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憲忠

鎖定
史憲忠(生卒年不詳),字元貞。建康軍(今甘肅高台東南)人。奚族(另有粟特突厥回紇 [1-2]  )。唐朝中後期將領,魏博節度使史憲誠之弟。
史憲忠最初為魏博鎮牙門將,於唐憲宗時隨軍征討淮西、平盧叛藩,歷經大小三十戰,以勇悍知名。唐穆宗時,史憲誠成為魏博節度使,授史憲忠為貝州刺史。大和三年(829年),魏博軍亂,史憲忠逃歸京師。此後歷任隴州刺史、涇原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振武節度使、金吾大將軍等職,在邊境時清廉簡樸,屢抗吐蕃突厥入侵,頗著功績。
晚年入朝官至左龍武統軍,封北海縣子。卒年七十一,獲贈司空
本    名
史憲忠
元貞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奚族(另有粟特突厥回紇説)
出生地
建康軍
主要成就
參與征討淮西,屢守邊境,擊破突厥
官    職
左龍武軍統軍
爵    位
北海縣子
追    贈
司空

史憲忠人物生平

史憲忠魏博勇將

史憲忠早年擔任魏博鎮牙門將 [3]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至元和十四年(819年)間,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奉詔征討淮西叛藩吳元濟平盧叛藩李師道,史憲忠均隨軍出征。在戰鬥中,他常任先鋒,大小經歷三十戰。即使身中飛箭,仍拼死奮戰。史憲忠由此而知名。 [4] 

史憲忠獻策分化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史憲忠的兄長史憲誠逼死魏博節度使田布,被朝廷授為節度使。史憲誠掌管魏博鎮後,上表任命史憲忠為貝州刺史。 [5]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史憲誠見橫海李同捷之亂平定,心中擔憂朝廷討伐,又經其子史孝章屢次勸説,遂決定舉族入朝。事前,史憲誠擔心魏博軍不肯他離去,於是向史憲忠問計,史憲忠勸兄長分割魏博的相州(今河南安陽)、衞州(今河南汲縣),請求朝廷建置為節鎮,以削弱魏博。史憲誠同意此策,奏報朝廷,文宗於是在此年六月分相、衞、澶(今河南內黃東南)三州置相衞節度使,以史孝章為節度使 [6]  [7] 
史憲誠又奏請派義成軍節度使李聽以討伐魏博叛將亓志紹為名,假道清河以控制魏博鎮,文宗同意。李聽抵達清河外時,魏博軍士震恐,史憲忠説:“他只是借道討賊,我軍並沒有對不起朝廷的地方,有什麼好擔心的?”軍心因此稍安。但李聽處置失措,致使魏博軍驚亂,起兵攻殺史憲誠及魏博監軍史良佐,史憲忠逃歸京師長安。 [7] 

史憲忠出鎮西北

史憲忠入朝後,被文宗繼續任用。經屢次升遷,他出任檢校右散騎常侍隴州刺史。在隴州時,史憲忠增設堡壘,將州城的客館遷出城外,使吐蕃間諜難以偵查唐軍東向。 [8] 
會昌(841年-846年)年間,唐武宗下詔在西北地區修築三原城,吐蕃因而多次侵犯唐境。朝廷拜史憲忠為檢校工部尚書 [9]  、涇原軍節度使,借他來震懾吐蕃。 [10] 
吐蕃在史憲忠到任後,派使者來請求唐朝方面毀三原城,作為交換條件,吐蕃方面願意把之前殺死唐使的人“置塞上”。史憲忠派人致謝説:“之前我朝不築城,你們已侵犯我朝土地,怎能要求我朝停止建設城堡?你們明白殺我們的使者是有負於我朝,就應該先捉拿罪人給我們,以表謝罪之意,將無所不得。現在我與你們約定,將前節度使在任時的事一筆勾銷。”吐蕃無法反駁,於是心服。 [11] 
史憲忠又派人疏浚涇水城隍,累積收穫了十萬錢、百萬斛,戍邊軍民均感便利。 [12] 
適逢党項入侵,武宗又調史憲忠為朔方軍節度使,急令他前往駐地。史憲忠推辭説:“羌人(党項)不知道我們的心思,所以不能自安。如今疾行前往,羌人知道我軍有防備,鬥志將愈發高漲,臣請求緩行即可。”武宗允許。史憲忠於是致信党項,示以結盟之意,党項人大喜,備置酒漿乳汁在道旁迎接他到來。 [13] 

史憲忠改節振武

大中元年(847年),突厥侵擾河東鎮,劫掠來往漕米及行商,唐宣宗調史憲忠為振武軍節度使,以防禦突厥。同年八月,史憲忠率軍出擊,擊敗突厥。 [14]  [15] 
前任節度使昏庸貪瀆,派遊弈兵偵得突厥有良馬、牛,便要強取,只支付了十分之一的價錢。突厥人大怒,於是興兵寇邊。而史憲忠為人清廉,在鎮一無所取,受到軍民擁護。 [15] 

