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可(拼音:kě、kè)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6]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可”的本義一般認為是同意、許可;一説本義為歌唱。由“同意”引申用作意動,表示適合,又引申為對着。又表示能夠、可以,作助動詞。由許可還引申指值得或應該。“可”又用作副詞,表示轉折的意思,相當於“但、卻”。“可”還用在數詞前,表示約數或大約。“可”在現代漢語中常作副詞,用來強調語氣,表示反問、出乎意料、感嘆。以上所有意義都讀kě。在“可汗”“可賀敦”(可汗妻)等古代北部幾個少數民族的稱呼用語中,“可”讀kè。 [2]  [8] 
中文名
拼    音
kě,kè
部    首
口、一 [7] 
五    筆
SKD [3] 
倉    頡
MNR [3] 
鄭    碼
AIJ [3] 
筆    順
橫、豎、橫折、橫、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212) [6] 
平水韻
上聲二十哿(kě),去聲二十一個(kè) [1] 
總筆畫
3+2、1+4
筆順編碼
12512
四角號碼
1062₀ [3] 
統一碼
U+53EF [3]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結構
注音字母
ㄎㄜˇ,ㄎㄜˋ
造字法
形聲字(存疑)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可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作圖1、2,由“口”和“丂(kǎo)”(“口”旁邊的部分)構成。學界對“可”本義的探究存在多種不同的説法。一般認為,“可”是形聲字,其中“口”作形旁,以示與説話發聲有關,“丂”作聲旁表音。“可”字聲符“丂”在先秦雖以居“口”形之右為常例,但也時有反向居“口”形之左者,殷商及春秋戰國都有其例,古文字正反多無別,此所謂反“可”並非《説文》新附字所云“反可”的“叵”(pǒ)字。“可”字古今變化甚微,值得注意的,一是春秋戰國時代常在頂端增添一短橫為飾(圖4、7、11),二是聲符“丂”的垂豎尾端從殷商晚期就漸向左偏轉,兩週從之,只是小篆在左轉後又向右彎轉。秦漢隸書承先秦筆勢(圖11-12),漢隸收筆尾端逐漸上挑(圖12-13),至楷書演變為一豎鈎。《説文解字》:“可,肎也。”“肎”是“肯”的異體字,本義表示“剔除附着在骨頭上的肉”,引出“分解”的意思;又引申為“恰到好處”,常用詞“中肯”就是這個意思。説“可,肯也”,就是説“可”與“肯”在“合宜”“肯定”這些義項上相通,由此可知,“可”的本義應該是“適可”“許可”。
還有一説,“丂”是“柯”的本字,指花草樹木的枝莖或斧頭的斧柄,斧頭作為一種勞動工具,因此“口”和“丂”這兩個部件結合在一起則整體表示歌以助勞的意思。這個義項後來由“歌”繼承,此後“可”才有了許可、贊成的意思。由兩個“可”組成的“哥”,《説文解字》也解釋到:“哥,聲也”,也就是發出聲音的話語,自然也包括唱歌在內。所以“哥”在古代就是唱歌,與“歌”同一個意思,直至後來“歌”字的出現,“哥”的這一義項才淡去,指同輩或同族中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但隨着語言的發展演變,“哥”已經成為熟人之間的稱呼語,並不反映年齡的大小差異。
也有人認為“口”上方的符號一橫一折是用來表示人的手掌或右臂彎曲的形狀,形成這種形象的原因是人們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用手捂住嘴,低聲交談或者防止咳嗽。古人在伏擊野獸或偷襲敵人時,要隱蔽自己因此不能發出聲音。由此,“可”的本義是指許可,准許、兩個“可”重疊在一起,表示雙重許可,那也就示意可以發出聲音放聲歌唱,這就成為“哥”的來歷。
“可”較早的意義是作為動詞,表示能,可以,其餘義項“許可、贊成、合適、應該、是、對,值得,堪等”,皆是其引申義。無論“可”的本義是“歌唱”還是“許可”“贊成”,都可以將“可”作為動詞來研究。“可”在使用過程中,從動詞演化為助動詞,虛化為副詞,甚至逐漸變為構詞的詞綴。“可”在先秦作助動詞的用法,漢代由於語境影響產生了作反詰副詞的功能,唐代這一功能進一步發展,引申出作否定副詞、疑問副詞和強調語氣副詞的功能,其中“可”表強調的用法在語義轉折這種特定語境影響下,引申出轉折功能。
現代漢語中,“可”已經很少單獨使用。可+單音節動詞,表示意願或者情感,如“可悲、可愛、可恨、可憐、可靠、可行”;可+單音節名詞,表示合適,如“可心、可口、可意、可人、可身”。有時“可”又出現在其他語素的後面,如“認可、許可”。 [2]  [8]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表示同意,許可
approve;
permit
《史記‧秦始皇本紀》:“制曰:‘可。’”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一》:“庭玉他日或可予斯言,或笑而哀之。”
