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叼羊

鎖定
中國新疆民間體育項目之一。徒步叼羊雖無文字記載,但經考查,在北疆一些地區,一直延續到今天,被認為是繼馬上叼羊運動之後興起的一種傳統項目。徒步叼羊活動通常由村民組織,在一些沒有馬匹的羣眾中尤為盛行。叼羊是一種對抗性強、爭奪劇烈的運動。一般都在節慶或表演時進行。有分隊和不分隊兩種方式。
2008年6月7日,叼羊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叼羊
類    型
民間體育項目
特    點
對抗性強、爭奪劇烈的運動
方    式
對抗性強、爭奪劇烈的運動
所屬民族
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多個新疆民族
申報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楚縣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編號
Ⅵ-44
保護單位
巴楚縣文化館 [1] 

叼羊簡介

叼羊 叼羊
生活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部分少數民族,有一種傳統的馬上游戲——叼羊。據説,這種遊戲最早是從阿爾泰一帶發展起來的。如今,大部分遊牧民,仍然把它繼承了下來。 叼羊,不僅是遊牧民所進行的一項扣人心絃的馬上游戲,而且是一種力量和勇氣的較量,馬術和騎術的比賽。一般都在節日期間舉行。因此,每當節日前夕,牧民們就要派出代表,到各個氈房去張羅叼羊的事,並進行選擇地點、確定日期的工作。叼羊這天,廣大牧民,不論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的盛裝,喜氣洋洋地來到指定地點,習慣而自覺地站成一個大圈,進行圍觀。 [2] 

叼羊新疆叼羊比賽

主持人把一隻割去頭的羊放在指定處。槍響後,甲乙兩隊共同向羊飛馳而去,先搶到羊的同隊隊員互相掩護,極力向終點奔馳,雙方騎手們施展各種技巧,圍追堵截,拼命搶奪。叼着羊先到達終點的為勝方。獲勝者按照當地的習俗,將羊當場烤熟,請眾騎手共享,稱為“幸福肉”。

叼羊哈薩克族叼羊

塔吉克叼羊 塔吉克叼羊
哈薩克族叼羊,用的是山羊,兩歲左右,割去頭、蹄、緊扎食道,有的還放在水中浸泡或往羊肚裏灌水。這樣比較堅韌,不易扯爛。參加叼羊的人事先都結成團伙,有的就是兩隊的比賽。每隊都有衝羣叼奪、掩護馱遁和追趕阻擋等分工,而且講究戰略戰術。比如一旦奪得羊羔,其他同伴有的前拽繮繩,有的後抽馬背,前拉後推,左右護衞才能衝出重圍。它既需個人嫺熟的技巧,又要集體的密切配合。總之,叼羊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傳統體育項目。