史憲忠晚年至逝世

史憲忠受封爵位至北海縣子,屢次加官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兼金吾衞大將軍。後因病請求離職,被改授為左龍武軍統軍 [16] 
史憲忠的卒年不詳,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被朝廷追贈為司空 [17] 

史憲忠主要成就

史憲忠政治

唐文宗時,史憲忠為兄長、魏博節度使史憲誠謀劃分割相(今河南安陽)、衞(今河南汲縣)二州別立為一鎮,以削弱魏博軍,使史氏得以安全入朝。朝廷派大將李聽進駐清河,驚擾魏博軍士,史憲忠又出面安撫,使軍心稍定 [7]  。史憲忠的分化舉措雖未能徹底施行,卻頗能體現出他的謀略之才。
唐武宗、宣宗時期,史憲忠歷鎮隴州及涇原、朔方、振武各軍,以清節聞名,受百姓追念:
  • 在涇原鎮時,他以理折服吐蕃,使其讓唐朝摧毀邊防三原城的企圖破滅 [11]  。又引涇水城隍,為戍守軍民積累了大量的錢糧 [12] 
  • 在處置党項寇邊事件時,一面緩行赴朔方鎮,一面去信党項,示以結盟之意,最終平息戰事 [13] 

史憲忠軍事

唐憲宗時,史憲忠隨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征討淮西平盧叛藩,經歷大小三十戰,以勇悍知名。 [4]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八月,史憲忠率軍擊敗擾邊的突厥殘部,保障了唐西北邊境的安全。 [14] 

史憲忠人物評價

封敖:生知臣節,幼學兵符。氣高風(闕),聲振河朔。許國之心既壯,忘家之義已明。忠必盡於君臣,情可斷於昆弟。秉是名節,服吾周行。使寵榮陽,旋歷環衞。稱職之論,流芳可聽。日者輟於牙爪,守在邢隴。戎事既肅,氓心用安。求瘼而承醫盡痊,折煩而迎刃先解。頗謂良牧,真為才人。今以涇上右軍,平原善地,左接甸服,右連蕃疆,固酆鎬之金湯,窒犬戎之巢穴。是以擢自郡邸,陟於齋壇。曳尚書之履聲,舉將軍之戎律。爾其靜我邊鄙,撫我師徒,嚴如秋霜,愛若冬日。於戲!亞夫之營細柳,叔度之化潁川,彼之何人,茲實望爾。 [9] 《授史憲忠涇原節度使制》
李慈銘:唐時藩帥偏裨,多得王公爵,獨史忠憲(應作史憲忠)為魏博田宏正牙將,討齊蔡常為先鋒,稱名將,閲三十戰。其兄憲誠盜魏節,表為貝州刺史。後歸國,歷涇原朔方振武三鎮節度使,又屢著勳績,至檢校尚書左僕射,而封僅北海縣子,此唐中葉後所僅見者。 [18] 越縵堂讀書記

史憲忠軼事典故

史憲忠勸歸魏喪

唐穆宗時,深冀節度使牛元翼自深州逃回京師,成德叛將王廷湊扣留牛元翼的家人與前任成德節度使田弘正的靈柩不放還。史憲忠受兄長、魏博節度使史憲誠之命,數次入成德,勸説王廷湊:“田公(田弘正)並非得罪於趙人(成德人),他的屍首有什麼好利用的?牛元翼離開深州,不過是一個孤將,扣留他的家人有何好處?”王廷湊經史憲忠屢次勸説,這才歸還田弘正的靈柩於京師。 [19] 

史憲忠節使遺愛

史憲忠為人清廉節儉,知足少欲。他曾説:“我在河朔時,離此處有三千里,才乘五匹良馬。如今守邊,拿出我剩餘的俸祿,不用擔心沒有馬,但我怎麼忍心仗勢強購呢?”所以他任職之處,沒有人不懷念他的恩德。 [15] 

史憲忠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祖父
史道德
官至太常卿。後追贈右散騎常侍、懷澤郡王。
父親
史周洛
官至魏博兵馬大使,封北海郡王。死後追贈太子太保
兄長
官至河中節度使侍中,封千乘縣開國公。因兵變被殺,追贈太保
表格參考資料: [20-21] 

