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風·美人出南國

鎖定
《古風·美人出南國》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古風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九首。這首詩全用曹植雜詩》之意,在美人遲暮的傳統框架裏表達自己一腔抱負不得伸展的痛楚與苦悶。其詞婉,其意微,筆調從容不迫,感情沉鬱有致,深得《國風》“哀而不傷,怨而不怒”之旨。 [1] 
作品名稱
古風·美人出南國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李太白集
文學體裁
古體詩

古風·美人出南國作品原文

古風(其四十九)
美人出南國,灼灼(1)芙蓉姿。
皓齒(2)終不發(3),芳心空自持(4)
由來紫宮女(5),共妒青蛾眉(6)
歸去瀟湘沚(7),沉吟何足悲。 [2] 

古風·美人出南國註釋譯文

古風·美人出南國字詞註釋

  1. 灼灼:鮮明美好的樣子。
  2. 皓齒:潔白的牙齒。
  3. 發:表現,顯露。
  4. 自持:自我剋制,保持一定的操守、準則。
  5. 紫宮女:喻指在位的大臣。紫宮,皇帝的居所。
  6. 青蛾眉:容貌姣好的女子,詩中喻指賢才之人。蛾眉,蠶蛾的觸鬚,彎曲細長,如人的眉毛,故用以比喻女子長而美的眉毛,後常以之代指美女。
  7. 瀟湘沚(zhǐ):湘江裏的小洲。瀟湘,指湘江。瀟,水清深的樣子。沚,水中小洲。 [1] 

古風·美人出南國白話譯文

古風(其四十九)
南方有位美麗的女子,她有着嬌媚的容顏和婀娜的身姿。
她那雪白的牙齒,始終沒有開口的時候,對心愛的人的情感,只有勉強約束在心中。
歷來宮內的宮女,都嫉妒其中容貌姣好的。
不如回到湘水中的小洲上,獨自沉吟,又有什麼可以悲傷的呢。

古風·美人出南國創作背景

李白雖身長不過七尺,卻雄心萬丈。少負不羈之才,志在重臣輔弼。而立之年,歷抵禦相。但他久處蜀地僻壤,較少政治歷練。初入長安,即作《玉真仙人歌》,干謁玉真公主,企望陳詩於帝王之前。其結果是未見仙容,反遭玉真侄婿張垍之冷遇,敗興而歸。李白自傷其才質之美卻有不遇之輩,回想曹子建才高而命蹇、借美人遲暮以自悼,李白心裏不由生出”於我心有慼慼焉“之嘆,遂用曹植《雜詩》之意,寫下這首《古風·美人出南國》。 [1] 

古風·美人出南國作品鑑賞

古風·美人出南國文學賞析

曹植《雜詩》雲:“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以佳人自比,表面寫佳人豔若桃李,實喻自己才華出眾。然而佳人徒有一張姣好的面容,空有一副清脆的歌喉,卻是心曲無由彈,更無知音賞。自己空有滿腹才華,卻不得呈獻於君王之前,朝夕之間,被貶出京,報國之志,已成陳跡。佳人俯仰之間,容顏已逝;流年所至,榮耀難恃。而自己盛年之時,一腔才華卻無處施展,如今蹉跎已成白首,仍然事無所成。
李白這首《古風》全用其意,只是感情基調更為沉痛。“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即“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皓齒終不發”與“誰為發皓齒”意同,只是兩者皓齒不發的原因略有不同。曹詩只是籠統地説是因為“時俗薄朱顏”,因為俗世的輕視才導致了美人遲暮的悲劇,世俗對人才的不重視才讓詩人才華出眾卻無用武之地。相較之下,李詩則要具體得多:“由來紫宮女,共妒青蛾眉。”佳人之所以遭受困厄,則是“紫宮女”相妒的結果。詩人難有君臣遇合之機會,定然關涉一段辛酸的經歷。這裏李白髮揮了屈原離騷》“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之意,暗示自己懷才不遇與一羣小人顛倒黑白、諂侫惑主不無關係。有如此沉痛的經歷,卻只以“皓齒終不發”平淡道出,更得見詩人內心的悽苦與憤懣。“歸去瀟湘沚”即是曹詩“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之意。“瀟湘沚”位在南楚,遠離帝都。曹詩言自己只在一“朝”一“夕”之間即被貶出京,寫出了政治上動輒得咎的生存困境,李白則直入“歸去瀟湘沚”,以瀟湘為歸宿,極寫自己沉淪既久,竟至於能隨遇而安了。這種不悲慟其實是人生的大悲慟,痛之至極則有了結尾“沉吟何足悲”的慨嘆,心底之波瀾外化為筆底之波瀾,完成了詩人內心情感的完美表達。
該詩純用比體,在美人遲暮的傳統框架裏表達自己一腔抱負不得伸展的痛楚與苦悶。其詞婉,其意微,筆調從容不迫,感情沉鬱有致,深得《國風》“哀而不傷,怨而不怒”之旨。人言李詩“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白居易與元九書》),枉殺太白矣。 [1] 

古風·美人出南國名家點評

方東樹:屈子“眾女”之旨。(《昭昧詹言》)
近藤元粹(日本):可悲不悲,其悲彌甚。(《李太白詩醇》) [1] 

古風·美人出南國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棄官而去。公元756年,他感憤時艱,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有《李太白集》。 [3] 
參考資料
  • 1.    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鑑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鑑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305-306
  • 2.    《全唐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82頁
  • 3.    《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