叼羊形式

叼羊 叼羊
叼羊的形式是很多的,但最主要的有這樣三種:一種是兩人叼,一人抓住羊的一端,拚命爭奪,誰奪到羊,誰就為勝。二是分組叼,在舊社會里一個部落為一組,部落與部落之間進行爭奪,獲勝者為部落的光榮。三是集體叼,一隻羊被主持者扔在地上,誰叼到手不被別人搶去,而且又把這隻羊能扔到某一家的氈厲,誰就是勝利者。
集體叼:只見叼羊開始前,主持者先將一隻已經宰了頭、扒掉內臟的“闊克拉合”即青灰色的山羯羊屍體,放在場子中央,各路騎手便在周圍排成兩隊,雄赳赳,氣昂昂,苧裝待命。當主持人剛一打響開始的槍聲,英勇的騎手就急馳出發,繞場一週,瞬息伺,駿馬噴着鼻子,直立後腿,猛烈地向場子中心撲去….一場驚心動魄的叼羊搏鬥就這樣展開了。領先的騎手迅速地把馬鞭咬在口中,雙手丟開鞍繮,躍身抓住羊屍,飛箭衝出人圍,摧馬向着目標處奔馳,其餘的騎手則快馬加鞭,急起直追,觀眾們歡呼雀躍,吶喊助威。後來者,緊追上去,抓住羊屍一端,使勁進行爭奪,時而幾人相持,難解難分,時而一人搶去,摔掉了對手。就這樣你爭來,我奪去,眾多的騎手在交鋒,英武的駿馬在助威,互不示弱,各不相讓。一邊叼,一邊跑,直到把羯羊屍體上的皮毛剝盡,由最後叼到手的騎手,提着羊屍,環繞目的地一週,再飛馬;回到人圍中來,將羊屍放到原處,才算真正的勝利者。然而這種勝利,是以力量和速度得來的,牧民們無不拍手叫好,心悦誠服。
但是,整個活動並沒有結束,叼羊的勝利者,還要把叼來的羊屍,隨意從別人家的氈房頂上扔進去,這時,氈房的主人就認為是莫大的吉慶和皆大的歡喜,便組織全家人宰羊煮肉,用手抓肉奶疙瘩等上等佳餚,熱情招待前來恭賀鴻喜的所有客人,待客人們奶足肉飽之後,又開始唱歌、跳舞,進行通宵達旦的娛樂活動。
叼到羊的騎手是自豪的、光榮的,大家紛紛給他披紅掛花,進行嘉獎。然而,吃到這隻叼羊肉的人,也是自豪的,幸福的,因為,根據哈薩克族人的傳統説法,吃了這隻叼羊肉的人,不僅會避過災難,而且還能交上好運,我想,如果真是這樣神靈的話,那當然就夠榮幸的了。哈薩克族人的叼羊遊戲,每年都定在金秋節日舉行。這一方面是為了慶賀當年牧業豐收,預祝來年牧業增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鼓勵牧民們精心飼養馬匹,培育優良馬種,鍛鍊英勇騎手,提高馬上戰術,發展畜牧事業。因而,它深深受到了廣大牧民羣眾熱烈歡迎,並世世代代地把它繼承了下來!
叼羊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當地有句諺語:"摔跤見力氣,叼羊見勇氣"。剽悍的哈薩克族牧民最愛叼羊活動。他們常年放牧在大草原上,尤其是轉場的時候,為了保護畜羣,經常要同惡劣的天氣、兇猛的禽獸頑強搏鬥。叼羊則是最好的鍛鍊,它既是力量的較量,又是智慧的競賽,既比勇敢,又賽騎術。叼羊的優勝者多是放牧的能手,在暴風雪中尋找失散的牲畜,他們能把百十斤重的羊只,俯身提上馬來,馱 回畜羣。優秀的叼羊手是受尊敬的,被譽為"草原上的雄鷹"。古語云: “胡兒一鞭去如飛”,據説就是指的古時候哈薩克人祖先叼羊活動。

叼羊比賽概況

在西部廣闊的草原上,居住着塔吉克、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牧民。牧民們 長期在大草原上放牧,常常要和惡劣的天氣、兇猛的禽獸作頑強地搏鬥,保護自己的牛羊羣。有時候,遇上暴風雨或者野獸來襲,羊羣經常容易失散。這時,他們縱馬趕來,一邊應付緊急情況,一邊把百十斤重的羊,俯身提上馬背,馱回大隊的羊羣。久而久之,這種別具一格的叼羊技藝在生產發展中演變為精彩絕倫的叼羊大賽。
叼羊大賽活動一般在秋天舉行。那時,羊肥馬壯,人們歡慶豐收。叼羊比賽前,把宰殺的山羊,割去頭和蹄,再把羊放在水中浸泡或在羊肚裏灌水,這樣使羊堅韌,比賽時不會被扯爛。
比賽時,主持人把羊身放在草場中心,參加比賽的先分成兩隊,一般數十人,多時上百人,每人騎一頭高頭大馬,排列在草原上。主持人一聲令下,英姿颯爽的騎手個個如離弦之箭,快馬加鞭,向放山羊的地方衝去。誰在馬上抓起地面的羊,或者從對方手裏奪得羊, 以主持人指定的目的地,誰就是勝利者。
在比賽中,勝負的決戰風起雲湧。只要一隊拿到羊,幾十名騎手就會窮追不捨,奮力堵截,合力拼搶。每一隊都有衝羣叼奪,掩護馱道和追趕阻擋等分工。一人如果搶先奪得羊,本方隊員就要想方設法掩護,追趕阻擋,不讓對方奪走。它既需要個人嫺熟的技巧,也需要集體嚴密的配合。 草原叼羊,勝負難料。某個隊即使一時奪得山羊,但失羊隊往往會立即組織人馬,捲土重來,蜂擁而上,急得難解難分。騎手們像洶湧的潮水一樣,一會兒湧向這裏,一會兒卷向他處。一場叼羊比賽,有時要持續幾個小時,十分緊張、激烈、刺激、精彩的場面更迭變幻,往往使觀眾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