許可;認可;不置可否模稜兩可
助動詞。表示許可或可能,跟“可以”的意思相同
can;
may
《論語·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漢·王充《論衡‧率性》:“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這雖然只是一個輪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卻浮凸起來,彷彿可用手去摸觸。”
可行;可靠;可大可小;有機可乘
謂認為是;認為對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
助動詞。值得;應該(多跟單音動詞結合)
deserve;
need;
should
唐·王昌齡《宿裴氏山莊》詩:“遂解塵中組,終南春可遊。”
《史記‧陳丞相世家》:“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
張天翼《皮帶》三:“可紀念的一天。”
可愛;可敬;可憐;可歌可泣
符合;適合
accord with;
《荀子‧正名》:“故可道而從之,奚以損之而亂?”
唐·韓愈《王氏墓誌銘》:“吾求婦久矣,唯此君可人意,且聞其女賢,不可以失。”
可口;可體;適可而止
適宜;相宜
《禮記‧學記》:“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然則王若欲置相於秦,則莫若向壽者可。”
(病)痊癒(多見於早期白話)
recover
《南史‧王茂傳》:“遇其卧,因問疾。茂曰:‘我病可耳。’”
明·徐榜《濟南紀政‧回生》:“徐生病可,述其事告太守。”
當;對着
唐·白居易《宿張雲舉院》詩:“不食胡麻飯,杯中自得仙。隔房招好客,可室致芳筵。”
助動詞。“不可”之省
《尚書‧堯典》:“異哉!試可乃已。” 孫星衍注:“史遷作‘試不可用而已’。”
介詞
〈方言〉表示在某個範圍內達到最大限度;盡(jǐn)着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五:“老初也暴跳起來,大嗓門可勁地叫道:‘把她捆起來,這老反動派!’”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一:“白大嫂子在院子裏可嗓子叫喚。”
形容詞
是;對;適當
correct;
right
《韓非子‧南面》:“然則古之無變,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與不可。”
尋常。形容輕微
宋·陳允平《江城子·東風吹恨上眉彎》:“瘦卻舞腰渾可事,銀蹀躞,半闌珊。”
明·劉兑《嬌紅記》:“白日裏可些,到晚來越悽慘過活不得。”
副詞
大約
about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晉·法顯《佛國記》:“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
唐·柳宗元《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兒也,我寫了可與你説。”
正好;恰好。或作“可可”。
漢·無名氏《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十:“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
表示承接(有轉折意味)
but
老舍《駱駝祥子》一:“這可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表示強調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穀雨初晴,可是麗人天氣。”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朱半天想要我的女兒,可不能答應。”
李季《玉門詩抄·陽關大道》:“敦煌城,可算是沙漠上的牡丹!”
用在反問句裏強化詢問或反詰的語氣
唐·李涉《譴謫康州先寄弟渤》詩:“唯將直道信蒼蒼,可料無名抵憲章。”
《西遊記》第三十一回:“是個甚麼孫行者,我可怕他?他若來,我剝了他皮,抽了他筋!”
用在動詞、形容詞的前面,表示疑問
元·無名氏《昊天塔》第四折:“客官,這一間僧房可乾淨?”
清·納蘭性德《滿江紅》詞:“可學得,海鷗無事,閒飛閒宿?”
連詞
表示轉折,意思跟“可是”相同
but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他口裏説不要,可揣在懷裏。”
《紅樓夢》第二十六回:“佳蕙點頭,想了一會道:‘可也怨不得你。這個地方,本也難站。’”
助詞
猶所。和動詞組合,構成名詞詞組
《禮記‧中庸》:“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名詞
(Kě)姓氏用字
-
譯音用字
代詞
通“何”。怎麼。
《晏子春秋‧外篇上二》:“自是觀之,茀又將出,天之變,彗星之出,庸可悲乎?”
宋·歐陽修《與吳正肅公》:“累日不瞻奉,渴仰可勝!”
名詞
女師。後作“妿”。

