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羌族

鎖定
古羌族是中國古代民族中極其重要的羣體,分佈範圍廣,部落支系繁多,對中國歷史和民族發展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古羌族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成功馴養動物的族羣,至少亞洲牛、羊、犬均由他們馴化而來。 [1] 
中文名
古羌族
特    點
分佈範圍廣,部落支系繁多

古羌族族羣歷史

最初,古羌族分佈在河西走廊之南,洮州(今甘肅臨潭)、岷州(今甘肅岷縣)之西的廣大地區。先秦時期,大規模的遷徙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虞夏之際,一部分羌先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而留居黃河以南,被封為許多方國;第二次是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廢申後申侯發動包括羌民在內的西戎人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一部分關中的羌民東遷到洛陽附近;第三次是秦襄王五十五年(公元前638年),秦國晉國協議,將今甘肅隴山一帶的羌民遷至晉南、河南嵩山一帶。
東漢後,遷徙更加頻繁,於是便有了“東羌”“西羌”之説。西羌仍是原來意義上居甘肅隴右地區、青海湟水河谷、河西走廊之南、洮岷二州之西廣大地區的羌人,而東羌則指內遷到安定(今陝北榆林)、上郡(今寧夏固原)、北地(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帶的羌人。
兩漢政府對邊郡的羌民,雖不納入編户,但設官置尉嚴加管理,官吏對待羌族豪酋和民眾任意欺壓榨取,大肆侵奪其耕地和牧場,甚至濫加屠殺,致使羌民起義連綿不斷。東漢建初二年(公元77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羌人起義多達50餘次,其中大規模起義有五次。
三國時,魏、蜀、吳為擴充地盤和勢力,把羌人作為爭奪和利用的對象,羌人亦不堪壓迫奮起反抗。兩晉到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民族豪帥擁眾割據,羌人先後也建立了後秦國、宕昌國鄧至國等地方政權,顯赫一時。
在兩漢魏晉期間,羌族迅速分化,有名有號的族羣達一百餘種。主要有先零羌、燒當羌鍾羌勒姐羌當煎羌、罕羌等,遍及西北、西南、河套等地,內徙諸羌已經與漢族呈錯居雜處之勢,有些羌族部落開始逐步漢化。
隋唐後,聚居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項、東女、白蘭、西山、白狗等部落,多數又被吐蕃融合。後來,党項羌人建立西夏國,其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古的部分地區,與宋金對峙百餘年。西夏滅亡後,其後裔或流落中原,或逃回故地,或戰敗被俘,或留守原地,有些還逃到中尼邊境或移居中亞 [1] 

古羌族族羣文化

羌人最初“逐水草而居”,後來塞內居土屋,塞外居廬帳。而岷江流域部分羌民依山居之,累石為屋,在屋隅或要塞建一碉堡,用以自衞。這種民居風格在宕昌舟曲的部分河谷仍依稀可見。還有,過去在山高林密農村地區取暖煮飯時使用的火塘和吊鍋,也是比較典型的古代氐羌遺民的傳統生活方式。 [1] 
參考資料