝》:郭偉飾演李陵。
參考資料
  • 1.    《漢書》:陵字少卿,少為侍中建章監。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 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不見虜,還。 拜為騎都尉,將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數年,漢遣貳師將軍伐大宛,使陵將五校兵隨後。 行至塞,會貳師還。上賜陵書,陵留吏士,與輕騎五百出敦煌,至鹽水,迎貳師還,復留屯張掖。
  • 2.    《漢書》:天漢二年,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 召陵,欲使為貳師將輜重。陵召見武台,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幹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上曰:“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 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因詔強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博德故伏波將軍,亦羞為陵後距,奏言:“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願留陵至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並擊東西浚稽,可必禽也。” 書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書,乃詔博德:“吾欲予李陵騎,雲‘欲以少擊眾’。今虜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鈎營之道。”詔陵:“以九月發,出遮虜鄣,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即亡所見,從浞野侯趙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騎置以聞。所與博德言者云何?具以書對。”
  • 3.    《漢書》:陵於是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營,舉圖所過山川地形,使麾下騎陳步樂還以聞。步樂召見,道陵將率得士死力,上甚説,拜步樂為郎。
  • 4.    《漢書》: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直,騎可三萬圍陵軍。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陵且戰且引,南行數日,抵山谷中。連戰,士卒中矢傷,三創者載輦,兩創者將車,一創者持兵戰。陵曰:“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始軍出時,關東羣盜妻子徙邊者隨軍為卒妻婦,大匿車中。陵搜得,皆劍斬之。明日復戰,斬首三千餘級。引兵東南,循故龍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虜從上風縱火,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單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將騎擊陵。陵軍步鬥樹木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是日捕得虜,言:“單于曰:‘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諸當户君長皆言:‘單于自將數萬騎擊漢數千人不能滅,後無以復使邊臣,令漢益輕匈奴。’復力戰山谷間,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還。”
  • 5.    《漢書》:是時,陵軍益急,匈奴騎多,戰一日數十合,復傷殺虜二千餘人。虜不利,欲去,會陵軍候管敢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獨將軍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為前行,以黃與白為幟,當使精騎射之即破矣。”成安侯者,潁川人,父韓千秋,故濟南相,奮擊南越戰死,武帝封子延年為侯,以校尉隨陵。單于得敢大喜,使騎並攻漢軍,疾呼曰:“李陵、韓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
  • 6.    《漢書》:士尚三千餘人,徒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抵山入峽谷。單于遮其後,乘隅下壘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後,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毋隨我,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大息曰:“兵敗,死矣!”軍吏或曰:“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於是盡斬旌旗,及珍寶埋地中,陵嘆曰:“復得數十矢,足以脱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脱歸報天子者。”令軍士人持二升,一半冰,期至遮虜鄣者相待。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
  • 7.    《漢書》: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餘人。
  • 8.    《漢書》:陵敗處去塞百餘里,邊塞以聞。上欲陵死戰,召陵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後聞陵降,上怒甚,責問陳步樂,步樂自殺。羣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F93F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 9.    《漢書》:初,上遣貳師大軍出,財令陵為助兵,及陵與單于相值,而貳師功少。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為陵遊説,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曰:“陵當發出塞,乃詔強弩都尉令迎軍。坐預詔之,得令老將生奸詐。”乃遣使勞賜陵餘軍得脱者。陵在匈奴歲餘,上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上聞,於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
  • 10.    《漢書》:後,漢遣使使匈奴,陵謂使者曰:“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於漢而誅吾家?”使者曰:“漢聞李少卿教匈奴為兵。”陵曰:“乃李緒,非我也。”李緒本漢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緒降,而單于客遇緒,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緒而誅,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
  • 11.    《漢書》:單于壯陵,以女妻之,立為右校王,衞律為丁靈王,皆貴用事。衞律者,父本長水胡人。律生長漢,善協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薦言律使匈奴。使還,會延年家收,律懼並誅,亡還降匈奴。匈奴愛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
  • 12.    《漢書》:昭帝立,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素與陵善,遣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單于置酒賜漢使者,李陵、衞律皆侍坐。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漢也。後陵、律持牛酒勞漢使,博飲,兩人皆胡服椎結。立政大言曰:“漢已大赦,中國安樂,主上富於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動之。陵墨不應,孰視而自循其發,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頃,律起更衣,立政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謝女。”陵曰:“霍與上官無恙乎?”立政曰:“請少卿來歸故鄉,毋憂富貴。”陵字立政曰:“少公,歸易耳,恐再辱,奈何!”語未卒,衞律還,頗聞餘語,曰:“李少卿賢者,不獨居一國。范蠡遍遊天下,由余去戎人秦,今何語之親也!”因罷去。立政隨謂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 13.    《漢書》:陵在匈奴二十餘年,元平元年病死。
  • 14.    《漢書·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4]
  • 15.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3]
  • 16.    《李陵詠(時年十九)》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2-20]
  • 17.    李陵別蘇武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1-14]
  • 18.    《蘇武與李陵詩四首》
  • 19.    《書梅聖俞稿後》
  • 20.    詠史上·李廣李陵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1-14]
  • 21.    李陵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1-14]
  • 22.    《藝苑卮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7-24]
  • 23.    入虜庭蘇武抗節 出朔漠李陵敗降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2-20]
  • 24.    論西漢時期匈奴地區的中原逃人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12-15]
  • 25.    西漢各類官員投降匈奴問題研究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12-15]
  • 26.    《蘇李別意圖》為五代南唐周文矩繪。
  • 27.    《敦煌李陵變文考原》:鍾書林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2期
  • 28.    鄭秀美譯 台北星光出版社
  • 29.    李陵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1-08-06]
  • 30.    《史記 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嘗深入匈奴二千餘裏,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衞胡。
  • 31.    中古時期李陵後裔辨偽  .中國歷史研究網[引用日期2022-01-26]
  • 32.    北魏、北周、唐時期追祖李陵現象述論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引用日期2022-01-26]
  • 33.    《隋書》卷三十七 《李穆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04]
  • 34.    漢朝叛將李陵子孫唐朝認親 為吉爾吉斯人祖先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2-02-04]
  • 35.    高文德主編;盧勳,史金波,白濱等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第1021頁
  • 36.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137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