《禮記·內則》:“擇於諸母與可者……使為子師。”鄭玄注:“可者,傅御之屬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9]  《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可部】肯我切(kě)
𦘫(肯)也。從口𠀀,𠀀亦聲。凡可之屬皆從可。 [15] 

説文解字注

肎也。肎者,骨間肉肎肎箸也。凡中其肎綮曰肎。可、肎雙聲。
從口𠀀。口氣舒。
𠀀亦聲。肯我切,十七部。 [5] 

廣韻

枯我切,上哿溪 ‖ 可聲歌1部(kě)
可,許可也。又虜複姓,三氏。周太保王雄賜姓可頻氏。梁有河南王可沓振。又有可達氏。又虜三字姓,三氏。《後魏書》可地延氏,改為延氏。又幷州刺史男可朱渾買奴。前燕慕容儁皇后可足渾氏。枯我切。四。 [14]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可;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2
(kě)《唐韻》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並音坷。《説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書·堯典》:囂訟可乎。《文中子·事君篇》: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
又僅可,未足之辭。《論語》:子曰:可也。
又《禮·內則》:擇於諸母與可者。注:諸母,眾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
又所也。《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注: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
又姓。《正字通》:唐諫議大夫可中正,宋紹興進士可懋。
(kè)又《字彙補》苦格切。音克。《魏書·吐谷渾傳》:可汗,此非復人事。《唐書·突厥傳》: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
又葉孔五切,音苦。韓愈《元和聖德》詩:負鄙為難,縱則不可。出師徵之,其眾十旅。
又葉口箇切,軻去聲。魏文帝《寡婦賦》:伏枕兮不寐,逮平明兮起坐。愁百端兮猥來,心鬱郁兮無可。
又《集韻》:歌古作可。注:詳欠部十畫。
又讀作何。《石鼓文》:其魚隹可。《風雅廣逸注》:隹可讀作惟何,古省文也。 [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可字書寫筆順 可字書寫筆順
“丁”從上、右包圍“口”。首筆長橫居上偏右;“口”居橫中線部位,㇕(橫折)的豎段在豎中線;亅(豎鈎)在豎中線右方鈎尖抵豎中線。 [7]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ɑ
先秦
王力系統
a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ɑ
先秦
周法高系統
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h
arx
西漢



東漢





a


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ɑ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歌戈

ɑ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歌戈

ɑ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ɑ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ɑ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ɑ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ɑ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â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ɑ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三哿

開口呼
次清
枯我切
kʰɑ
集韻
平聲
下平七歌
開口呼
全清
居何切
上聲
三十三哿
開口呼
次清
口我切
kʰɑ
禮部韻略

上聲





只我切

增韻

上聲





口我切

中原音韻

上聲
歌戈

開口呼

次清

kʼɔ
中州音韻

上聲
歌戈





葉珂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十四哿


次清
口我切
k‘o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二十三科火貨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參考資料
  • 1.    平水韻 二十哿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9-12-03]
  • 2.    李學勤 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2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25]
  • 4.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100頁
  • 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説文解字注 上:鳳凰出版社,2015.07:第361頁
  • 6.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2-18]
  • 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85
  • 8.    劉晨.淺析“可”字[J].作家天地,2020,(第13期).:25;72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1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733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614
  • 12.    可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18]
  • 13.    可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18]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04
  • 1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54
  • 16.    席嘉.轉折副詞“可”探源[J].語言研究,2003,(第2期).:80-8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