史憲忠史料記載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 [22]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四十七·列傳四十七》 [23] 
參考資料
  • 1.    郭茂育,趙振華.唐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
  • 2.    尹勇.唐魏博節度使史憲誠族屬再研究——兼論“泛粟特”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0.
  • 3.    《新唐書·史憲忠傳》:憲誠弟憲忠,字元貞,少為魏牙門將。
  • 4.    《新唐書·史憲忠傳》:田弘正討齊、蔡,常為先鋒,閲三十戰,中流矢,酣鬥不解,由是著名。
  • 5.    《新唐書·史憲忠傳》:憲誠表為貝州刺史。
  • 6.    《舊唐書·史孝章傳》 :尋請赴闕,文宗慰勞甚厚,憲誠亦因懇乞朝覲。上知憲誠之入覲,自孝章之謀,遂加禮部尚書,分相、衞、澶三州別為一鎮,俾孝章領之。
  • 7.    《舊唐書·史憲誠傳》:初,憲誠將以族行,懼魏軍之留,問策於弟憲忠,憲忠教分相、衞,請置帥,因以弱魏。復請詔聽引軍聲圖志沼而假道清河,帝從之。憲誠因欲倚聽公去魏,及聽次清河,魏人驚,憲忠曰:“彼假道取賊,吾軍無負朝廷,何懼為?”乃稍安。然魏素聚兵清河,聽至,悉出其甲,將入魏,魏軍聞之懼,明日盡甲而出。聽按軍館陶不進。眾謂憲誠賣己,曰:“紿我以沽恩耶?”夜攻殺之,並監軍史良佐,推何進滔為帥以請,詔贈憲誠太尉,實大和三年。
  • 8.    《新唐書·史憲忠傳》:魏亂,奔京師,加累檢校右散騎常侍、隴州刺史。增亭鄣,徙客館於外,戎諜無所伺。
  • 9.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2-05]
  • 10.    《新唐書·史憲忠傳》:會昌中,築三原城,吐蕃因之數犯邊。拜憲忠涇原節度使以怖其侵,吐蕃遣使來請墮城,且願以嘗殺使者之人置塞上。憲忠使謝曰:“前吾未城。爾犯我地,安得禁吾城?爾知殺吾使為負,宜先取罪人謝我,將無所不得。今與爾約,前節度使事一置之。”吐蕃情得而服。憲忠疏涇於隍,積緡錢十萬、粟百萬斛,戍人宜之。會黨項羌內寇,又徙朔方,有詔馳驛赴屯,憲忠辭曰:“羌不得其心,故不自安。今亟往,知吾為備,鬥益健,請徐行。”許之。乃移書與羌人,示要約。羌人乃皆喜,奉酒湩迎道。
  • 11.    《新唐書·史憲忠傳》:會昌中,築三原城,吐蕃因之數犯邊。拜憲忠涇原節度使以怖其侵,吐蕃遣使來請墮城,且願以嘗殺使者之人置塞上。憲忠使謝曰:“前吾未城。爾犯我地,安得禁吾城?爾知殺吾使為負,宜先取罪人謝我,將無所不得。今與爾約,前節度使事一置之。”吐蕃情得而服。
  • 12.    《新唐書·史憲忠傳》:憲忠疏涇於隍,積緡錢十萬、粟百萬斛,戍人宜之。
  • 13.    《新唐書·史憲忠傳》:會黨項羌內寇,又徙朔方,有詔馳驛赴屯,憲忠辭曰:“羌不得其心,故不自安。今亟往,知吾為備,鬥益健,請徐行。”許之。乃移書與羌人,示要約。羌人乃皆喜,奉酒湩迎道。
  • 1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八·唐紀六十四》:大中元年……秋,八月……突厥掠漕米及行商,振武節度使史憲忠擊破之。
  • 15.    《新唐書·史憲忠傳》:大中初,突厥擾河東,鈔漕米行賈,徙節振武軍。於是故帥荒沓,使遊弈兵覘戎有良馬牛,強取之,歸直十一,戎人怒,因興盜掠。憲忠廉儉,少所欲,嘗曰:“吾居河朔,去此三千里,乃乘五健馬。今守邊,發吾餘奉,不患無馬,何忍豪市哉?”故所至莫不懷德。
  • 16.    《新唐書·史憲忠傳》:累封北海縣子,檢校尚書左僕射,兼金吾大將軍。以病自丐,改左龍武統軍。
  • 17.    《新唐書·史憲忠傳》:卒,年七十一,贈司空。
  • 18.    《越縵堂讀書記·史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20]
  • 19.    《新唐書·牛元翼傳》:魏博節度使史憲誠遣其弟入趙,四返,説廷湊曰:“田公非得罪於趙,屍尚何惜?元翼去深州,乃一孤將,何利其家?”廷湊乃歸弘正喪於京師。
  • 20.    《全唐文·卷六百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9-05-20]
  • 21.    《舊唐書·史憲誠傳》:史憲誠,其先出於奚虜,今為靈武建康人。祖道德,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上柱國、懷澤郡王。父周洛,為魏博軍校,事田季安,至兵馬大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御史中丞、柱國、北海郡王。
  • 2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05]
  • 23.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四十七·列傳四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